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氏平鲉发育早期的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及变化

2019-05-29韩慧宗王腾腾张明亮姜海滨

水生生物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许氏稚鱼仔鱼

韩慧宗 王腾腾 张明亮 王 斐 刘 阳, 孙 娜, 姜海滨

(1.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烟台 264006;2.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 俗称“黑鲪”, 是分布在西北太平洋近岸的冷温性岩礁栖息鱼类[1],亦是我国黄、渤海海区常见鱼种。其繁殖方式为卵胎生, 一般情况下雄鱼2—3龄、雌鱼3—4龄达到性成熟, 常在每年的11月左右交尾, 交尾完成后精子储存在雌鱼体内至翌年4月份左右, 直至卵子成熟进行受精。胚胎在雌鱼体内发育, 一般在5月左右产出自由活动的仔鱼[2]。因其肉嫩味美、营养丰富, 有“黑石斑”之称, 又具繁殖能力强、适温范围广、洄游范围小、自然越冬等特点, 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网箱养殖、海洋牧场、增殖放流和休闲垂钓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鱼类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阶段所需营养主要来源于储存于卵黄的内源性物质, 其主要组分(蛋白质和氨基酸、脂肪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等)及比例是鱼类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的物质基础,并对随后的混合营养期和外源性营养期仔、稚鱼发育及成活率起到重要作用[3]。研究表明, 内源性营养组分消耗顺序有助于确定开口仔鱼摄食的营养需求量, 而营养需求量直接影响仔鱼发育的代谢能力[4]。对于仔鱼卵黄耗尽后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 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对氨基酸与脂肪酸的需求也不尽相同[5]。

目前, 国内外有关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内胚胎发育周期[1]、胚胎离体培养[6]、仔稚鱼摄食特性[7]及仔稚幼生长发育与成活率变化[8]等。但有关许氏平鲉早期发育过程中营养需求和代谢特性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生化方法, 检测了许氏平鲉仔鱼开口前和仔鱼开口后阶段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 并着重比较了仔鱼开口前胚胎期和仔鱼内源性营养2个阶段主要脂肪酸的实际利用程度。以期明确许氏平鲉发育早期发育营养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需求情况, 为许氏平鲉规模化苗种繁育成活率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所用材料于2016年4—7月取自国家级黑鲪原种场-烟台泰华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选用2015年人工室内交尾成功的许氏平鲉雌性亲鱼, 将9尾雌性亲鱼分3组放养在25 m3水泥池中待产与取样,共获取受精卵(Fertilized egg, FE)、胚胎期(Embryo stage, ES)、初产仔鱼(Primiparous larvae,PL1)、前仔鱼期(Pre-larva, PL2)、后仔鱼期(Postlarva, PL3)和稚鱼期(Juvenile, J)等6个典型时期样品。定期用管口直径2 mm的玻璃吸管插入许氏平鲉雌鱼的生殖孔, 取样利用徕卡EZ4HD立体显微镜观察确定体内胚胎发育时期, 然后解剖雌鱼获得受精卵和胚胎期样品(出膜前3—5h), 均各取10 g, 发育分期参照Yamada等[1]。初产仔鱼选取刚从雌鱼体内产出后2—6h内的仔鱼, 前仔鱼期取3日龄仔鱼,后仔鱼期取12日龄仔鱼, 稚鱼期取30日龄稚鱼, 发育具体分期参照刘立明等[8]。初产仔鱼至稚鱼期样品分别取20 g, PL2、PL3和J取样前需饥饿12h。每份样品设置3个平行, 取样后用蒸馏水冲洗、沥干后立即置于液氮内速冻,保存于实验室-80℃冰箱中。将实验样品经24h真空冷冻干燥至恒重, 粉碎研磨均匀后待测。

许氏平鲉雌性亲鱼培育条件为: 水温11—14℃,盐度29—32, 溶解氧>6 mg/L, pH 7.9—8.2, 光照500—1000 lx; 仔鱼产出后培育条件为: 水温14—18℃,盐度29—32, 溶解氧>6 mg/L, pH 7.9—8.2, 光照500—1000 lx, 3个培养池的培育条件保持一致,仔鱼产出后第1至第20天每日投喂轮虫, 同时添加小球藻, 第8至第40天投喂卤虫幼体, 第25至第60天投喂配合饵料, 日常培育管理参照等刘立明等[8]。

