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腹逐瘀汤组方思路及其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浅析

2019-05-28李娟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妇科疾病

【摘 要】少腹逐瘀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主治寒凝血瘀少腹证,可治疗涉及妇科经、带、胎、产、杂诸门疾病,是治疗妇科瘀血内阻的代表剂之一,其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组方思路及临床应用总结于下,以便临床使用。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组方思路;妇科疾病

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认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在《医林改错》中提出瘀血理论,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或补气药同用创立逐瘀系列方剂,意在“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五逐瘀汤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血瘀证,其中少腹逐瘀汤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好。

1 少腹逐瘀汤组方思路

《素问·举痛论》:“气主血,气行则血行。”及《血证论·吐血》:“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营运;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阐明了气为血之帅,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若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发为血瘀。王清任《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血块当发烧”。说明了血为气之母,热邪与寒邪均可煎熬血液形成瘀血影响血液运行,若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也可以导致气虚,加重血瘀。故在瘀血证的治疗上应理气活血祛瘀。

《医林改错》原文记载“小茴香七粒炒,干姜二分炒,元胡一钱,没药一钱炒,当归三钱,川芎一钱,官桂一钱,赤芍二钱,蒲黄三钱生,灵脂二钱炒,水煎服。”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养血调经。当归乃阴中之阳药,川芎辛温,为血中之气药,二药相伍可增强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赤芍活血涼血,清血中之热、祛瘀止痛,与当归相具有养血活血,行气通瘀调经的作用。五灵脂“气味俱厚,阴中之阴”,能通利血脉,散瘀止痛,生用重在活血祛瘀;蒲黄、五灵脂相配,即失笑散,具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的功用,为治疗月经不调、腹痛的常用方。元胡为气中血药,功擅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使气行则血亦行;没药偏活血化瘀、散血止痛;二药是治疗腹痛要药,配伍使用活血行气止痛之力更强;肉桂善补命门之火,温经通脉,益火消阴,散寒止痛;小茴香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干姜主归脾经,温中散寒,三药合用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全方共奏活血祛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之效,主治寒凝血瘀少腹证。

2 妇科临床应用

2.1 原发性痛经

痛经,又称 “经行腹痛”,多指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出现剧痛晕厥,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青少年女性多见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所导致的痛经;继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多是由于器质性病变导致,如盆腔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1]。《诸病源候论》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下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明确指出妇人经行腹痛者,气血受损,感受外邪,外邪客于胞宫、冲任之脉;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盛实而骤虚,两相搏结,血行不畅,致不通则痛。

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治疗上可以原方加减内服;超声电导透入法、穴位贴敷外用,还可以联合针刺、点穴、耳穴压籽、艾灸、穴位贴敷等综合疗法治疗。杨玉兰[2]使用随机对照试验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片,治疗组应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0%(P<0.05)。李文瑶[3]使用随机对照试验治疗9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前5-7d开始,治疗组予以少腹逐瘀汤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予安慰剂(荞麦粉)穴位敷贴治疗,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87.5%,对照组22.9%(P<0.01)。钟海英等[4]使用随机对照试验治疗6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对照组给予少腹逐瘀汤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少腹逐瘀汤超声电导透入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80%高于对照组(P<0.05)。

2.2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发病原因不明,本病由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而形成,是一种常见妇科疾病。临床以逐渐加重的痛经为主要表现,其复发率较高,药物治疗与保守性手术的效果均不理想。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主要为瘀血以及寒湿凝滞,治疗以活血祛瘀为法,可选用少腹逐瘀汤。谷青青[5]使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7.5%。陈莉等[6]使用随机对照试验治疗6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并行保守手术患者,观察组术后第7d口服少腹逐瘀汤,同时每日行热敏点灸治疗1次,对照组: 术后第7d开始口服少腹逐瘀汤,共治疗6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此外还可采取针刺配合少腹逐瘀汤灌肠针药并用的方法治疗本病。

2.3 盆腔炎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指发生在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本病是妇科常见多发病,育龄妇女高发,且发病率逐年增加。若不及时治疗易转变为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导致不孕且能增加异位妊娠、卵巢侵袭性肿瘤及卵巢交界瘤的发生风险。中医古籍中没有盆腔炎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特点,散见于多种疾病中,如“妇人腹痛”“经病疼痛”“带下病”“癥瘕”“不孕”等。中医认为“血瘀”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少腹逐瘀汤治疗本病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符泽美等[7]随机对照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寒湿凝滞证患者118例。考虑有感染者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对照组口服桂枝茯苓丸;观察组内服加味少腹逐瘀汤。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经期不停服。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 55% 高于对照组(P<0.05)。另据报道,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不良症状。[8-9]

3 小结

少腹逐瘀汤为治疗寒凝少腹血瘀证之专方,其在妇科病的应用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少腹逐瘀汤具有抗凝血、抗炎、解痉、镇痛等作用。它可通过调节血清氧化应激因子活性,抑制炎性介质合成与释放;调节血管舒缩因子,改善子宮微循环,抑制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及出血,舒张子宫平滑肌;调节雌激素、孕激素的水平来治疗寒凝血瘀型妇科疾病[10-11]。证实了少腹逐瘀汤能够活血止痛,中药方剂的现代理论研究,可在药物原有治疗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思路,从而提高对疾病认识及治疗,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通讯作者:李沛霖)

参考文献

[1]李宁.痛经的诊断与中医疗法[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2(08):187+189.

[2]杨玉兰.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8,34(04):16-17.

[3]李文瑶.少腹逐瘀汤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4]钟海英,夏淑芳,杨玲玲.超声电导透入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03):115-116.

[5]谷青青.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临床体会[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05):837-838.

[6]陈莉,杜昊,张雯.热敏点灸结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03):348-349.

[7]符泽美,李丽娟,王爱丽.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寒湿凝滞证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10):200-205.

[8]许菊芬.桂枝茯苓丸联合少腹逐瘀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31):26-27.

[9]刘春娥,刘光金.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汤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6,34(08):139-141.

[10]吴修红,赵闯,杨东霞,孙泽,王旭,张金琦,孙晓兰,张淑香,马艳春.少腹逐瘀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7,20(05):612-616.

[11]刘丹,池玉梅,邓海山,康安,谢波,韩疏影,方泰惠,张良,喻斌.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因子、炎性介质及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03):249-253.

作者简介

李娟(1993-)女,内蒙古人。在读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学。

李沛霖(1969-),女。医学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学。

猜你喜欢

妇科疾病
远离妇科疾病这么做才正确
妇科疾病常见误区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安全型留置针在临床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妇科手术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治疗效果分析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在诊治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社区常见妇科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关于对中年妇女常见妇科疾病与保健措施的探讨
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退休妇女妇科常见病普查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