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对老年中枢性眩晕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2019-05-30

实用老年医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枢性纳洛酮丁苯

中枢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供血不足及脊椎病等,临床表现为眩晕、行走不稳、恶心呕吐、视觉障碍等,其中眩晕为最常见的症状[1-2]。研究发现,中老年人通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等其他疾病,中枢性眩晕发病率较高,病情易反复发作,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健康[3]。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及脑功能代谢、清除自由基及脑保护作用,临床已应用于脑梗死、脑缺血等疾病的治疗,但是治疗中枢性眩晕的报道较少,尤其是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更少[4]。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中枢性眩晕病人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老年中枢性眩晕病人为观察对象,所有病人均符合中枢性眩晕相关诊断标准[5]。根据抽签法将病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60~75岁,平均(66.59±6.51)岁,病程10~40个月,平均(25.47±2.67)个月。常规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5.48±6.45)岁,病程11~40个月,平均(25.23±2.51)个月。2组病人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1)颅内出血或脑部有肿瘤者;(2)肝肾器官严重病变者;(3)药物或者酒精依赖者。所有病人均自愿参与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2组病人入院后均接受降糖、降压及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常规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康哲(湖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435],2.4 mg/次,1次/d。观察组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0.1 g/次,3次/d。2组病人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3.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检测:分别于治疗前1 d及治疗后1 d清晨抽取2组病人的空腹外周血2 mL,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T-1、CGRP、vWF和TM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金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2 脑电波绝对潜伏期(PL)及峰间潜伏期(IPL)的测定:采用动态脑电图仪CMS2000[购自圣迅(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测定病人治疗前1 d及治疗后1 d脑电波PL、Ⅰ、Ⅲ、Ⅴ的IPL。

1.3.3 疗效评价:(1)痊愈: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2)好转:眩晕等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3)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2组ET-1、CGRP、vWF和T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2组ET-1、vWF和TM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CGRP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 05),且观察组ET-1、vWF和TM水平均低于常规组,CGRP水平高于常规组(P<0. 05)。见表1。

表12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 05;与常规组比较,△P<0. 05

2.2 2组治疗前后PL、IPL比较 治疗前,2组病人PL-Ⅰ、PL-Ⅲ、PL-Ⅴ、IPL Ⅰ-Ⅲ和IPL Ⅲ-Ⅴ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2组病人PL-Ⅰ、PL-Ⅲ、PL-Ⅴ、IPL Ⅰ-Ⅲ和IPL Ⅲ-Ⅴ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常规组降低更明显(P<0. 05)。见表2。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1.11%,显著高于常规组(71.1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2组治疗前后PL、IPL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 05;与常规组比较,△P<0. 05

表32组临床疗效比较(n,%,n=45)

注:与常规组比较,*P<0. 05

3 讨论

中枢性眩晕是临床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主要病因是前庭系统中枢通路发生病变[6]。研究发现,后循环缺血是导致中枢性眩晕发生的主要原因[7]。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老年眩晕病人发病率较高,其可能的原因是老年人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而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中枢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8]。研究发现,该疾病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易导致病人病情反复,最终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发生[9]。目前,临床上治疗中枢性眩晕的药物较少,纳洛酮和丁苯酞是临床上治疗脑血管的药物。因此,寻找中枢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关研究发现,眩晕症病人机体内ET-1水平较高,ET-1可收缩血管,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内壁缺血缺氧[10]。CGRP是一类舒张血管的血管活性多肽,其水平与ET-1呈负相关[11]。TM是一种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可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促进血栓形成[12]。vWF是存在于血浆的促凝蛋白,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外周血vWF水平上升[13]。本研究发现,治疗后,2组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优于常规组。结果提示,丁苯酞治疗中枢性眩晕病人可有效下调 ET-1的表达,上调CGRP的表达,恢复ET-1/CGRP的平衡,同时可下调vWF和TM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效果。其可能的机制为丁苯酞软胶囊能抑制花生四烯酸等炎症因子介导的微血管痉挛,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可调节缺血缺氧状态下的脑能量代谢,缓解应激反应,改善微循环,增加脑流量,减轻内皮细胞损伤,改善内皮功能。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中Ⅰ~Ⅴ波发生源与后循环系统供血区域相吻合。通过检测潜伏期和潜伏间期的各脑电波(Ⅰ、Ⅲ、Ⅴ),可反映病人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状态[14]。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2组病人PL-Ⅰ、PL-Ⅲ、PL-Ⅴ、IPLⅠ-Ⅲ和IPL Ⅲ-Ⅴ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PL-Ⅰ、PL-Ⅲ、PL-Ⅴ、IPLⅠ-Ⅲ和IPL Ⅲ-Ⅴ水平均低于常规组。结果证实了丁苯酞软胶囊能改善病人脑缺血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其可能的原因是丁苯酞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效改善侧支循环,增加颅内微血管数量,维持微血管结构完整。纳洛酮是一种内源性阿片肽,也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具有抗凝作用,可增加脑内缺血区血流量,改善微循环[15]。丁苯酞软胶囊可促进梗死部位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改善缺血部位的能量代谢[16]。本研究观察组有效率为91.11%,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1.11%,结果表明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中枢性眩晕病人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中枢性眩晕病人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此结论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研究验证。

猜你喜欢

中枢性纳洛酮丁苯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分析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