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催生教师新的文化性格
2019-05-28余孟孟
余孟孟
2019年4月2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湖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全面部署湖南省高考综合改革的纲领文件,标志着湖南省高考改革进入“新时代”。该方案主要回答了“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招”等关键问题。同时,紧扣湖南实际情况,强化系统设计,注重育人价值,保障公平,完善考试评价内容,致力于为每位学生提供合适的升学通道,为不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势必引发学校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只有通过教师的领悟、理解和文化转型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格”。新高考不仅仅是一种考试招生制度的变革,更意味着整个教育甚至是时代的变革。这必然呼唤和催生教师新的文化性格的形成。
首先,从“守成”文化走向“变革”文化。新高考突出了学生的“选择性”,必然会有“选课走班”、生涯指导等新问题带来的新挑战。那么,教师面对的将不再是固定的课程、课表、学生,以往多年积累的各种教育教学经验也不再显得那么坚实和管用,过去奉行的那种稳扎稳打的“守成”文化再也不能适应眼前不断变化的局势。那么,面对复杂情况、捕捉关键信息、准确判断、机智应对等与变革有关的文化素养,就成为教师新的文化性格的重要构成。
其次,从“教”的文化走向“学”的文化。在新高考中,除了“语数外”三科外,对于其他学科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权。表面上这是在选学科,实际上是在选教师。其结果,必然是有的教师受热捧,而有的教师受冷落。受热捧者会继续维持优势,而受冷落者会努力向前追赶。如此,必然使教师从以往关注甚至沉迷“教”的文化,转向关注“学”的文化,从而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
再次,从“成功”文化走向“成长”文化。“成功”是应试教育的文化特征,它指向考试成功、学业成功、事业成功。为了这种结果的成功,往往会忽略或牺牲过程的合理性、合情性甚至合法性。新高考改革注重育人的科学性与评价的合理性,以“两依据,一参考”为主要内容,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的教育价值。如此,高校录取便不完全以一次考试成绩的成功与否来决定,而是由学生学业水平、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成長发展状况来决定。因此,从关注“片面成功”到关注“全面成长”,就成为教师文化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最后,从“经师”文化走向“人师”文化。《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长久以来,“做人师”似乎只成为一种不可企及的理想,教师们实际追求的还是如何做好“经师”,如何让学生获得知识、考出好成绩。然而,新高考赋予了学生更多选择权,如何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便涉及对学生进行生涯指导教育。生涯教育是个繁复的工程,需要所有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生涯教育。这就倒逼教师去关注并关心学生的长远发展、性格特征、未来职业,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真正做好一个“人师”已经不再是渺远的目标,而成为教师文化性格中的一种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