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9-05-28张家帮
摘 要: 《共产党宣言》不仅包含深刻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等基本思想,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且关照当今现实的世界历史思想。《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成熟并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显露、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愈加直接的时代;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其物质根源,资本及其不断扩张的本性是其内生动力,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是其阶级基础,共产主义的诞生与发展是其价值旨归。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新时代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握时代机遇;坚持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树立全球视野;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思想;共产主义;当代启示
中圖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9.01.06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张家帮.《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克拉玛依学刊,2019(1)37-41.
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件、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威性文献和政治纲领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不仅包含了深刻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等基本思想,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并关照当今现实的世界历史思想。如果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整个所谓世界历史……”[1]131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的萌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2]33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初步完整概括,那么《共产党宣言》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成熟化系统化表达。
一、《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时代的思想理论都是该时代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历史也不是从来就存在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的产生也是如此,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
西欧在16、17世纪,由于地理大发现而引起的商业革命及其资本的发展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主要因素之一。17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上半叶,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资本主义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革新、工业技术革命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历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蒸汽为动力的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极大解放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而向全球扩展。“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3]404这个世界的创造正是归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显露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建立、分工的细化、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统治地位,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弊端的日益暴露、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3]405。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增强自身实力,一方面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数量,从而积累资本;另一方面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压榨工人工资,最终导致工人愈加贫困。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不断扩大,进而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因此,资产阶级“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3]406。这也为无产者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新世界准备了条件。
(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直接对立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401。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单个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成为两个阶级之间的冲突;工人开始联合起来并通过暴力手段保卫自己的工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鲜明的例证即是19世纪30、40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其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工人的联合日益扩大,其组织性、觉悟性、战斗力明显增强,无产阶级将斗争的矛头直指资产阶级及其政权。另外,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使得无产阶级日益走向世界联合,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也彰显出鲜明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世界历史”一词,但是其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的胜利进行了世界历史角度的论证。
(一)物质根源: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也造就了交往的普遍化。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扩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带动了交通与通讯的巨大发展,“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3]401。而机器大生产推动世界市场的建立,加速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也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说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404只有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即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确切性的分工才能得到精细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广泛的分工使得人与人的联系具有了普遍性,从而使民族的、地域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成为可能。“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3]404资产阶级出于扩大产品销路、获取更大利润的需要,奔走于世界各地,想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普遍的资本一统天下的世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和产品的积累,交往普遍化的结果就是落后生产方式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落后国家从属于资本主义先进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
(二)内在动力:资本及其不断扩张的本性
资本是能为资本家不断创造财富的财富,是生产关系的核心体现。正是在资本的驱动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得以如此快速和大规模的释放。资本在生产力发展、剩余价值的获取、世界历史的推进中起着强大的动力作用。资本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剩余价值,不但要扩大生产规模,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劳动总量,从而突破狭隘的民族地域历史界限,去开辟世界市场;而且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进科技的迅速发展,让科学技术成为发挥巨大作用的生产力。资本的发展使人越来越受物质的束缚,使国家对世界的依赖性增强,可以说,世界历史的实质是资本的扩张。
《宣言》中以工业资本来阐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驱动作用,工业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而资本的本性是逐利,进而要求扩大并榨取更多的雇佣劳动。“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3]403为了使资本到处开花,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力求实现缩短生产时间和扩展资本生长空间的双重目的,资产阶级也通过资本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唯一的“现金交易”,此外别无其他关系。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对于利益的追逐并不满足于本国市场,而是把一切可能的地方变成资本增殖的地方,因此,“就世界历史的开创而言,当然是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的结果”[4]68,其实质是资本奔走于世界的结果。
(三)阶级基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作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资产阶级以主体角色开创性地推进了世界历史,《宣言》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3]404作为机器大工业产物并与资产阶级相对抗的无产阶级以后来者的身份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演进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资产阶级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发展,其以政治与经济手段自觉或不自觉地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性地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冷酷地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与雇佣关系,疯狂地追逐剩余价值;积极地开拓了世界市场,推行着资本主义文明;强有力地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405;周期性的商业危机也逐渐锻造了日后用来推翻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毫无生产资料、被机器大工业拴着、被抽象为劳动工具且无独立性、十分贫困的阶级;无产阶级的队伍力量的壮大源于他们的现实状况,他们反抗资产阶级的过程也正是世界历史不断深化的过程。《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单个的工人到某一工厂的工人到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再到反对资产阶级的同盟,从分散到集中。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日益深重,无产阶级也不断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规模的——不仅是一国的,而是多国的、世界性的——联合不断形成。“現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3]411
(四)价值旨归:共产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但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历史并不完整。”[5]15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资产阶级也在不断培养自身的掘墓人并为他们提供推翻自己的武器,无产阶级要求建立的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更能适应世界发展走向要求的全新社会制度,即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并指出原始公有制解体以来的社会发展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宣言》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和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强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413。这样看来,世界历史的必然走向是共产主义。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首先是继承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物质财富,进而通过消灭私有制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创造更多满足需要的物质产品。“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3]414,不是要以一种形式的私有制代替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而是要根本地变革所有制的阶级属性,消除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异化劳动现象,让活动着的个人具有独立性和个性,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
三、《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宣言》立足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对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指出了共产主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世界历史的最终价值旨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立足国情又面向世界的,是最终指向共产主义的,因此需要也能够从《宣言》的世界历史思想中汲取智慧。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握时代机遇
通过《宣言》可知,资产阶级之所以开创了世界历史,就是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渐确立并占据统治地位,生产力获得了飞速发展。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和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的因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也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3在新时代,一方面,我国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方面,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化体系中,主动地扩大世界交往,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新科技革命成果,从而使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历史和现实表明,能够参与并适应全球市场竞争、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国家,其发展就越有利、越可持续。因此,面对世界一体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事实,我国应继续加大力度改革、更大范围开放,把握世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发展和壮大自己。
(二)坚持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树立全球视野
《宣言》中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到的革命作用,但其开创世界历史所走的道路和所采取的手段并不都是正义的、光彩的。事实证明,中国没有照搬西方的发展道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所走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宣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伟大实践,是立足国情、坚定“四个自信”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7],是参照“世情”、与他国互利合作共赢的“中国模式”之路。
当今世界处在大变动、大变革、大调整与国际秩序的转型时期,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8]因此,必须在实践中与各国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以全球性视野推动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建立,体现世界历史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个体化和全球化的统一。
(三)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
世界历史思想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毛泽东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130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社会形态的到来,都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要充分发挥资本的巨大驱动作用,更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维,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共同体、虚幻—抽象共同体都无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反,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严重限制和阻碍。只有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宣言》中直接而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指出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对立上面,资产阶级依靠手中的财富控制无产阶级,使无产阶级生活愈来愈艰难。为此,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切实解决社会各领域的民生问题,实现人的发展与“五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人民性光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李娟.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逻辑体系建构——以《共产党宣言》为研究文本[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