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2019-05-29李洪菊蓝海心
李洪菊,蓝海心
(1.日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日照 276800;2.五莲县人民医院,山东日照 262300)
该次研究特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部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比较,旨在探析疾病的治疗方式与效果,其详细研究内容见正文所阐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收治的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抽选72例作为该研究中的观察对象,上述患者根据治疗方案被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例数均为36例。
对照组:年龄上限值和年龄下限值分别为75岁和 39岁,年龄平均值为(52.26±5.43)岁;病程最短为11 h,病程最长为 8 d,病程平均值为(3.17±0.54)d。
观察组:年龄上限值和年龄下限值分别为76岁和 39岁,年龄平均值为(52.31±5.45)岁;病程最短为10 h,病程最长为 9 d,病程平均值为(3.19±0.62)d。
纳入标准:与《妇科常见肿瘤诊治指南》当中妇科肿瘤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的患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当中有关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相符的患者;两周之内,单侧下肢突然出现疼痛和肿胀症状且经过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患肢血流信号和频谱信号消失的患者。
剔除标准:有严重肝脏、肾脏、心脏疾病存在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入院前1个月使用过凝血功能药物治疗的患者。
比较两组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年龄数据和病程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保守治疗,即确定患者的病情以后,嘱其开展为时两周的卧床休养,抬起其患肢,与床面呈30°角,以促进下肢血流状态的改善,在此基础上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与盐酸川芎嗪进行治疗,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对肝素滴注的剂量进行调整,连续用药两周,结束两周用药以后取华法林为患者服用。
观察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的同时实施手术治疗,确诊后即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实施手术治疗前12 h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以导管术开展取栓操作,手术过程中取溶栓导管留置于患者的大隐静脉分支部位,导管留置3 d左右,手术结束后,经导管取25万单位尿激酶为患者滴注,开展溶栓治疗,每天开展2次该操作,直至患者的下肢水肿症状消失,在患者的血管内膜修复以后,将导管拔出除,结束手术以后为患者实施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以及扩张血管治疗,患者于术后卧床休养2周,并且合理穿戴弹力袜,以加快组织消肿。
1.3 观察指标
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两组患者的PLT、Fbg以及 PT 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对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分析72例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良性肿瘤患者共50例(左卵巢巨大肿瘤患者13例,占比为26.00%,子宫肌瘤患者37例,占比为74.00%),恶性肿瘤患者共22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7例,占比为31.82%,晚期卵巢腺癌患者15例,占比为68.18%),占比分别为69.44%与30.56%。良性肿瘤占比明显较恶性肿瘤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比较两组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各项计量指标水平变化情况(±s)
表2 比较两组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各项计量指标水平变化情况(±s)
组别PLT(×109/L)治疗前 治疗后Fbg(g/L)治疗前 治疗后PT(s)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值P值425.54±68.85 425.61±65.79 0.004 0.997 206.64±21.73 281.19±35.54 10.738 0.001 6.25±0.39 6.19±0.35 0.687 0.494 2.26±0.19 3.61±0.23 27.151 0.001 11.19±0.62 11.08±0.71 0.700 0.486 13.39±1.17 12.06±1.08 5.012 0.001
(2)分析表1数据,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和新血栓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比较两组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死亡情况和新血栓形成情况[n(%)]
(3)分析表2数据,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LT、Fbg和PT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LT与Fbg均明显较治疗前降低,且降幅大于对照组,其PT则明显较治疗前提升,且提升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妇科肿瘤患者术中较为常见且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即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统计指出[1],在妇科肿瘤或者其他疾病手术后发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约45%左右。一旦栓子脱落,可导致肺栓塞,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为了将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后发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降低,掌握妇科肿瘤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且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在降低病症发生率的同时,减少死亡率。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患者猝死的一项重要原因,其可导致患者发生系列并发症,甚至可对其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能同静脉血流高凝或者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受损等因素有关,血栓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妇科盆腔手术为导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手术中患者需要接受麻醉,其可松弛患者下肢的肌肉,加之术后患者受创伤、长时间卧床、下肢静脉穿刺以及输血操作等因素影响,提升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
临床中有学者认为[3],为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抗凝治疗,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但是经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有多数学者指出,单纯为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抗凝治疗,无法有效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仅可延长凝血的时间以获得预防再发血栓的作用。在为患者使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的同时开展手术治疗,不仅不会导致相关后遗症,且可以将疾病反复发作的情况避免。除此之外,保守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可以缩小病变的范围,将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症状表现有效缓解,且可以完全溶解血栓。针对急性下肢血栓形成时间较短且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为其开展气囊导管取栓手术治疗和保守用药治疗,可以有效将临床疗效提升,且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和新血栓形成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表明,为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开展保守治疗的同时给予手术治疗,可以促进患者血栓形成症状的改善,有溶栓的作用,可将栓子脱落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减小,此外联合手术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栓子,可将患者机体恢复的速度加快,有安全可靠的优势。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LT与Fgb水平均明显较治疗前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其PT则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保守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可以将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机体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进而促进溶栓效果的提升。
保守治疗与取栓术治疗为目前临床治疗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措施,其中保守治疗主要为抗凝治疗,取栓术治疗则通常不作为疾病的首选治疗措施,但是若患者的病情较为危重,且患肢的血供已经受病情影响时,应首选取栓术为患者进行治疗,以此将血栓栓子快速解除。选择取栓术为患者进行治疗应当注意,越早实施效果越显著,取栓的成功率越高,且患者的预后效果越佳。
综上所述,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较多,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实施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疗效可观,且安全性高,具有在今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实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