APP下载

如何开发利用黑猪品种发展黑猪养殖生产

2019-06-03李连成戚守登

猪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瘦肉率黑猪雏鹰

李连成 ,戚守登

(1.三门峡雏鹰农牧有限公司,河南 三门峡 472000;2.三门峡市陕州区畜牧术推广中心,河南 三门峡 4721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不仅对肉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对猪肉品质需求出现多元化,在大量消费瘦肉型猪肉同时,人们逐步向往具有独特良好风味的地方黑猪肉,因此,一度受冷落的地方黑猪养殖又有回暖之势。自2011年三门峡雏鹰农牧有限公司在豫西山区三门峡市大规模开展生态黑猪养殖以来,截止2018年初,公司存栏各类黑猪20万头,结合多年来在发展黑猪养殖一线的经验,现对黑猪品种开发利用谈几点体会。

1 我国黑猪品种资源状况

中华文明发展历史悠久,我国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人文文化与生活习惯差异很大,这就造就了我国猪物种的多样性。但是由于近年来受外来白种猪的生产冲击,目前我国黑猪生产比例极低,很多地方黑猪品种甚至面临灭绝。20世纪80年代初,调查统计过原始黑猪品种有39个系列,98个品种,其地域分布以华东地区最多,华南、华中地区次之,西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较少。后来,由于外来白种猪生产冲击,黑猪品种及数量锐减,至2006年,国家公告黑猪品种资源只有38个品种,其地域分布主要华东最多,西南、华南、华中地区次之,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较少;之后又陆续公告南阳黑猪等少量黑猪品种。同时一些科研部门也在积极利用以上品种,改良提升培育一批新的黑猪品种,据了解经过人工培育的黑猪品种有18种,丰富了品种资源,优化了品种质量。

2 我国地方黑猪品种资源特点

2.1 原始黑猪品种的优势

2.1.1 耐粗饲,适应当地气候,抗病力强

原始地方品种黑猪一般是长期生长于某个地区,经过自然多次淘汰,遵照适者生存法则,最后存活下来的品种逐步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北方黑猪适应于寒冷气候,如东北民猪抗寒能力强,在-28 ℃仍不发生颤抖,-15 ℃下正常产仔哺育;而南方黑猪则适应于湿热气候。同时由于长期饲喂当地植物饲料,其胃肠道也逐步适应对当地植物的消化,便形成了耐粗饲的特点。

2.1.2 繁殖力较强

我国地方黑猪品种一般发情比较早,大多数后备母猪3~4个月就发情,少数品种母猪初情期5~6月龄。产仔数差异较大,据记载太湖猪系列产仔率最高,平均产仔多达16头,广州的大花白猪、黄河流域的淮猪、莱芜猪、民猪、莆田猪产仔数为中上等,平均产仔13~14头;其他多数猪产仔数介于10~12头,少量品种黑猪产仔数少于10头。

2.1.3 黑猪肉质鲜嫩,风味优于普通白猪肉

地方黑猪肉,普遍口感好、肉味醇厚、香浓,有的黑猪肉风味非常好,如莱芜猪肉质好,肉味浓郁香鲜、肌肉颜色深红,肌肉大理石纹明显,肌间脂肪含量高(6%左右);东北民猪肉的肉质坚实,大理石纹分布均匀,肉色鲜红,给人口感细腻多汁,色香味俱全,经过测定,东北民猪猪肉中的对猪肉风味起到关键作用的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半胱氨酸等氨基酸以及核苷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外来猪种。

2.2 原始黑猪品种的劣势

2.2.1 背膘厚,瘦肉率低

我国地方黑猪品种多属于脂肪型品种,背膘厚度多在4 cm之上,只有极个别品种,如贵州的香猪、河南的南阳黑猪较低,但其背膘也在3~4 cm之间,相比引入国外品种的背膘厚度2 cm左右仍然高出很多。同时,其瘦肉率也较低,一般引入的国外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瘦肉率介于60%~65%之间,而国内黑猪品种瘦肉率多在31%~49%之间,其中汉江黑猪、粤东黑猪、南阳黑猪、太湖猪、贵州香猪等较高,瘦肉率也仅达到45%。

2.2.2 生长速度较慢,料重比高

一般黑猪中等体重猪达到100 kg需要生长8~10个月,而目前白猪生长5~6月即可达到100 kg;多数黑猪品种育肥期日增重介于300~600 g之间,部分低于300 g;而引入外来品种育肥期日增重均超过650 g。

