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议新闻娱乐化与媒介社会责任

2019-05-29蔡竺言

新媒体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蔡竺言

摘  要  从当前新闻娱乐化风潮入手,探讨新闻娱乐化与媒介社会责任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回顾社会责任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总结出学界业界对新闻娱乐化的两种声音。文章认为,风格娱乐化是一种可行的改革方向,而内容的全盘娱乐则不符合公共责任原则。

关键词  新闻娱乐化;社会责任理论;新闻专业主义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6-0077-02

我们可能注意到国内新闻界的一些新动向。从数年前某演员婚外情新闻,到一系列明星吸毒、嫖娼被拘报道和离婚、复合消息,娱乐圈的“大事件”似乎越来越多了。在这些文娱报道之中,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得到了极大凸显。某些娱乐事件甚至被制作为系列报道,通过连续预告和悬念设置吸引公众视线,经炒作而成为每日焦点新闻。此类报道标题夸张、多有歧义,正文则包含大量来源不明、真实性存疑的信息及主观推测。在这股“娱乐至死”风潮中,不只网络媒体,就连某些信誉度较高的报纸及电视媒体也不能免俗。

这股风潮让笔者联想到了美国历史上的黄色新闻。黄色新闻在19世纪末的美国风靡一时,以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和娱乐需求为主要卖点,其哗众取宠的煽情风格,也被认为是美国新闻专业水准的最低点。黄色新闻的兴起,源自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根源在于报业对销售量的追逐。到了20世纪中叶,报业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使得美国报业出现大肆兼并浪潮及自由至上主义危机。正是在这一危机中,新闻的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新闻业在事业化(公共事业)和商业化(谋利)双重压力下如何运作的问题。

国内新闻业的泛娱乐化倾向,促使笔者回顾到美国新闻的这段旧故事,进而关注到了新闻娱乐化所體现出的商业利益与媒介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1  回到社会责任理论

1944年,为了应对新闻业界的普遍危机,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布了名为《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被视为社会责任理论的最早纲领性文件。之后社会责任理论体系逐渐成形,并成为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概念。今天我们所谈论的“公众知情权”以及新闻业界的“公共义务”,都是从这一理论衍生发展起来的。

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报刊必须对社会承担责任,这种责任包括为政治制度服务、启发民智、保护个人自由等,甚至包括提供娱乐,但其所提供的娱乐应当是“好的”娱乐[1]。亦即大众传播媒介在实践层面应是一种教育工具,要反映和解释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同时使人民能够完全接触到每日信息[2]。遵照上述要求,如果新闻媒体为了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和销售量,在新闻选择时把娱乐煽情性置于重要性之上,就会导致真正重要的新闻被排挤在公众视野之外。公众无法及时获取其履行社会责任、维护个人利益的必需信息,以至于无法展开相应舆论探讨,那么就是大众传媒对公众的失职。

社会责任理论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诸多争议。最主要的质疑在于,社会责任理论寄希望于商业化媒介自身,这就凸显出新闻职业道德与媒介效益利润这一组悖论。传媒组织作为市场化主体,盈利才是其生存的基本保障和根本目标。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市场化媒介组织往往很难保持严格自律,最终也使得所谓的公共责任追求成为一纸空谈。

在实践层面,商业化对公共责任原则的削弱体现在多方面,包括有偿新闻、新闻勒索、新闻报道受制广告主、新闻对某种价值观的迎合等。譬如杜俊飞就曾批判《环球时报》刻意迎合极端民族主义的做法,认为这是把商业追求置于新闻专业主义之上的不当倾向[3]。再如前述娱乐圈丑闻的肤浅式、娱乐化报道模式,则是媒介商业利益与公共责任矛盾的另一种突出体现。

2  两种声音:娱乐化之于媒体公共服务力

在新闻娱乐化议题上,学界与业界难以达成普遍共识。吴飞曾论证了中国新闻娱乐化趋势的历史必然性,还提及了一个有趣现象:实践工作者以赞成居多,而理论工作者则对此痛心疾首、大声喊停[4]。

而关于新闻娱乐化对传媒公共服务力的影响,也存在着不同看法。传统观点认为,新闻娱乐化是商业逻辑腐蚀新闻价值观的后果之一,娱乐化使得新闻目标由为公众服务转向俘虏更多消费者,新闻的公共性遭到破坏。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开始转变思路,提出不要简单排斥娱乐,而是要让娱乐更好地为严肃新闻和公共新闻服务。

