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探析
2019-05-30牟丽毛玉芳
牟丽 毛玉芳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办法,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文章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3067
1制造业产能利用现状
(1)重、轻工业产能利用状况差异明显。按传统重、轻工业分类法,可以发现:除化学纤维制造业外,重工业行业如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多数年份产能利用率小于79%;而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文教用品制造业等轻工业行业有半数年份产能利用率大于100%;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也有两年大于100%;其余产业的产能利用率相对比较平稳,多数年份保持在80%~90%之间,资源分配较合理。因此可以认为,2005年以来,轻工业的产能利用率普遍高于重工业,相对产能不足,部分重工业存在产能过剩。
(2)要素密集度不同的行业产能利用率差别明显。比较产能过剩、产能不足以及产能相對平衡的行业发现,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产能不足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农副食品制造业、烟草制造业、文教用品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产能相对平衡的行业既有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从目前来看,资本密集型产业多数年份产能利用率小于79%,产能相对过剩;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部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有半数年份大于100%,产能相对不足,部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基本保持在80%~90%之间,产能相对平衡;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基本保持在80%~90%之间,产能相对平衡。
(3)金融危机后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加剧产能过剩。2008 年国际社会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在2008年呈现一个明显的低谷,其中重工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 785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陷入了严重困境,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18%、746%、696%。为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先后推出了“4 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给钢铁、建材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使许多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开始回升,但同时也带动了这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盲目投资,使得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比较金融危机发生前后的产能利用率,可以发现,2011年后许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在重工业中表现明显。
2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实质与原因
(1)产能过剩的实质。产能过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没有达到正常限度的产出水平,导致生产要素闲置的现象。一般而言,产能过剩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由于需求不足而导致的供给相对过剩。供给基本稳定,由于市场需求方面萎靡,导致无法吸纳正常的产品供给,这种情况下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需求而非供给。另一种是需求基本正常或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但由于供给过多造成产能过剩或闲置,这种情况下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而非需求。
文章通过对1996—2015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出口总额的数据进行整理发现,这三个数据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年间分别增长了205倍、11倍及93倍。因此,中国社会的总需求是旺盛的,总体上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可以认为,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属于需求持续增长的前提下,由于供给过多造成的,也就是说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矛盾发生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
(2)产能过剩的原因。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加是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一方面,2009年政府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虽然短期内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刺激政策实施后许多产业出现持续性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近20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2015年相比1996年增长了11倍。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水泥、钢铁等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失衡,造成产能过剩。
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产能过剩的间接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方面,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提高,但社会提供的产品质量和种类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国内产品积压,供给过剩。另一方面,高质量产品的生产需要更高质量的原料、部件与设备,然而目前的供给结构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对投资品的需求,难以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导致产能过剩。
政府调控不当是导致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盲目竞争,追逐利润,扩大生产,政府调控措施不当加剧了产能过剩。如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政绩,一昧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盲目追求GDP,忽视了市场的供需态势;政府没有及时发布有效的市场供求信息,没能给企业提供正确引导;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市场模仿现象严重,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等。
3化解产能过剩的建议
(1)发挥好政府的调控职能,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经营过度依赖政府这一后盾,市场出现波动时希望政府出台政策干预。为改变这种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先后指出,要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因此,应改变政府干预市场的思维,减少各级政府对生产企业的诸多限制与刺激,让企业直面市场的洗礼与竞争,提高企业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对于市场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好调控职能,如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创新型企业给予激励,推动社会形成创新氛围;做好监管工作,维持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指导工作,合理引导市场投资等。
(2)加大对科技活动的资金投入,促进产品研发与创新。对近年来科技投入总体水平的三个量化指标进行分析,文章发现,我国逐年加大了对科技活动的资金投入,2006年以来全部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总额、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总额以及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增速分别为12%、11%、10%,科技投入总体水平呈上升的趋势。然而,我国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14年才首次突破2%,远低于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如2015年美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额是我国的3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科技来推动,创新来驱动。然而,科技投入经费的不足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全部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提高研究与开发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改善供给结构。
(3)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投入总体水平本文采用三个量化指标:全部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总额,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总额以及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还没有完全摆脱数量扩张型发展模式,正在向质量发展型模式转变,许多企业仍固守以价格取胜的传统竞争思维,忽视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工匠精神”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障,企业应秉承“工匠精神”理念,将工匠精神融入生产经营过程,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各个环节精益求精,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