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从“是”到“能”的内在逻辑
2019-05-28高立伟
高立伟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能够始终坚定崇高理想,并在历史实践和社会变革中勇于承担和实现其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典型的使命型政党,基于其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和本质,及其所确立的人民大众立场的价值规定性,展现出主导社会变革、建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能力和卓越实践效能,蕴含着由其属性本质、价值立场所决定和推动的从“是”到“能”的内在发展逻辑。这种内在逻辑,表征着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使命,时刻葆有理论创新的思想品质,不断凝聚社会变革的实践精神,坚定型塑特色道路的制度自觉,最终达致实然与应然的内在统一。
关键词 使命型政党 价值立场 实践能力 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B0-0;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5-0008-06
人类社会诸多事物或组织,大到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小到一个个细小社会单元,基于其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和规律性及其自身确立的某种价值立场,总会存在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发展逻辑。而这种发展逻辑我们可以称之为由“是”到“能”的内在逻辑。所谓的“是”指事物的本质、特质及其蕴含的规律,即事物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或内在特质,这是事物的一种逻辑起点或前提;而所謂的“能”指事物基于其“是”的本质特质,而决定其发展的运行状况、实践能力、建构方式、效能效应等表征,预示着其“能怎么样或会怎么样”及“能干什么、干成什么”的过程性或结果性状态、特征等,也是其逻辑归宿或必然,最终达致“是”的实然与“能”的应然内在统一。
具体而言,比如,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可以说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内在蕴含着一种从“是”到“能”发展逻辑。而这里的“是”,一方面指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属性和本质;另一方面,指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所确立的人民大众立场的价值规定性及其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特质,这是其不断发展、生长、创新的逻辑前提和起点。这里的“能”,指在这种“是”的规定下,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程展现出的主导社会变革、建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型塑特色道路,以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能力和卓越实践效能,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从“是”到“能”的逻辑必然,并最终达致实然与应然的内在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所谓“使命型政党”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实现自身民族、国家的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的一种政党类型。①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葆有高度的
历史使命感,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确定为自身的历史使命,并且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理想。作为使命型政党,在价值、理论、实践及制度意义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勇于承担和实现历史使命,推动自身由“是”到“能”的转换和提升。而在这种转换提升过程中,其内在地蕴含着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性逻辑、勇于思想创新的理论性逻辑、主导社会变革的实践性逻辑以及坚守自身道路的制度性逻辑等内在逻辑理路。
一、使命型政党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性“是”的逻辑
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大众立场。这不仅是其内在规定性使然,而且表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场观点、目标责任、历史使命等要素之间的必然性、联系性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现代政党政治的一个首要命题就是政党获取政权后,其执政目的和理念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少数集团的利益?它反映的是一个政党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大众为根本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纲领为核心理念的目标系统具有最终价值意义,而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获得价值合法性来源的核心要素和逻辑起点。其内在地包含三大价值维度,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性“是”的逻辑。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10月第1版。事实上,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170年前已有深入洞察,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守信仰,坚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集中广大人民的智慧,建构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国家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完全不同于西方政党那种虚假的人民性。而反观西方资本主义财团型政党,尽管其兴起的内在动机,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反对封建统治的掠夺,实现自由贸易和所谓民主自由,但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特定群体、少数财团的根本利益。即使今天西方政党制度已发生一定的改良,但作为资产阶级政党,其根本性质仍然是为特定利益群体谋福利,不可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提和起点。这里的“能”,指在这种“是”的规定下,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程展现出的主导社会变革、建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型塑特色道路,以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能力和卓越实践效能,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从“是”到“能”的逻辑必然,并最终达致实然与应然的内在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所谓“使命型政党”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实现自身民族、国家的解放或发展为自觉使命,以推进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的一种政党类型。①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葆有高度的
其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159页。 马克思用唯物论的观点,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真正明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一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④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亲手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庄严宣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新型政党制度,也真实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完全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其牢牢把握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⑤当人逐渐摆脱对“物”的依赖而自由全面地发展,才能真正达到对异己力量的控制,最终实现人自身的主体性。但人的本质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这种人的主体性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下就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就牢牢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最大范围和最大限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展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使人“真正完全占有自己的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特殊利益,它的阶级利益同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这样的一种美好生活是人在不断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在摆脱了对“物”依赖后的必然追求。另一方面,产生这样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身就是人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动展现。由此,在以人民为中心,在坚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在全面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各种制度构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着坚实基础。
