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
2019-05-30孙淑贞
孙淑贞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心卫生院,山东 淄博 255100)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之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带来的一个改变就是冠心病发病率日渐提高,危害到中、老年群体的健康与生活,而且如若未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则会造成严重后果[1]。其中护理方法实施的有效与否,直接关乎到患者的恢复进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冠心病患者共计160例,参照随机排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各80例,对照组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52~78岁,平均64.3±5.2岁,病程1~3年,平均1.7±0.6年;实验组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9~76岁,平均63.1±5.1岁,病程1~5年,平均2.1±0.7年。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线资料差异比提示不存在讨论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该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方法,每天按时打扫病房,保证病房的整洁度;对患者行为进行监督,指导其饮食,协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用药,并观察其用药过程,若发现有不良反应发生,采取有效的处理举措。
1.2.2 实验组
该组采用的是优质护理方法:①心理优质护理:因患者需长时间接受治疗,可能因此导致患者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有来自疾病的、也有来自家庭经济负担的,由此所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工作者应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告知其按时用药的必要性,通过例举成功治疗案例予以心理上的抚慰;在与患者的交流上,要有耐心。②饮食优质护理:受疾病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的问题,应结合患者饮食偏好的病情允许,选择那些含有充足营养的食物,通过饮食上的营养支持来增强免疫力。③康复训练: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免过度负荷,宣教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训练强度适宜,建议选择在下午进行锻炼,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改善其心肌供血。
1.3 监测指标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做出评价:量表内容主要有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几个项目,各指标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表1数据总结:实验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皆要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s,分)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s,分)
分组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总体健康参照组 61.2±5.3 71.2±6.1 59.1±4.2 70.2±6.1 50.3±4.1实验组 68.4±5.5 79.2±6.3 65.4±5.3 78.6±6.5 62.1±5.3 t 4.216 4.080 4.166 4.214 7.875 P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冠心病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在对该病的治疗上,应通过辅以有效的护理方法来改善患者预后。优质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模式,通过优质护理方法的开展,能加强对患者的全面护理干预、满足患者护理需求,继而保证护理效果[3,4]。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皆要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来看,主要是因为优质护理方法的采取满足了患者各种生理需求,而且护理方法人性化、科学化,所以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采取优质护理方法,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