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用精神分析法探析“杜子春”的行为变化

2019-05-29劳雅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弗洛伊德

内容摘要:芥川龙之介是代表日本大正时期文坛的著名小说家。其中《杜子春》中的人物“杜子春”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其行为形象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本文也将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对其行为进行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主要成分,通过分析人物的人格构成也可以来解读人物行为活动以及心理变化。本文将利用该理论,通过对《杜子春》小说具体文本的分析,来探析“杜子春”复杂的心理变化及其行为形象。

关键词:杜子春 芥川龙之介 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

芥川龙之介于1915年在《帝国文学》发表文章《罗生门》正式出道,1927年自杀身亡。在这15年间,他留下150多篇短篇小说,是大正文学“新思潮派”典型的代表作家。其中《杜子春》中的人物杜子春,《竹林中》的武士,《鼻子》的主人公等丰富多彩的人物,皆为后世所熟知的对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作品影响的芥川,在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文学的基础上,撰写了一系列的“中国作品”。本文分析的《杜子春》也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作品。

分析《杜子春》中人物形象的作品至今为止已经数不胜数,多数作品围绕文章中的母亲形象来讨论,而采用精神分析法角度分析主人公行为的论点仍在少数,故此文将试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相关内容来探析《杜子春》中的主人公行为变化。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相关

精神分析从对精神疾病起因的分析与治疗中形成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解释,并经后者的不断修正,逐步形成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应的方法和技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正是经典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早期的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装置,这个装置分为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1920年后的后期理论中,他又将“本我”、“自我”、“超我”归为心理活动这一装置的三个层次。“本我”位于人格的核心,通过追求本能欲望来满足减低张力。“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是原始的、混沌的、无意识的,它遵循本能接受能量,又为满足快乐原则释放能量。“本我”与外界不直接接触,通过“自我”才能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满足。“自我”的主要作用就是协调“本我”,给予其适当的满足,同时又依照现实环境的客观要求从事。“超我”则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良心,和“本我”冲突,以符合社会要求、规则等。1在这三种人格的相互作用、冲突下,个体也会产生复杂的心理和行为。《杜子春》中杜子春的行为也正是在人格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

二.芥川龙之介与《杜子春》

芥川龙之介生于1892年,原为新原敏三的长男,因母亲发狂后,便入籍母亲老家,改姓芥川。养父母的照料和生母的發狂影响了他的一生。对于未曾被母亲疼爱过的芥川来说,母亲这一人物就如高岭之花难以触及。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都能见到对母亲的赞赏和对母爱的渴望。而《杜子春》这一作品中的“母亲”也是为后世所熟知的存在。1920年,芥川龙之介在面向儿童的艺术杂志《红鸟》上发表了《杜子春》这一文章,是从中国唐代同名故事取材而来的。在原作的基础上,芥川加入了日本的现实情况和自己的认识,挖掘出了新的风味,创造了和原作截然不同的作品。

《杜子春》总共6章。主人公杜子春因荡尽家财沦落为落魄汉,孤身一人流浪于洛阳城中。偶然间和仙人铁冠子相遇,得到仙人的帮助,再度成为城中富豪,开始了奢侈的生活。不久又荡尽所有财产,却又再度得到仙人帮助,继续奢侈地生活着。在经历两次从富有到贫穷的激烈变化后,杜子春拒绝了仙人第三次赠与的金钱,并向仙人请求拯救已经厌倦这个世界的自己。想要成为仙人的弟子,跟随仙人一起修道成仙。于是,在仙人的带领下,杜子春前往峨眉山修行。被告诫只要一开口说话就无法成仙的杜子春在各种磨难面前都闭口不言,直到坠落地狱。在阎罗王前目击了自己父母被鞭打的模样,他又回想起了曾经母亲对自己的疼爱,于是破坏了与仙人之间的约定。无法再成仙的杜子春回到人间,却并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仙人也给予了杜子春一个全新的生活。在故事最后,杜子春放弃了奢靡的生活和修道成仙,选择了“做个真实的人,过着真正的生活”。

此故事是对孩子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主人公杜子春对人生大起大落的看法的变化过程令人深思。

三.杜子春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斗争过程

(一)“本我”的本能追求与“自我”的压制

如前所述,杜子春孤身一人流浪于洛阳城,在寻找自己栖身之所时遇到了仙人铁冠子。然后开始了自己大起大落的人生。在小说中,作者大幅度描写了他生活奢靡之处,城中没有人不认识他,大家都愿意踏入他的府门与他作伴。而杜子春也慷慨大方,倾尽家财与人作乐。此处笔者认为值得作为问题思考的便是为何杜子春要如此浪费钱财。也许是他一贯以来的生活作风,但是笔者认为,他是在通过钱财来维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此处,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理论来分析。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观点。“本我”是人格的核心,是个体完全意识不到的存在,称为心理的领域。“本我”追求个体本能,通过直接释放个体欲望来获得满足和快乐,遵循快乐原则。