二、使命型政党勇于思想创新的理论性“是”的逻辑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使命型政党,在理论意义上,展现出的是一种勇于思想创新的理论性“是”的逻辑。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坚持无产阶级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義建设实践中总结和凝练出来的思想理论成果,这是决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其能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具体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与时俱进地进行思想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身政党建设理论的新飞跃,这无疑是作为使命型政党勇于思想创新的逻辑必然。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围绕无产阶级为什么要建立独立的政党及怎样建设党,进行了明确的理论阐述和思想创新。“无产阶级的一切力量在一个革命政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人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而且为了把全人类永远从剥削下解放出来,这个政党本身必将是被压迫群众的领袖”。[德]H.E.西格里斯特:《为人类工作——马克思生活记述》,罗章龙根据柏林论坛出版社1954年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6页。马克思明确阐述了无产阶级独立建党的历史与实践必然,同时旗帜鲜明地将“消灭剥削、解放全人类”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内嵌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中,正是承担着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才从根本上区别并优越于其他政党类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进行了经典而权威性的理论表述:“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运动,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最先进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光辉思想、伟大理论不仅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起点,更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思想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思想源泉和逻辑动力。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僵死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在具体的、历史的实践过程中,在继承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的逻辑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恩格斯曾经郑重指出:“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28~629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时俱进、开放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而作为使命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基于具体的历史实践,随着具体历史和生产力发展的进步,主动自觉地推动着思想理论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逻辑的内在要求。这即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勇于思想创新的理论性“是”的逻辑展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与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获得自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170多年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及近10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已经证明,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革命斗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近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秉持着长远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和宏伟的目标蓝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而且这些不断创新发展的思想理论,都经过了历史实践的检验,证明了是始终秉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思想灵魂,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成果。由此,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现自身所承担的使命,就是因为在历史实践中能够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精华,继承和顺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实事求是地、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新的理论突破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理论性“是”的逻辑,还体现于在不断思想创新的过程中对历史规律和历史方向的牢牢把握。历史规律揭示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逻辑,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与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必然性,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同时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历史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深刻地洞察和牢牢地把握世界和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不断揭示和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承担和推动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和变革。在21世纪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推向了新的历史时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高高地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践行着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伟大历史使命。
三、使命型政党主导社会变革的实践性“能”的逻辑
实践逻辑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对象及实践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当下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实践行为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是指导和加速取得改造客观世界实际成效的实践性内在准则和方向性内在规范,在人们的社会变革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实践性逻辑就在于,在具体的历史实践环境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立足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取得实践新突破,同时能够把握和总结实践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推动社会实践,主导社会变革,并推动人类社会朝着历史必然方向不断前进,从而展现出使命型政党主导社会变革的实践性“能”的逻辑。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与黑格尔在精神世界里无休止的思辨不同,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哲学由内向外、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以往的哲学家由于不了解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把实践排除在自己的哲学之外,因而也不可能提出通过革命实践去改变世界的主张。他们或者是用抽象的理论去说明和解释他们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或者仅仅是用所谓先验的观念去批判他们认为不合理的东西,而不是主张通过实践对现实世界进行革命的改造。因此,也无法用革命的理论去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而马克思公开申明自己的哲学是為无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革命实践改造世界、建设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革命的、实践的思想来源,也是使命型政党由“是”走向“能”的逻辑必然。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马克思强调“须要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强调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也鲜明地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没有实践活动,理论本身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变为客观现实”;“实践比任何理论都重要百倍”。《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6页。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实践不能没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为指引,在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过程中,立足实践,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改变客观世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清晰地表明,无产阶级为消灭剥削、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深刻地改变了历史发展格局,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同时也清晰地表明,无产阶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取得卓越的历史功绩。