2.3 培育品种优缺点

全国1949—1990年间培育的黑猪品种有13个,这些培育品种基本都是在原有当地黑猪品种基础上,引入外来优秀品种猪血统而杂交培育形成的。这个时期,包括以后的松辽、苏太、豫南黑猪等育种目标多以追求生长速度和提高瘦肉率两大目标为主,主要解决当地黑猪生长速度慢和瘦肉率低的两大问题,其培育品种显著优势是生长速度和瘦肉率较原品种大幅提高。但是受当时社会需求影响,对其肉质考虑较少,多数品种原有的风味大幅降低,难以满足当今人们对猪肉风味需求;另外,同原始品种一样,有的培育品种离开原产地后有适应性差等问题。

3 黑猪规模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以及生猪养殖新技术的发展、产品销售的需要,黑猪养殖逐渐步入规模化养殖。自2011年起,三门峡雏鹰农牧有限公司建设并实施雏鹰黑猪养殖产业化项目,依托当地荒山、荒坡资源,实行农牧业结合,山地放养,使生态黑猪规模迅速发展,至2018年底养殖基地年存栏雏鹰黑猪20万头,成为全国著名的黑猪养殖基地。当然,在大量进行黑猪养殖的同时,也暴露出黑猪品种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3.1 部分品种黑猪异地适应性较差

由于原始黑猪品种长期生活在某一个固定地区,一般适应于原产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温度、湿度、环境土壤酸碱度、绿色植物饲料等条件,一旦转到其他地区进行饲养,就会出现环境不适应现象,采食能力下降,生长速度缓慢,繁殖能力下降,发病率提高。一般地域差别越大,此类问题越突出。三门峡雏鹰农牧从2011年起先后引入的地方优良黑猪品种18种,但多数黑猪品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对环境不适应的现象。据统计,只有南阳黑猪、豫南黑猪能够适应当地环境;东北民猪及松辽黑猪、山东莱芜猪及鲁莱猪基本能够时应当地环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黑猪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差,特别是太湖系列等引入到三门峡后其发病率高,生长速度、繁殖性能远不如原产地理想,需要特别关照才能保留生存下来。

3.2 不能适应规模养殖标准化管理需要

要实施规模化养殖,必须有规范化管理制度保证生产高效进行。尽管我们引入的品种都是国内优良黑猪品种,但是这些品种在生产实践中生产指标差异大,有的产仔率高,但生长速度慢,如太湖系列的二花脸;有的生长速度较高,产仔率却不理想,如东北民猪、松辽黑猪;有的生长速度高,产仔率也高,但猪肉的品质不理想。这些差异直接影响黑猪规模化生产,使生产管理产生许多障碍,各个品种产仔性能不一、生长速度不一、抗病性能不一,这些问题造成管理者难以制定统一的生产管理流程进行有效的生产管理以及难以制定统一生产指标而进行绩效管理。此外,引入品种肉质差异大,背膘厚度、瘦肉率、肌间脂肪、风味指标差异较大,进而造成黑猪猪肉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产品销售。

3.3 不能够适应生猪规模养殖生产操作

图1 放养的雏鹰黑猪

图2 雏鹰黑猪(母猪及仔猪)

现代化生产具有流程化、设施化2个显著特点,但是一些黑猪品种习惯于过去传统砖墙土墙、实地面猪床,不适应现代养殖设施,尤其是不适现代硬产床与漏缝猪床,黑猪对新的设施有抵触情绪,转群困难,这就造成设施化生产困难。还有部分品种黑猪腹部过大,母猪腹部离地间距过小,还有的母猪乳头过大,这些特点不适应生产流程过程中的多次转群(3~4次),甚至造成乳头等处多次擦伤。

4 黑猪品种合理化利用与开发的相关建议

鉴于以上黑猪特点及生产中出现问题,要开展黑猪生产就必须充分考虑各个黑猪品种特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黑猪品种。由于原始黑猪品种存在某些缺陷,因此在发展黑猪生产时,除必要的保种工作外,不建议直接利用原始黑猪品种进行大规模生产。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小型养殖企业尚可采纳直接利用培育黑猪品种或开展简单杂交生产两种品种开发利用模式,其生产出的黑猪品质较原始品种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其肉质、生长、繁殖等方面还是不够尽善尽美。对于大型养殖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生产效益,生产质量更好的黑猪产品,需要进行配套系生产或者培育各方面性状理想的新品种。