1.2 实验方法

氨基酸测定称取研磨的样品约30 mg左右, 置于水解管中, 加入6 mol/L盐酸(110±1)℃条件下封管水解22—24h冷却后, 水解液转移到25 mL容量瓶中, 定容后过滤, 吸取滤液1 mL, 置于真空干燥器中干燥, 残留物用2 mL去离子水溶解蒸干, 反复1—2次, 最后加入pH 2.2缓冲液溶解, 利用日本岛津L-890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具体测定参照标准GB/T 18654. 11-2008。

游离氨基酸测定采用DABS-Cl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游离氨基酸分析,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称取10.0—20.0 mg蛋白当量的样品于25 mL比色管中, 加水定容后超声提取, 吸取3.0 mL定容液并加3.0 mL 60 g/L磺基水杨酸, 离心15min, 吸取2.0 mL上清液滴加1.0 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中性, 加水定容至5.0 mL, 依次加入0.1 mol/L碳酸氢钠溶液30 μL、Sigma DABS-Cl衍生溶液60 μL,于EOFO-944621漩涡混合器中充分混匀, 70℃水浴中待衍生, 利用0.45 μm滤膜过滤, 供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利用Waters E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色谱条件: 液相色谱柱为MGC18柱(250 mm×4.6 mm), 流动相采用12 mol/L柠檬酸溶液和30%A+70%乙腈(含4%N, N-二甲基甲酰胺), 流速为1.4 mL/min, 柱温为35℃, 波长436 nm。

脂肪酸测定测定脂肪酸的样品采用氯仿甲醇法脂肪酸分析中的油脂提取[9], 采用气相色谱法[10,11]分析脂肪酸。操作步骤如下: 称量0.1 g样品于50 mL消化管中, 依次加入2 mL色谱纯正己烷、3 mL甲酰氯, 70℃水浴甲酯化2h, 再加入5 mL 6%K2CO3、2 mL正己烷, 充分振荡离心, 取上清液待气相色谱分析。利用日本岛津GC-2010高效气相色谱仪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色谱条件: 毛细管色谱柱为Supelco SP-2560规格为100 m×0.25 mm×0.20 μm, 进样口与检测器温度为260℃, 载气为高纯N2, 柱流速1.8 mL/min, 柱前压357.4 kPa, 柱温升温程序为起始温度140℃并恒温5min, 以4℃/min升高至240℃并恒温10min, 分流进样l.0 μL, 分流比90∶1。通过Supelco 37种脂肪酸甲酯混标对照识别脂肪酸, 采用色谱峰峰面积归一法统计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氨基酸组成及变化

总氨基酸组成许氏平鲉发育早期6个阶段样品所含的9种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变化列于表1。从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来看, PL1含量最低(214.38 mg/g), PL3含量最高(283.87 mg/g)。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变化情况分为3个阶段, 从FE发育至PL1显著下降, 至PL3显著上升, 至J又显著下降(P<0.05)。必需氨基酸中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在每个发育阶段含量均最高。除蛋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以外, 其余6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变化趋势与总必需氨基酸变化趋势完全一致。

表1 许氏平鲉发育早期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mg/g 干重)Tab. 1 Changes in total content of amino acid for Sebastes schlegelii in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mg/g dry weight)

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来看, ES含量最低(247.06 mg/g), PL3含量最高(331.89 mg/g)。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从FE到ES显著下降(P<0.05), ES至PL1变化不显著(P<0.05), 至PL3显著上升, 至J又显著下降(P<0.05)。除了谷氨酸和甘氨酸外, 其余氨基酸含量变化趋势与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所有发育阶段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的含量均最高(75.57—104.40 mg/g), 其次是丙氨酸, 两者之和均占每个发育阶段非必需氨基酸总和的45%以上。谷氨酸也是所有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半胱氨酸是所有氨基酸含量中最低的。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在每个发育时期的比值范围在0.44—0.50, 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在每个发育阶段均高于必需氨基酸。

