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普法教育传播策略研究
2019-05-29宋杰
宋杰
摘 要 互联网传播中短视频已成为当下一种有效的传播载体。利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短视频普法教育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以助力互联网普法宣传教育。
关键词 短视频;普法教育;傳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6-0045-02
在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互联网普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用户下沉策略使短视频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据Quest Mobile数据显示,我国短视频行业活跃用户总数量于2018年7月突破了5亿人,月总使用时长在2018年12月已达167.6亿小时,用户群体结构中青少年所占比例较高。短视频顺应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迎合了人们对信息迅速获取的需要,已成为当下一种有效的传播载体[1]。以下将传播学作为理论支撑,进行短视频普法教育传播策略研究,以助力互联网普法宣传教育。
1 短视频普法教育传播须遵循的原则
1.1 以宪法为根本开展普法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2]。开展普法教育也必定以宪法为根本进行宣传活动,其传播的形式、信息内容、价值观念、技术手段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要求,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1.2 须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
按传播的手段可将短视频普法教育视为大众传播,而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3]。而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互联网下的大众传播具有其个性,如个人媒体、用户思维、反馈性增强等特点。
2 短视频时代普法教育传播策略
2.1 短视频普法教育传播主体研究
大众传播的传播主体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3],而在互联网迅速发展下,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为主向多元主体发展,不再受限于组织或群体,个人也能成为传播主体,但个人媒体的发展虽促进了民间普法教育的发展,但其创作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出现普法内容失真等情况。这从侧面反映了传播主体专业性的重要程度,在短视频普法教育传播主体中应由相关政府部门主导,发挥其内容权威性及舆论导向性,从而引导多元主体创新发展。
1)政府部门作为传播主体。政府部门(例如公安部门、教育部门)作为短视频普法教育的传播主体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等特点,应姿态鲜明的引领其他主体在短视频普法教育的传播,同时打造一批不失政务能力又具有传播专业能力的队伍,合理运用网络传播方法,与网络热点相结合,形成具有风格、民众易接受的系列普法短视频。
以抖音账号四平警事为例,其主创之一董政任职于四平市公安局政治宣传处,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他把日常真实案例与艺术化呈现相结合,将抢劫、传销、驾驶安全等类型犯法案例进行幽默情景化演绎,让网民在寓教于乐的普法形式中达到普法效果。
2)传统主流媒体作为传播主体。主流媒体机构新闻公信力强、采编业务能力强,在互联网转型发展阶段应找寻到合适的切入点开发短视频普法教育,例如专业化报道、追踪化报道。
3)个人作为传播主体。在短视频时代,个人作为传播受众的同时也能成为传播主体,个人主体传播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激励个人主体短视频普法教育传播,能提高大众宪法意识、公民意识,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但其内容应在严谨查实的前提下进行传播,避免错误信息的传达。
2.2 短视频普法教育传播对象研究
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并不特指社会的某个阶层,具有受众的广泛性,因此需要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4]。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短视频的用户群体结构显示青少年所占比例较高,使用短视频软件时长也多于其他群体,这就要求创作人员树立正确的用户思维,应在了解用户群体大部分需求的前提下制作普法教育短视频,通过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普法短视频,以达到信息传递的有效化,满足受众信息所需。
2.3 短视频普法教育传播内容研究
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其传达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3]。短视频普法教育其生产的信息产品价值是由市场选择得到实现的,其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人们对它的消费还包括精神内容即意义的消费,即对其生产的信息产品的内容有所认同,体现了其内容具有文化性。
1)普法教育内容情景化。普法教育的内容相较于搞笑类、娱乐类短视频具有严肃性等特点,如若在内容制作上依旧“播报式”“脸谱化”制作,容易让受众感到刻板、僵硬。内容情景化能让其普法短视频具有直观性、可观性,让短暂的视频拥有吸引、首尾呼应、主题穿插、角色品牌等不同明暗线条的串联,在系列愉快的观影中掌握法律知识,因此情景的文本内容需要提前做好思考勾勒。以抖音账号成都天府公安为例,三个月时间共发布九条短视频,利用普法教育内容情景化、戏剧化发布普法短视频,共收获1 337万点赞,159万粉丝。其中一条视频讲述了在兴隆湖畔买卖秋裤的买家和卖家使用假币被抓的故事。短视频中,一名小伙在兴隆湖畔一小商贩处购买了条秋裤,小伙在发现商贩找零给的4元是一张面值4元的假币后找来民警,就在商贩归还小伙购买时所用的人民币时,才发现小伙购买秋裤所使用是两张连在一起忘裁的50元假币,通过戏剧化、情景化的内容传播形式告诫大众自觉抵制假币的普法短视频获得网友的一致好评。
2)普法教育内容要接地气。普法教育虽具有相应的严肃性,但不代表其不能接地气,如若其宣传依旧高高在上,让受众无法触摸,法治将无法凝聚人心。内容接地气就是内容能被大量受众所接受,而接受的前提是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能够相互理解。因此作为传播的主体要主动思考受众的内容需求,考虑受众什么样的内容能理解,什么样的内容难以理解,并在轻松愉悦的观影下达到普法的目的,做到内容接地气。
3)普法教育内容传播形式多元化。通过多元化的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法律知识能够给受众带来层次感、新鲜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普法教育的可能性。例如针对地方性受众可用当地方言进行短视频的录制,让受众感受到亲切感、代入感。针对年轻化受众可通过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例如说唱等方式进行制作。以抖音账号杭州公安为例,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警花冯书婷用说唱方式创作了系列普法教育短视频,其中一条获赞高达两百万、播放超千万次,其主角把工作日常以年轻人易接受的说唱方式创新呈现,歌词内容生动丰富、法制教育形象具体,实现普法教育短视频广范围的传播。
4)普法教育内容要体现反馈性。大众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单向性,几乎是由传播主体单向传输给受众,受众的反馈由于传播方式落后到达传播主体的周期长,反馈性差。但在短视频时代,受众的反馈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快速地传输到传播主体手中,传播主体在收到反馈应做出相应的回馈反应,直接回复或者在接下来的普法教育内容上有所体现,实现传播主體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提高受众黏性。以抖音账号成都公安为例,成都公安曾收到其粉丝在成都东三环航天立交处行驶时拍摄的一辆大客车强行变道的违法视频,交警部门在收到举报视频后立即对涉事司机进行了依法处理,并在随后发布的视频中分享前后事由、执法过程,让传播主体与受众产生互动,进一步提高传播的社会性和双向性。
3 结束语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4],普法教育在短视频时代虽有其自身的传播优势,但任何一种传播载体都有其局限性。普法教育传播行为的实现不能只依靠短视频一种传播媒介,但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现状下,要紧紧把握住短视频普法教育传播的优势,在接地气、生活化的普法教育传播形式过程中使更多的受众法制观念得到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参考文献
[1]宁海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263(6):141-144.
[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报版[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