4.1 直接利用培育黑猪品种进行生产

我国培育的黑猪品种尽管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其生长速度和瘦肉率较原始黑猪品种有大幅度提高,其猪肉风味也较白猪品种有较大的改善。因此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黑猪养殖场户可以直接引进国内培育黑猪品种开展黑猪生产。但是要注意的是:一要从引进地域较近、气候地理条件接近的地区引进,以便让引入黑猪尽快适应当地条件;二要定期更新公猪,避免造成近亲交配,引起品种退化。

4.2 开展简单杂交生产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黑猪养殖场户或者有良好的地方品种的黑猪生产者,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开展简单二元杂交生产模式,母猪选用适应性好、繁殖性能良好的当地品种或者引进的黑猪品种,公猪选用生长速度快、瘦肉率较高的外来品种如杜洛克、巴克夏等或培育黑猪品种如松辽黑猪等。选配时要充分了解其杂交配合力或经过杂交测试,以获取更好生产效果。

4.3 配套系生产

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企业可以考虑开展配套系生产,配套系生产是采用3个以上品种黑猪(也可以有少数外来品种参与)进行两代次以上杂交,以获得更加良好的生产成绩和黑猪产品。一般常用三元杂交或四系配套,前者是先用2个品种杂交获取期望需要的母猪,然后再与第3个品种公猪杂交以获取理想商品猪;后者是分别采用两对(父系和母系)品种黑猪杂交,分别取得2代公猪和母猪,然后再让2代公母猪进行双杂交从而获取优良商品黑猪。这种双杂交模式的特点对获得的商品黑猪各个方面的性状都较为理想,但在操作时有一定难度。一是首先要引进一定数量的多个黑猪品种核心群,并保持一定数量的纯种繁殖与保种工作,其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其遗传资源,但适应性差的品种要投入更大精力来保种;二是参与配套品种要分别具备繁殖性能、适应性、生长速度、肉质等方面优势,一般配套母系品种侧重考虑繁殖性能、适应性,父系侧重考虑生长速度、肉质等方面性状;三是具体品种如何配套,一般需要在前期进行杂交配合力测定,选取较为理想的杂交配套模式,并不断优化完善。

4.4 开展黑猪育种

培育新品种过程一般分2个过程,首先选取多个分别具有繁殖性能、适应性、生长速度、肉质等方面优势的黑猪品种,采用多种杂交模式进行繁殖,从而确定理想的杂交模式,获取较为理想的后代种猪,其过程与配套系生产基本类同。然后选取理想的杂交后代种猪进行侧交固定,进行多世代繁殖,并在每个世代不断淘汰出现不良性状的种猪,选取理想性状的种猪留种。经过若干世代繁殖,使种猪优良性状趋于稳定,从而培育成为一个新的品种。这种利用模式的优点是培育出的黑猪品种在产仔率、生长速度、适应性、肉质以及各方面均比较理想,能够长期满足黑猪生产需求,也不需要再花费很大精力去进行原始黑猪保种工作,同时企业培育出各方面性能超群的黑猪品种并获得国家的认定,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这对于促进黑猪生产与销售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养猪企业在进行生产管理时,便于统一制定生猪繁殖指标、生长指标、料重比指标、成活率指标等各项指标,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加强对员工实行绩效管理,而且有利于提高猪种的产品质量。当然,育种的缺点是花费时间长,一般8~10年左右,同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与资金。

5 总结

综上所述,黑猪品种利用与开发是发展规模化黑猪养殖的首要任务,合理科学地对黑猪品种进行开发与利用。首先,要充分了解地方黑猪品种及培育黑猪品种的特点,熟练掌握其生活习性、生产性能,在引进黑猪品种发展生产时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地形地貌,选择生存环境条件较为接近的黑猪品种,针对性引进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的黑猪品种;最后,要对原始黑猪进行必要的开发,并结合养殖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从而科学有序地发展黑猪养殖生产。

猜你喜欢

瘦肉率黑猪雏鹰
商品猪场杂交母本的选择
雏鹰的逆袭
猪瘦肉率的提高方法
黑猪
雏鹰从这里起飞——记人民军队第一所航校
高质量推进”雏鹰行动“
雏鹰26日起被ST面临退市风险
猪胴体瘦肉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措施
猪瘦肉率提高的几种方法
小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