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内刊学报办刊的困境与对策
2019-05-31刘山青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军事飞速发展,在国家对教育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下,高校的新建、改制都是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进行,高校学报也同样发展迅速,学报数量飞速增加,内容更加丰富,质量大幅提升。现在高校的学报分为内刊刊物(以下简称内刊)和公开刊物两种。内刊没有国内标准刊号,也就是没有CN刊号,这是与公开刊物的根本区别。内刊只能在学校内部进行分发,也可以赠送其他单位和个人。
一、高校内刊学报的历史回顾
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为了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人才需要,各省、市积极新建或组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中专)、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教育学院;各省厅也纷纷效仿举办内部培训学校。為了满足各单位人员学术研究和晋升职称的需求,大多数师专学校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成立了学报编辑部,兴办内刊学报,在学术研究、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发展,其内刊学报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并获得公开出版的资格。
随着国家教育全面发展,中专、教育学院及各省厅内部培训学校也得到了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兴办了内刊学报。学校经过教育资源整合及国家批准改制,在21世纪初改制或合并成为师专、职业技术学院,师专后又逐步改制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学校多是地处地州市,改制前由于地级财力有限,对学校的投入较少,加之对学报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没有及时申请学报公开出版;而改制后,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出版物的监督管理,控制了公开出版刊物的审批,导致这些高校学报至今仍是内刊身份。
二、高校内刊学报存在的问题
(一)办刊资金紧张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5年2月10日发布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实行,《管理办法》规定内刊的性质“内部资料,免费交流”,并在《管理办法》明文规定“不得以工本费、会员费、版面费、服务费等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1]。基于上述规定,内刊学报不但不能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在办刊过程中发生的审稿、校对、学报印刷及学报交流邮寄等费用,必须由学校全部负担。而公开刊物则可以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并且在对外公开发行过程中可回收一部分费用,所以,内刊相对于公开出版物所支出的经费更多,成为学校的一种财力负担。
(二)稿源匮乏,稿件质量难以保证,特色性不强
内刊不同于公开出版物,除国家行政管理法规对其有所限定及约束外,内刊所刊登的文章在高校教师职称和其他职称系列人员的评定职称、项目结题以及年度科研工作量都不予认可,这样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校内稿源大量外流。教师为评定职称考虑、项目结题和完成年度科研工作量,不惜出重资将稿件投到公开刊物。二是优质的外稿难约。出于名声考虑,稍有名望的教授、学者、专家都不向内刊投稿。“见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的原创性文章匮乏,而大众化、同质化的文章增多,理论性、学术性、创新性的论文在减少。
现实中,高校内刊学报的稿件主要来源于高校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投稿,其他少量来源于部分职业中专、中学教师的投稿。高校学生的稿件主要用于完成学年度的学术研究任务、评优、评奖之用;而职业中专、中学教师则是用于评职称时一个必备条件。这些稿件内容通常同质化严重,选题多是针对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某个现象进行论述,或是教学管理中的对策论述等等,这些选题基本是被学者、专家反复论述过的,很少什么新意,通常是“老生常谈”,质量较好或富有新意的文章则投往公开刊物。如此一来,内刊学报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米下锅”的尴尬局面。只能在差中尽量选取稍好的文章刊发,因而步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其最终结果就是整个内刊学报学术质量不高。学报的栏目只能根据学科分类总表进行设置,特色栏目无法凸现,缺少个性特色,其创新性也无法显现。
(三)编辑队伍建制不完整
国家、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教学、管理、科研等办学能力和水平有一整套细化的指标及进行检查、评比、达标验收的措施,而这方案中却没有内刊学报方面的考核指标,即便有其分值也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说明了内刊学报的地位极其低下。
内刊学报编辑部大多隶属于科技处或其他部门,通常不是独立的部门,身份十分尴尬。现在由于数字技术的出现、成熟及运用给编辑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内刊学报的学术研究水平的影响力又小,内刊学报又需要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所以大多高校领导认为内刊学报只要不出现政治性错误、知识性错误和出版行业要求的规范性错误就可以了。也就导致了对编辑部不重视,许多编辑部的编辑人员严重不足,在编的或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年限较短,或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经常发生人员转岗或调走的现象。内刊编辑缺乏,水平良莠不齐,当然不能保证内刊学报的出版质量。
三、高校内刊学报办刊困境的应对策略