从表面来看,杜子春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欲望而追求着奢侈的生活。这是杜子春受着“本我”的控制而做出的本能行为。而笔者所认为的,杜子春通过钱财来维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正是“本我”的作用导致的。由于常年孤身一人而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已然成为了杜子春本能的一种追求。笔者认为,杜子春的人格在“本我”占上风的此时,追求奢侈生活也是为了满足让他人与自己产生交集这一欲望,故杜子春最本能的“本我”便是追求与他人的联系。

当杜子春首次将钱财耗尽时,“自我”这一人格的特征也随之出现。“自我”是面向现实的人格,主要作用是协调和抑制“本我”,在满足“本我”要求的同时又依照现实环境的客观要求从事。故事中,散尽家财的同时,人们也逐渐远离了杜子春,在这残忍的现实下,杜子春的“自我”开始起作用,他也明白了他人接近自己只是因为金钱的原因。但是,尽管此时“自我”人格开始抬头,却在与“本我”人格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再度由“本我”控制了杜子春。杜子春第二次得到金钱后又做了和第一次完全一样的事,正是由“本我”人格对欲望的追求所导致。

(二)“本我”的病态化

然而第二次的奢靡生活最后也未能满足“本我”最本能的欲望,即建立起和他人的联系,杜子春因而陷入了精神的困境。此时,便是“自我”人格开始再度调节和抑制“本我”人格的时刻了。再“自我”和“本我”的斗争下,杜子春再度直面了残酷的现实,明白了和人建立联系并非简单的事,于是开始变得厌世,想要逃离这个世界,逃离自己孤身一人这个现实。此处便引出了新的问题,即为何他拒绝了仙人第三次赠与的金钱,转而追求修道成仙呢。

此处,再次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

“本我”与“自我”处于矛盾之中,两者存在冲突。当“自我”的抑制作用过于强大时,无法充分满足“本我”的欲望,此时人格就会发生病态变化。笔者认为,杜子春在此时转变想法的原因就是由“本我”的病态化引起的。在与“自我”的磨合中,原本的“本我”被过分压抑后,反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本我”人格。杜子春转而追求修仙之道,这不就是全新的“本我”的欲求吗。追求修仙不正是为了逃避无法建立联系的现实而产生的吗。此时,已经病态化的“本我”占据了人格上风,打败了“自我”。

(三)“超我”的覺醒

在全新的“本我”的控制之下,杜子春开始追求修仙之道,并跟随仙人开始了残酷的磨练。然而,在地狱里,听闻母亲的话语后,他却打破了与仙人的约定。此初值得注目的便是,杜子春的“超我”人格首次出现这一点。“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良心,是在传统文化、社会理念和社会理想等的影响下塑造成的人格。与“本我”直接冲突,至善原则对其起作用。众所周知,尊重父母,实行孝道是社会公认的职责。在看到父母被鞭抽打时,虽然内心开始动摇,但是此时新型的病态“本我”人格强烈地控制着杜子春,他依旧为了成仙而不为所动。但是母亲温柔的话语让杜子春回忆起了过往,他被母亲的爱打动,内心与“本我”冲突的“超我”开始觉醒。放任父母受磨难,自己却贪图享乐,这实在不符合社会公德。这也激发了杜子春强烈的责任感。故杜子春为了母亲放弃了成仙。

“本我”,“自我”与“超我”一直处于对立和矛盾之中,“自我”压抑控制着“本我”,“超我”则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突,从而引导、指导和控制个体自己的行为。正是这种这种矛盾、冲突和斗争,才引起了个体自身的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故事中的杜子春也是在这三种人格的不断斗争、冲突中做出不同的事,他复杂心理的变化也正是三种人格矛盾对立变化的最好证明。

四.结语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多数行为都是在潜意识等心理构造的影响下所产生。因此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本我”控制下的杜子春最本能的欲望便是追求与他人的联系,而最后追根到底,也是在追求和母亲之间的联系。在母亲早年去世后,还想再被母亲疼爱的杜子春的内心也许扎下了和母亲再度建立联系的“本我”欲求。在欲求多次病态化后,最终在地狱被母亲的爱所感动,“超我”才得以觉醒。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笔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杜子春的行为变化的原因。芥川在写下杜子春这一人物时,是否暗含了自己真实的心情,此外故事中仙人对杜子春起到了何种引导,这都将是今后值得探讨的课题。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分析人物性格、心理行为的变化。

注 释

1.郝敬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59-62.

参考文献

1.高慧勤、魏大海主编.芥川龙之介全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9.

2.郝敬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59-62.

3.罗欣怡.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浅析《金锁记》曹七巧的形象[J].武汉:荆楚学术,2018(4):38-41.

3.张如意.日本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2(2017.9重印).

4.周冰清.《杜子春》的多重主题解析[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6):58-61.

(作者介绍:劳雅钦,宁波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2700万美元!弗洛伊德案和解金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今昔物语集》与芥川龙之介的前期创作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漫画
森鸥外和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对比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南北“中国想象”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