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逃离罗丹阴影的女人
2019-05-29菲森·古内
〔英国〕菲森·古内
“我曾指引她找寻宝藏。但她所找到的一切,本就是属于她的。”
这句话出自奥古斯特·罗丹之口,所描述的人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卡米耶·克洛岱尔。罗丹四十二岁时将她收入门下,那时她才十九岁,但她在艺术上非常早熟,二十岁时就创作了《保罗·克洛岱尔像》(1884),这算得上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座杰出作品。该塑像为黏土半身像,原型是她的弟弟保罗—他在艺术上与姐姐同样早熟,后来成为著名的诗人和戏剧家。
罗丹极大地唤醒了卡米耶的创作天分,但他们的恋爱关系显然更多的是让罗丹在艺术上登峰造极。这段复杂的感情持续了十五年之久,但最终克洛岱尔还是选择了摆脱导师的束缚。毕竟,她不单单是罗丹的得意门生,还是他的得力助手、缪斯和情人。只有离开罗丹,她才能肆意挥洒自己的天赋,成为一个独立于罗丹的艺术家,获得大众对其艺术造诣的认可。在两人分道扬镳后的头几年,克洛岱尔的艺术光芒非常耀眼。但好景不长,她辉煌的创作生涯非常短暂,令人十分惋惜。
罗丹的才华早已得到世间公认,他的作品是世界各地博物馆等社会机构的常驻展品,其旷世巨作包括《青铜时代》《思想者》《吻》,以及恢宏悲壮的《加莱义民》。
克洛岱尔却不像罗丹这样闻名遐迩。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她的作品和私生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关于她的艺术作品不胜枚举,包括多部电影、数本传记、一部话剧和一部最新制作的芭蕾舞剧。这些作品大多以她和罗丹的炽热感情为主线。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罗丹》,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了罗丹的创作生涯,也详细叙述了他与年轻的克洛岱尔的感情纠葛。
然而,克洛岱尔现存的作品只剩下了九十件。她的作品多数被自己亲手销毁,还有的则下落不明。这些留存至今的作品大多小而精,与罗丹大气恢宏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九十件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先由克洛岱尔塑成,数年后再由巴黎艺术商人欧仁·布罗浇铸成青铜像。还有一些没有买主的作品则依旧是石膏像。作品《莎恭达娜》就是石膏像之一,该石膏像风格浪漫,温柔且使人心痛,与罗丹表现情欲的青年情侣雕像有异曲同工之处。与大名鼎鼎的导师罗丹截然相反的是,克洛岱尔从未受托制作公共艺术作品。不过在克洛岱尔的艺术活跃时期,她的作品经常参与展出,并受到评论家的好评,甚至有人认为她的艺术表现天赋与罗丹不分伯仲。
克洛岱尔的塑像有一个与罗丹的作品迥然不同的特点,它们很少露骨地展现性欲,而是更倾向于表达缄默、内向和忧郁,这和她作品小而精的特点是相互契合的。
“我被完全遗弃了,简直糟糕透顶”
如果说克洛岱尔逃离了罗丹的影子,那她付出的代价却是变得默默无闻、妄想症缠身。克洛岱尔天赋异禀,但她人生的最后三十年竟是在精神病院中枯萎。她的精神狀况多年来一直在恶化,最终于1913年被诊断为精神错乱,关进了精神病院。
克洛岱尔所住的精神病院隶属埃夫拉尔医院。住院期间,很少有人去探望她。在她被送进医院的那个月,一直支持她事业的父亲不幸去世,直到后来她才知道这件事。她的母亲选择对她避而不见,弟弟保罗作为外交官公务繁忙,经常要到国外出访,在她入院的三十年间只看望过她十几次。这对曾经亲密无比的姐弟只能通过书信交流。克洛岱尔后来转至法国东南部沃克吕兹省的蒙特德外格精神病院,并在该院终老。
令人无比心痛的是,入院后她再也没有塑过一块黏土,她的雕塑生涯到此戛然而止。她不断产生偏执的幻觉,认为如果自己继续创作,罗丹就会窃取她的艺术灵感。她曾在许多信件中表达过这种恐惧,诉说自己的绝望。“我被完全遗弃了,简直糟糕透顶,”她在1915年给一位精神病院医生的信中写道,“面对这令人窒息的忧伤,我只有屈服。”