准确把握实践性逻辑不仅需要自觉接受实践的观点,在具体的环境中,实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标,而且需要能够把握与总结已有实践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把握过去实践与现在、未来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实践的开展。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其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革命实践和国家建设实践中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在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总结实践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把握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规律性,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由此,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取得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后,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真正在发展的过程中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为现实、更可持续,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页。
回顾近代中国历史和党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为改变近代中国面貌,自觉立足社会实践,与中国人民一道同甘共苦、披荆斩棘、顽强拼搏,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成了工业化基本体系,开创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改革开放道路,取得了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变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根本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使中国发展站到了“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毫无疑问,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不断主导社会变革、推进国家民族进步的实践性“能”的逻辑展现。也正是在这样的由“是”到“能”的转换提升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必将全面生动地展现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能”的必然逻辑。
四、使命型政党型塑特色道路的制度性“能”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通过伟大社会实践及其巨大绩效,展现着主导社会变革、建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而恰恰是在这种有效主导社会变革、切实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能力基础上,将必然形成和展现型塑自身特色道路的制度性“能”的逻辑。事实上,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制度构建及其逻辑生成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制度逻辑”。而所谓的“制度逻辑”起码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其一,在社会层面,指能够塑造或规制社会主体的认知和行为的一整套有形或无形的规则秩序,及其内在的文化或信仰。其二,在国家层面,指能够规范和确定国家的根本性质、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效力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系,并由此导致的内在因果关联。当然,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国家层面上的“制度逻辑”,其展现的是主导社会变革的政党组织型塑这种制度体系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建构起这样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从而现实地、具体地实现其所代表的群体的根本利益。
作为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在价值意义、理论意义以及实践意义上展现了使命型政党从“是”到“能”的内在逻辑,而且在制度意义上更体现了“能”的逻辑必然。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中华民族做出了三个“伟大历史貢献”,即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并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现实地、具体地实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追求,也现实地、具体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制度性建构能力及其内在逻辑。
首先,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保障人民政治参与依法有序,也实现了国家权力机关的协调制约。同时,也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包括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两个方面,确保集中与民主能够协调一致地高效运转。另外,在政党关系上,创造性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的新飞跃。而且这一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从根本上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导致的权力分立、 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等现象,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次,在经济制度上,中国共产党根据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并构建和实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伟大创新,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其将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相结合,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三,在文化制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立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物博物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机制体制。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本制度确立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运行高效有序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并极大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样一整套制度体系,一方面,始终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立场和使命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是”的逻辑的必然表现。另一方面,正如有学者指出:这套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活力、有效率,其生长的基本逻辑就在于,制度理念上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变与不变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制度资源上把扎根中国社会土壤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统一起来,在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制度主体上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在民主与民生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资源配置机制上把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调节作用统一起来,在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孙来斌:《中国制度生长的基本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4期。而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实践性“能”的逻辑在制度意义上的现实展开,并由此型塑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五、结语
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事物自身逻辑外显的过程。只有清晰认知到事物发展变革的逻辑,才能深刻洞察事物的本质,看清事物发展的方向,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之所以能够实现由“是”到“能”的转换提升,就在于其深刻地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与方向,深刻地蕴含着价值、理论、实践及制度意义上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作为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近百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使命,时刻葆有理论创新的思想品质,不断凝聚社会变革的实践精神,坚定型塑特色道路的制度自觉,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由“是”到“能”的逻辑必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将继续秉持人民立场,时刻保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伟大变革,坚定崇高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大学政党治理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