游离氨基酸组成由表2可以看出, 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各发育阶段的变化急剧程度远远大于总氨基酸含量, 游离氨基酸含量FE含量最低, 仅为12.77 mg/g, 至PL1显著上升, 随后呈现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 且变化显著(P<0.05)。必需游离氨基酸、非必需游离氨基酸与游离氨基酸三者变化趋势一致, 均表现FE含量最低, PL1含量最高。在必需游离氨基酸中, 除异亮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外, 其他游离氨基酸从ES到PL1含量显著上升(P<0.05), 并在PL1时期含量达到最高值,PL1发育到J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 在非必需游离氨基酸中, 除甘氨酸和脯氨酸外, 其他各非必需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趋势与必需游离氨基酸相一致。每个发育阶段必需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大于非必需游离氨基酸的含量(P<0.05)。游离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为2.37%—19.66%, 各时期比值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2.2 脂肪酸组成与变化

发育早期脂肪酸的组成特点表3列出了许氏平鲉发育早期6个阶段脂肪酸的百分比组成。在干样品中共检出碳链长度在C14—C24的29种脂肪酸, 包括9种饱和脂肪酸(SFA)、9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1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为(PUFA)。就单一脂肪酸百分含量变化而言, 仔鱼开口前阶段(FE-PL1) C22:6n-3含量为最高(20.57%—29.17%), 从FE至PL1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 而仔鱼开口后阶段(PL1-J) C16:0含量最高(15.55%—23.98%),从PL1至PL3呈现显著上升, 而后呈现显著降低趋势(P<0.05)。仅C16:0、C22:6n-3和C18:1n-9c三种脂肪酸就占到各个阶段总脂肪酸的40.18%—64.92%。

表2 许氏平鲉发育早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mg/g 干重)Tab. 2 Change in total content of free amino acid content for S. schlegelii in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mg/g dry weight)

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脂肪酸百分含量最高均为PUFA, 占总脂肪酸百分含量的42.50%—52.00%,几乎占到了总脂肪酸的一半。PUFA中共有4种n-3系列和5种n-6系列脂肪酸, n-3系列脂肪酸百分含量最高的是C22:6n-3和C20:5n-3, C18:2n-6c和C20:4n-6是n-6系列脂肪酸百分含量最高的, PUFA表现为从FE至PL1显著上升, PL1至PL2又显著下降, 而后再显著升高(P<0.05); SFA中百分含量排在前两位的为C16:0和C18:0, 上述2种脂肪酸占SFA的总量的79.20%—89.16%。ES中的C22:0和PL1中的C21:0均未检测到百分比含量。SFA在PL1和PL2中含量最高(36.72%和35.05%), SFA在FE-ES和PL3-J阶段表现为显著下降, PL1-PL2表现为显著升高(P<0.05), 其他阶段数值无显著变化, C16:0、C18:0与SFA百分含量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仔鱼开口前阶段SFA和MUFA百分含量在各个阶段相差不大, 而仔鱼开口后阶段MUFA百分含量均最低(18.50%—23.30%)。MUFA中C18:1n-9c百分含量最高, 均占到MUFA的50%以上。MUFA百分含量ES阶段变化不显著(P>0.05), 从ES至PL3显著下降, PL3至J显著上升(P<0.05)。除FE至ES阶段, C18:1n-9c百分含量变化趋势与ΣMUFA一致。由上可见, SFA、MUFA与PUFA在各个阶段百分含量变化趋势均不一致。

发育早期主要脂肪酸的实际含量由表4可知, FE中PUFA、SFA和MUFA实际含量在整个早期发育时期均最高, 分别达到50.85、49.88和75.22 mg/g, 发育到PL1均下降到最低值(25.65、12.38和10.43 mg/g), 在6个发育阶段PUFA实际含量均高于SFA和MUFA。就单个脂肪酸而言, 从FE至PL1始终以C22:6n-3(DHA)含量最高, PL2至J主要是以C16:0含量最高。这些主要脂肪酸实际含量在仔鱼开口前阶段均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即在开口前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 而随着初产仔鱼开始摄食后, 除C20:1、C20:5n-3(EPA)和C22:6n-3(DHA)外, 其他脂肪酸均显著回升(P<0.05); 此后随鱼体生长发育整体呈现回落趋势(P<0.05)。就ARA、EPA和DHA三种至关重要脂肪酸而言, 含量最高峰值均出现在FE, 含量最低值分别出现在PL1、PL2、PL3。

