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2019-05-29陈宗敏平邑县仲村镇中心卫生院山东平邑273300
陈宗敏(平邑县仲村镇中心卫生院,山东平邑 273300)
DVT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英文全称为:thrombosis of deep vein of lower extremities。在妇产科手术治疗中,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较多。诸如:患者术后静脉受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血流速度下降等等,均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妇产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也多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患者发病后,下肢容易引发淤滞性溃疡、色素沉着、皮炎、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研究研究妇产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预防及治疗措施,该研究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6例妇产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患者在术后90 d内并发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比例,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妇产科收治的126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为 25~62 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6.7±3.5)岁,患者体重为 50~92 kg,平均体重为(63.9±10.9)kg,手术时长为 2~4 h,平均时长为(3.2±0.4)h。 其中,20例为子宫肌瘤剔除术,43例为剖宫产手术。另有高血压15例、高血脂20例、糖尿病6例、肥胖者6例。观察组患者中,年龄为26~63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5.6±2.9)岁,患者体重为 51~89 kg,平均体重为(62.9±11.9)kg,手术时长为 2~4 h,平均时长为(3.1±0.5)h。 其中,21例为子宫肌瘤剔除术,42例为剖宫产手术。另有高血压16例、高血脂19例、糖尿病7例、肥胖者5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手术时长、机体状态等一般资料较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临床对比研究。临床针对依据患者以往病史,以及核磁共振、CT影像、下肢静脉造影等检查方案,可以保证临床诊断准确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该院妇产科常规护理干预治疗,对患者进行术后指导,包括卧床静养、足部活动。术后康复期间详细记录患者下肢肿胀程度,以及肢体体温的动态变化。观察组患者自此基础之上,开展非手术治疗方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相应并发症产生。
首先,一般处理抬高患者下肢,保持卧床休息时间,采用气压疗法干预,结合患者肢体情况和基本病症,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干预,避免感染并发症发生。待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之后,要求患者适度开展小范围活动。同时指导患者穿着弹力袜,避免静脉血液回流速度下降。其次,采取抗凝治疗方案,对患者使用5 000 U,i.h.,q12h低分子肝素钠连用7 d。如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已经形成且病情严重,则以上述方法给药三天后,使用华法林8mg,q.d.维持2.5 mg量,连续治疗两个月。在使用肝素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凝血时间在正常值两倍以上。再次,如果患者术后72 h内发病,且伴有出血倾向,则为患者提供溶栓治疗方案。采用20万U尿激酶加入2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采取静脉滴注方式给药,以10~15 d为1个疗程。最后,采取抗血小板疗法,为术后患者提供500 mL低分子右旋糖注射液,另外附加12 mL丹参针采取静脉滴注方案,以7~10 d为1个疗程。另外以500 mg阿司匹林和25 mg潘生丁为联合药物干预治疗。
1.3 统计方法
将以上两组患者资料录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分析与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比例
观察组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30、60、90 d内均具有较高的差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比例[n(%)]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仅出血一例出血并发症,而对照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出现6例,另有3例患者出现了肺栓塞并发症。临床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对比结果[n(%)]
3 讨论
近年来,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发生率有所增加,其主要存在以下四点因素。其一,妇产科患者术后,多存在盆腔静脉丛及静脉管壁相对较薄的现象,外鞘筋膜保护效果欠佳。同时患者子宫与直肠静脉丛相通,术后血流速度下降,进而造成了痕滞状态。其二,妊娠期间,或产后3周内,患者血液始终处于高凝状态,且容易引发贫血症状,高血压和高血糖患者的合并症发生率较高,诱发血液高凝状态难以缓解。其三,针对妇产科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之前,经常要求患者处于禁食装,部分手术需要对患者肠道进行清洗。尤其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再次实施腹部加压,患者下肢静脉回流速度必然先决。除此之外,部分患者机体状态较差,术后无法参与早期运动,长期卧床后容易引发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导致患者血流速度无法提升,最终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其三,针对妇产科患者的术前麻醉,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静脉血管扩张,患者下肢肌肉受到干扰,导致血液痕滞发生概率上升,对手术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间接影响,且容易形成机体组织伤害。加之部分手术用时较长,患者血小板数量激增,提高了患者血液粘稠度,必然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除此之外,临床治疗中选取氯化钾、高渗糖、抗生素等药物配合治疗,也会对患者血管壁造成一定损伤。各种因素相互交叉作用,最终导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在该次调查研究中发现,患者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龄、贫血、糖尿病、或长期使用雌孕激素、产后输血等患者均为高危人群。手术治疗前,需要核对患者以往病史,方能甄别高危人群,进而降低手术治疗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比例。对于高危人群,尤其需要关注非手术治疗方案的可行性,药物治疗配合早期运动,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比例,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尤其早期下床活动的患者,如发现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则需要及时补液处理,排除患者禁忌证之后,提高临床治疗干预措施的针对性。主要选取药物为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在该次调查中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30、60、90 d内均具有较高的差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仅出血一例出血并发症,而对照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出现6例,另有3例患者出现了肺栓塞并发症。临床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妇产科术后患者形成DVT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血流缓慢、静脉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存在较大的关联度。因此,需要在妇产科术前做好预防措施,早诊断早治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