著名教育家、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先生曾经说过,看一所大学主要看三个东西即可,一是看教师队伍,二是看图书馆,三是看学报[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3]可见学报对高校的重要作用。虽然高校内刊学报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高校如何定位内刊、如何办内刊、如何提高内刊学术质量,使内刊学报摆脱这种进退维谷的困境乃是作为高校领导、编辑部负责人和编辑应该共同面对、共同探索的问题。
(一)高校应加强对内刊学报的管理并积极扶持
为保证学报的政治方向、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高校领导层应转变对内刊学报的认识,加强对学报的领导。
1.建立健全学报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学报的管理制度,组建审稿专家库、建立投稿奖惩制度。首先,厘清学报编辑部的隶属关系,由校长或一名副校长直接领导,设立专职编辑部主任和主编,从而提高编辑部在校内的地位和提高编辑部的话语权。其次,建立完善的审稿专家库。审稿专家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应从校内抽调各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学术前沿的专家等组成审稿专家队伍,必要时从社会、其他单位聘请专家、教授、知名学者加入审稿专家中。再次,建立完善的校内教师投稿奖惩机制。为保证高校内刊学报的稿源,校内教师的省级、市级和校级科研课题研究项目必须在学校内刊学报投稿论文并被采用才准予结题;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在聘任期内,必须在内刊学报投稿学术论文并被采用才能续展聘任;校内人员晋升职称时,必须在学校内刊学报被采用论文才能进行评聘程序。如果完不成投稿的任务,可向社会知名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约稿并被采用,也视其完成任务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2.加大对学报的资金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金是一切工作的保障。首先,提高审稿专家的报酬。以发挥审稿专家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证稿件的质量。其次,奖励校内教师多投稿。在学校内刊学报多投稿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文章具有创新性、质量较高都属学术前沿的,加大奖励予以重奖。再次,提高校外作者投稿奖励力度。提高理论性强、学术性高和创新性强的文章的奖励,从而提高投稿人的积极性。
(二)建立稳定的编辑队伍,提高编辑的素质
2015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申请编印连续性内部资料”必须具有“有适应编印活动需要的人员”的条件[1]。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出版物的竞争日益加强,高校内刊学报要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充实学报编辑部人员队伍,同时,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和人文素养。首先,学校应从校内、知名大学、社会选聘或招聘热爱编辑工作的专业人才,配齐编辑人员,积极安排编辑人员的编辑业务能力、科学文化素质培训,多渠道、宽平台培养编辑人员,设计合理的、科学的人才晋升措施。其次,鼓励编辑人员主持或参加科研课题研究,积极参加期刊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坛,以提高编辑的学报的全局观、发展观。
(三)坚持依法办刊、特色办刊,提高办刊效益
学报是作者展示科研成果的一个平台,通过编辑的选题策划、组稿及“深层次加工”等一系列的编辑工作,最终任务是为社会、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粮食,实现社会效益。
学报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和排印装帧质量是高校学报始终坚持的原则,而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则是编辑必须牢牢抓住的核心要素。学报编辑工作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期刊质量要求和评估标准,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编辑的原则。
高校内刊学报在严格执行国家出版法规和编排规范要求,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的基础上,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向“高、精、专、深”的方向发展,论文要体现学术前沿、学术最新成果,内容充分体现专业性、地域性,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或是对当地文化现象、民风民俗、历史名人、自然生态等问题进行论述。充分发挥本土作者、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的优势,以及在外地高校读硕、读博的本地学生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积极撰稿,向经常关注和研究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的学者、专家、教授约稿,达到最终体现内刊学报的专业性和地域性的目标。内刊学报要明确定位栏目方向,每一期编排一个特色栏目或一篇特色文章,逐步凸现栏目个性化和内刊学报的特色性,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为获得公开出版物的资质而积蓄资本。
四、结语
高校内刊学报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构建和谐中国社会的本质属性所必需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高校内刊学报才能在新形势下得以较好的生存和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85%E9%83%A8%E8%B5%84%E6%96%99%E6%80%A7%E5%87%BA%E7%89%88%E7%89%A9%E7%AE%A1%E7%90%86%E5%8A%9E%E6%B3%95/2364639?fr=aladdin.2018-12-20.
[2]李延军.基于名刊工程的普通高校学报建设[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1/200407/1049.html.2018-12-18.
作者簡介:刘山青(1966-),男,汉族,云南耿马人,大学本科,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职称:出版专业人员中级编辑(通过全国资格考试而取得),研究方向:学报编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