表4 许氏平鲉发育早期阶段主要脂肪酸实际含量Tab. 4 The actual content of main fatty acids for S. schlegelii in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mg/g)

仔鱼开口前阶段的脂肪酸实际利用许氏平鲉仔鱼开口前阶段分为体内胚胎阶段(FE-ES)和仔鱼内源性营养阶段(ES-PL1), 其主要脂肪酸的实际利用见图1。(1) FE-ES阶段: 就单一脂肪酸实际利用量最高为C16:0(10.94 mg/g), 其次为C16:1n-7、C20:5n-3(EPA); 从利用率来看, 最高为C18:3n-3(64.11%), C22:6n-3(DHA)的利用率最低, 仅为鱼卵DHA的9.71%。就SFA、MUFA、PUFA、n-3 PUFA及n-6 PUFA来看, SFA被利用量和利用率均最高, 分别为22.27 mg/g和43.80%, n-6PUFA的利用量最低为3.58 mg/g, n-3PUFA的利用率最低为22.90%。(2) ES-PL1阶段: 单个脂肪酸中实际利用量最高的为C22:6n-3(DHA)(18.23 mg/g), 其次为C18:1n-9c、C16:0; 从利用率来看, C16:1n-7(81.84%)为最高, 其次为C18:0、C20:4n-6(ARA)、C18:1n-9c。就SFA、MUFA、PUFA及n-3 PUFA和n-6 PUFA而言, n-3 PUFA利用量最高, 达到23.09 mg/g, MUFA利用率最高, 达到68.85%, n-3 PUFA利用率最低为51.35%。

图1 许氏平鲉胚胎期(A)与仔鱼内源性营养阶段(B)主要脂肪酸的实际利用程度Fig. 1 Utilization degree of the main fatty acids of S. schlegelii in embryos and endogenous vegetative stage

仔鱼开口后阶段三种必需脂肪酸的实际利用顺序由图2可知, PL1—PL3阶段的EPA/ARA、DHA/ARA比值显著降低, 说明此阶段EPA和DHA相对于ARA被选择性利用, 而DHA/EPA比值也显著降低(P<0.05), 说明DHA相比于EPA被选择性利用, 所以PL1-PL3阶段脂肪酸选择性利用顺序为DHA、EPA和ARA。同理, PL3-J阶段的脂肪酸利用顺序为ARA、EPA和DHA。在PUFA中PL1-PL3阶段的n-3/n-6比值显著降低(P<0.05), 说明n-3 PUFA被选择性利用, 而n-6 PUFA相对保留, 利用顺序为n-3 PUFA、n-6 PUFA; 同理, PL3-J阶段n-6 PUFA被选择性利用, 而n-3 PUFA相对得到保留, 利用顺序为n-6 PUFA、n-3 PUFA。

图2 许氏平鲉仔鱼开口后阶段三种必需脂肪酸含量的相对比值Fig. 2 Changes of the ratio among three essential fatty acids in larvae and juvenile of S. schlegelii

3 讨论

3.1 许氏平鲉发育早期阶段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变化规律

氨基酸在鱼类的正常生命代谢中其中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系统地测定了许氏平鲉受精卵、胚胎期、初产仔鱼、前仔鱼期、后仔鱼期、稚鱼6个时期的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情况。许氏平鲉体内发育阶段结束后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下降了12.85%、19.85%和5.92%, 这在大西洋鲑(Salmo salar)[12]、突吻麦鳕鲈(Maccullochella macquariensis)[13]、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14]等海水鱼中有类似的报道。在许氏平鲉所有发育早期阶段的必需氨基酸中, 亮氨酸(Leu)和赖氨酸(Lys)含量均保持最高, 这可能是两者在生物体代谢中可分解为乙酰辅酶A和乙酰乙酸, 而它们均是沟通脂类和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 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释放能量, 在胚胎组织、器官的形成以及新陈代新中具有重要作用[15]。非必需氨基酸中的谷氨酸(Glu)含量最高原因可能在糖-脂-蛋白质的代谢与转换有重要作用,谷氨酸在酶的催化下, 生成α-酮戊二酸, 进入三羧酸循环, 然后在谷草转氨酶的作用形成草酰乙酸,通过糖异逆生作用形成葡萄糖, 储存能量促进胚胎发育[16]。许氏平鲉母体内胚胎期和仔鱼氨基酸来源于卵黄囊中营养物质的水解, 初产仔鱼氨基酸总量的显著降低[17,18]。张静等[19]研究发现饥饿实验的初产仔鱼仍携带残存的卵黄囊, 仍靠内源性营养物质生长发育, 0日龄的初次摄食率仅为25%。随着随仔鱼前期开口摄食轮虫与仔鱼后期摄食卤虫的补充, 因而体内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迅速增加。随着仔鱼后期生长速度的加快,能量代谢和组织器官的发育均需要大量蛋白质的供应, 当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导致了仔鱼后期至稚鱼期总氨基酸含量的降低。