科瓦齐、罗森斯蒂尔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重新思考了新闻与娱乐的关系。他们认为新闻工作者需要培养一种意识,让重大事件变得有趣并且与受众息息相关[5]。

增加新闻吸引力从来就不是错误。新闻重要性与趣味性并不天然对立,既可以展现重要事实也可以吸引人观看。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所提及的辛辣风格新闻节目,在风格上虽然呈娱乐化,但其新闻评述依然沿袭了传统新闻工作的监督精神,议题本身没有忽略公共性和重要性原则。而如果仅仅依靠娱乐,把新闻包装成秘密、小报式的噱头,不仅不能长期吸引受众,反而是失败的商业策略。

3  辩证认识风格娱乐化与内容娱乐化

国内外新闻业正遭遇一系列危机,尤其是传统新闻业,更面临着受众群体与销售量锐减的生死之局。作为市场化经济主体,新闻媒体试图以增强内容吸引力来留住受众,也是整个行业在剧烈社会变迁之中的求生之举。

如果说新闻趣味性的增加一定意味着新闻专业主义和公共价值取向的陨落,未免太过武断。但娱乐化新闻大行其道,也确实对传统新闻专业理念的权威地位构成了挑战。这其中最关键问题是,新闻娱乐化的底线在哪里,哪些地方可以妥协,哪些地方不能动摇。

笔者认为,新闻的风格娱乐化与议题娱乐化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分别论述。风格的娱乐化并没有彻底背弃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一种可行的改革方向。譬如美国电视新闻栏目《每日秀》,就以辛辣的政治讽刺风格吸引到大批青年受众。此节目的议题,包括埃博拉疫情、恐怖主义危机、抗生素滥用等重大新闻事件。也就是说,其议题选择依然遵循了重要性和公共性原则,并没有出现娱乐化和煽情性新闻挤占公众必需的重要消息的局面。

然而,某些娱乐丑闻连续占据新闻头条的现象,则属于议题娱乐化范畴。无论是基于受众利益视角或是新闻专业主义视角,这都是不可接受的。为了抓住读者眼球,这类娱性新闻被赋予了过度的重要意义,报道内容也大多缺乏真实准确性,其隐含的奢靡颓废价值观借由大众媒体广为传播,是新闻业为了商业利润而迎合受众猎奇心理、漠视公共责任的一大体现。

胡舒立曾向我们介绍了美国多份报刊的独特办报风格,比如《费城问询报》调查性报道、《华盛顿邮报》明星记者传统以及《今日美国》希望新闻等[6]。这些媒体立足自身理念,针对各自的潜在受众群做新闻,最终都成为了业界知名报刊。这提示我们,即便当下的娱乐风潮强劲,但所有媒体的同娱化始终是不可取的,明确自身风格和分众化战略才是最适宜的路线。

嚴肃新闻到今天仍有相当数量的忠实受众,社会责任原则是严肃新闻赖以生存的基石。轻易放弃专业主义标准而盲目娱乐化,既是媒体对自身公共责任的漠视,又可能会直接降低受众评价、损害媒体公信力。对于那些凭借严肃新闻和公共新闻立足的媒体来说,这样的损伤是致命的和不可逆的。

坚守媒体的公共责任并不是只谈付出而不谈回报的“苦修”,新闻媒体的报道水准同样影响着其声誉与市场信心。商业利益与公共责任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经营成功的商业性媒体同样可以在公共性上表现出色,而高品质的新闻报道也能生动有趣。关键在于,新闻媒体要根据自身的战略方针找到平衡点和执行技巧。娱乐化不是新闻业的救世主,一味地娱乐取向并不能长久地留住受众。是否要追随娱乐化大潮,是亦步亦趋,还是坚守自身立足点和公共责任底线,是媒体人需要谨慎思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西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传媒的四种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2-63.

[2]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43.

[3]杜骏飞.我们为什么而新闻?——关于《环球时报》风波的三个问题[J].新闻记者,2011(9):24-29.

[4]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78-83.

[5]科瓦齐,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8-175.

[6]胡舒立.访美记——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下的观察与写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新闻专业主义
浅谈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
浅谈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
浅谈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话语权提升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体责任冷思考
“全民记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面临的新问题
新闻报道应引入刑事证据规则规避法律风险
公民记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