罗丹虽然身在远方,却一直为克洛岱尔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他常说希望自己在巴黎的博物馆开放后,里面会有一间卡米耶·克洛岱尔展厅。罗丹去世两年后,这个博物馆正式开放,但他给自己得意门生一间展厅的夙愿却未能实现。
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克洛岱尔九十件幸存作品中的大多数都汇集在塞纳河畔诺让区的卡米耶·克洛岱尔博物馆。克洛岱尔一家自1876年就移居至巴黎。这座博物馆在巴黎东南方一百公里外的小城里,位于塞纳河畔,四周风景如画,清幽静谧。博物馆由建筑师阿戴尔夫·斯加阿内罗设计,他采用了朴素的砖墙加大片落地窗的设计方案。博物馆是在克洛岱尔一家曾居住过三年的房子上扩建的。克洛岱尔的父亲曾经受聘为小城的抵押登记员。在这栋房子里,少年卡米耶完成了首批略显青涩但备受赞扬的作品,包括《俾斯麦半身像》《拿破仑半身像》《大卫半身像》《哥利亚半身像》,现在这些作品均已散失。
卡米耶·克洛岱尔博物馆共有三层,里面陈列着许多和克洛岱尔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例如当地知名的雕塑家保罗·迪布瓦和阿尔弗雷德·布歇。迪布瓦是一位肖像雕塑家,他偶尔会创作大型作品,例如圣女贞德骑马像。该塑像的等高石膏复制品藏于卡米耶·克洛岱尔博物馆的一楼。圣女贞德骑马像的原件为青铜像,矗立在兰斯圣母院门前。另一件复制品由法国作为礼物赠予美国,现位于华盛顿特区,但他大部分作品的尺寸都与克洛岱尔相当。克洛岱尔的作品全部位于博物馆顶楼,其中一些展品旁边陈列着与之主题相似的罗丹的作品。
另一位艺术家布歇则热心帮助年轻艺术家成长。克洛岱尔的父亲曾聘请他教授小卡米耶。卡米耶的母亲对卡米耶向来少有关爱,但她的父亲却一直在她的艺术之路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立身扬名
卡米耶移居巴黎后,继续学习雕塑,进入克拉罗希学院学习,因为最著名的法国美术学院在1897年之前都不招收女生。布歇已无法继续指导她,于是将她推荐给罗丹。这是卡米耶艺术生涯中的大事。罗丹紧跟米开朗琪罗的人文主义传统,同时却以激进的表现手法和简化的外形来展示其现代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半成品雕塑形状,或是巨型的半成品浮雕,使观者觉得这似乎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认为与罗丹的相识激发了她的创造力。也许是她在与罗丹的交流中获得了新的思考,又或者是她以罗丹为鉴,想要远离他的风格。”博物馆馆长塞西尔·伯特朗说,“她获得了新的灵感,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现代艺术风格。但她也时常感到自己的创造力被罗丹束缚,因此一直希望自己能在艺术上得以独立。”
尽管她与罗丹的感情过程艰辛,结局悲惨(她可能经历过一次堕胎,后来可能还多次怀孕,不过详细的怀孕情况及结果未知。但罗丹始终与他的长期生活伴侣罗丝·伯来及孩子们共同居住),但在艺术上,這段感情可谓是一座开采不尽的金矿。她的一系列肖像作品是她最大的成就之一,其中她为罗丹塑造的头像更是令人震撼无比、印象深刻。那雕塑头骨突出,脖子微微前倾,后颈充满了力量。罗丹曾表示这座雕像是自己最爱的样子。该头像为立体圆雕,因此看起来栩栩如生。
克洛岱尔能塑造自己导师坚定严肃的面孔,也能在《别墅的小女主人》中将孩子的天真无邪信手拈来;她能勾勒出丰满轻盈的青年,也能展现垂垂老者的脆弱(例如,在三人群雕《成熟之年》中,有一个哀求的女孩,以及一对在风中以独特姿势拥抱在一起的老年伴侣。该作品大尺寸的复制品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她使华尔兹舞伴纵情相拥,使舞者的褶裙随风飘扬……克洛岱尔多变的手法和捕捉人性瞬间的能力使她的作品感人至深。
人们曾经以为克洛岱尔惨淡一生,只是一名无足轻重的艺术家。但如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博物馆承载并昭示着她的天赋与灵性。虽然她遗留的作品少之又少,但这些作品却足以使她立身扬名,因为它们依然鲜活,依然充满力量,足以直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