在许氏平鲉卵黄囊分散的小油球随着胚胎发育融合为1个或数个大油球, 为沉性卵[6]。在许氏平鲉的受精卵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整个发育早期阶段含量最低, 仅占到总氨基酸含量的2.37%, 与海水鱼类沉性卵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相似, 为总氨基酸含量的2%—3%[20], 其含量最低原因可能是受精卵发育阶段游离氨基酸被大量消耗, 使其降到最低, 也说明游离氨基酸是受精卵的主要能源物质。在一般情况下, 海水鱼受精卵至仔鱼开口前游离氨基酸的总库量是显著持续下降的, 但许氏平鲉游离氨基酸总量及与总氨基酸比值呈现上升的趋势, 与同为卵胎生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21]研究结果一致, 但与条斑星鲽(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22]和弯口笛鲷(Lutjanus campechanus)[23]的研究结果截然相反。研究发现游离氨基酸库中的游离氨基酸主要是卵黄蛋白的水解产物, 而鱼类对游离氨基酸库与卵黄蛋白的利用顺序有一定规律性, 胚胎发育先利用游离氨基酸, 后利用卵黄蛋白水解的游离氨基酸[24], 这也可能是许氏平鲉体内胚胎发育游离氨基酸总量持续上升的原因。当许氏平鲉从母体产出后卵黄囊彻底消耗殆尽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 游离氨基酸含量迅速降低,而外源性氨基酸主要来源是蛋白质、多肽和游离氨基酸, 研究表明游离氨基酸比蛋白质和肽类的吸收效率更高, 海水仔稚鱼摄食生物性饵料(轮虫、卤虫幼体等)后, 游离氨基酸能迅速释放被仔稚鱼吸收利用[25], 所以及时补充足够且丰富的开口饵料对提高苗种成活率具有重要作用。许氏平鲉仔鱼开口前阶段必需氨基酸利用率远高于非必需氨基酸, Wilson[26]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必需氨基酸的缺乏或不足都会导致鱼类生长缓慢或饲料转化率降低,在本研究中半胱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和丙氨酸等氨基酸减少率较快, 必需氨基酸的利用程度远高于非必需氨基酸。已有的研究表明, 在开口饵料中添加必需氨基酸能促进仔、稚鱼等成活率和生长率, 如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27]、真鲷(Pagrus major)[28]。

3.2 许氏平鲉发育早期脂肪酸组成变化及仔鱼开口前阶段脂肪酸利用程度分析

脂肪酸是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是重要的代谢能源物质, 许氏平鲉开口摄食前主要在雌鱼母体卵巢内完成, 但营养物质不依赖母体供应, 主要依赖于卵黄维持正常生理活动[6]。在本研究中许氏平鲉仔鱼开后前阶段3大类脂肪酸实际含量中, PUFA的含量均高于SFA和MUFA, 这与大部分海水鱼类如黑线鳕(Melanogrammus aeglefinus)[29]的研究结果一致。在许氏平鲉受精卵主要脂肪酸实际含量排在前4位分别为C22:6n-3(DHA)、C18:ln-9c、C16:0和C20:5n-3(EPA), 此结果与很多海水鱼类受精卵中主要脂肪酸组成相似[21], 说明这些脂肪酸对许氏平鲉早期发育尤为重要。

海水鱼在仔鱼开口前阶段对脂肪酸的利用顺序具有取舍性[30]。Gunasekera等[31]在研究金头鲷(Maccullocha macquarensis)的早期发育中研究发现, 脂肪酸利用顺序为SFA、MUFA、n-6 PUFA、n-3 PUFA, 单不饱和脂肪酸SFA和饱和脂肪酸MUFA作为重要能量来源被优先利用, 而n-3 PUFA被适当保存下来, 在本研究中许氏平鲉胚胎期对脂肪酸的利用符合此规律。就胚胎期单个脂肪酸利用率最高的为C18:3n-3和C18:0而言, 此情况与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32]研究相似。而许氏平鲉胚胎期对n-3PUFA的实际利用率最低, 尤其是C22:6n-3(DHA)被优先保留, 这点与施永海等[33]对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研究结果一致。仔鱼内源营养阶段脂肪酸利用顺序为MUFA、n-6 PUFA、SFA、n-3 PUFA, n-3 PUFA的实际利用率仍最低且得到保留。也印证了脂肪酸在胚胎发育及内源营养阶段按照n-9系列、n-6系列、n-3系列的顺序被先后利用[34], n-3 PUFA被适当地保存下来。许氏平鲉仔鱼内源营养阶段单个脂肪酸利用率最高的为C16:1n-7和C18:0, 黄旭雄等[35]研究发现日本鬼鲉主要的MUFA中胚胎后期和卵黄囊仔鱼选择性消耗C16:1,此情况与本研究相似, 但日本鬼鲉主要的SFA中选择性消耗C16:0, C18:0相对得到保留, 此结果与本研究此不同。在仔鱼内源营养阶段ARA与DHA的利用率显著高于EPA, 另外仔鱼对C22n:6n-3(DHA)实际利用量最高达到18.23 mg/g, 说明DHA对许氏平鲉开口前的仔鱼发育的重要性。

3.3 许氏平鲉仔鱼开口后仔、稚鱼脂肪酸特点与苗种成活率高低探讨

研究证实海水鱼类仔、稚鱼的必需脂肪酸包括DHA、EPA和ARA三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25], 研究发现, 在合成必需脂肪酸的能力上海水鱼类比淡水要低的多[36], 由于在许氏平鲉仔鱼内源性营养阶段无外源营养, 又不能将C18:2n-6和C18:3n-3等短链脂肪酸在脂肪酸去饱和酶的脱氢作用下和脂肪酸延长酶的延长作用下生长DHA和EPA[37]。当许氏平鲉开口摄食轮虫后, 前仔鱼期以摄食轮虫为主, 后仔鱼期以摄食卤虫幼体为主, n-3 PUFA被选择性大量利用, 需从外界补充大量的n-3 PUFA。生物饵料中n-3 PUFA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海水鱼类仔、稚鱼的生长和存活[38]。研究发现许氏平鲉第一、二个危险期处在初产仔鱼阶段(0—3d)和仔鱼尾鳍条发育及背臀鳍担形成期[8]。初产仔鱼至后仔鱼期n-3 PUFA被选择性消耗, 尤其是DHA和EPA相对于ARA被选择性消耗, 而过低的DHA可能会导致海水鱼类应激能力降低, 可能是时期成活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对轮虫和卤虫幼体进行富含DHA和EPA的营养强化, 可能会降低死亡率。研究发现许氏平鲉第三、四个“危险期”均处于稚鱼期[8], 本研究中仔鱼后期到稚鱼期n-6 PUFA被选择性消耗, 尤其是ARA相对于DHA和EPA被选择性消耗大, 海水鱼类仔、稚鱼鱼体及神经组织中的ARA含量相对于DHA和EPA较少, 所以往往忽视其重要性, 研究发现ARA在海水硬骨鱼类生长与存活、变态过程、体色形成及免疫力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9,40]。大黄鱼研究发现在稚鱼颗粒饲料中添加适宜的ARA能显著提高稚鱼抵抗外界胁迫的能力[25]。所以在后仔鱼期至稚鱼期尽快完成颗粒配合饵料的驯化, 应在颗粒饲料中及时补充富含ARA的营养物质, 从而减少稚鱼期因营养不足引起死亡高峰的发生。

猜你喜欢

许氏稚鱼仔鱼
浅析影响仔鱼开口摄食的因素
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的天津近海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云南盘仔稚鱼口吸盘发育*
春季舟山渔场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水温变化对近海网箱养殖中许氏平鲉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齐口裂腹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生长点的确定
名医妙用单方治好胃下垂
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
许氏平鲉早期异速生长模式的研究
Alice台风对东海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和存活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