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思” 提升思维品质——例谈“反刍式追问”的课堂价值
2019-05-28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中心小学王敏烽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中心小学 王敏烽
反刍式追问是在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再探、反探其因,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核心问题探讨、数学本质感悟、基本观念建立,从而实现数学思维的梳理、重塑、提升。然而,追问的契机、方式和内容的把握却不那么容易,本文借助实践片段加以阐述,希望对教师把握追问这一艺术,有所提示。
一、在反刍式追问中感悟本质,体现思维的广阔性
量概念是小学数学的基础概念,贴近生活,是学生学习经历数学化和经验提升的重要阶段。基于生活学生对量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基于数学学生对量的认识知之甚少。如何将认知提升,形成数学化量概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概念本质的提炼(标准的建立和叠加)和内化(标准的生成和应用)。
【片段】——《克与千克》
教师首先通过天平称量1 克黄豆(6 颗),组织学生活动闭眼掂一掂感受1 克的重量,建立1 克的基本概念。
师追:你还记得1 克带给你的感觉吗?你觉得下面哪些物品大概也是1 克?多了还是少了?(花生、橡皮、铅笔芯)
生:让我们先掂一掂。
1 克实在太少,学生的感受不够深刻,但学生能主动提出掂一掂,不论学生最终掂出来的结果如何,借用天平,都可以建立起更多1 克的标准。
师:36 颗黄豆应该是几克呢?
生:6 克,6 颗黄豆是1 克,36 颗有6 个1 克,也就是有6 克。
师追:6 克还可以是哪些事物的重量?
生:花生,橡皮,铅笔芯……
教师的追问在学生初步感受通过计算实现量叠加之后,更关注到了学生在思维上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追问后的探究感受了标准的全面,又一次经历叠加的数学运算过程,感受叠加数量的不确定性,从思维层面对标准的认识更加广阔。
二、在反刍式追问中点破核心,体现思维的深刻性
《烙饼问题》是优化思想教学中的典型课例,大多学生都没有经历过烙饼的过程。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之后通过学生汇报收集各种方案进行议论。活动花费较多的时间,但学生理解的一知半解。下面一则案例,学生对“满锅”“交换”的理解充分且高效。
【片段】——《烙饼问题》
教师首先通过烙一张饼明确烙饼的表示方式、次数和时间,再放手让学生表示两张饼的烙法,然后将两种烙法一起呈现,师:为什么饼多了,时间却都是6 分钟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看出其中的缘由:一张饼的时候锅并没有放满,而两张饼却刚好放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满锅”的概念油然而生。
紧接着是对3 张饼烙法的探究,在学生尝试探究一段时间之后,师:你用了多少时间?
生1∶12 分钟(较多都是这样)。
生2∶我只要9 分钟。
师追:只要9 分钟就够了?看来还有更好的方法,赶紧再试试。
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根据结果再一次投入探究。二次烙饼成功之后,交换烙法从个别学生转变成大部分学生的最优方案。在前后两次烙法思维方法的对比中,“满锅”“交换”这两个核心问题已被轻松点破,学生在经历前后不同方式的思维对比后,对核心问题的破解已经了然于心、根深蒂固。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也从现象转移到思维层面,随着方法的深刻,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三、在反刍式追问中建立空间,体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思想观念养成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对客观世界进行重塑的重要能力。应该怎样去落实空间观念的养成呢?下面的片段就给老师们起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
【片段】——《平移和旋转》
学生观看动画,根据经验判断哪些是平移形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并用动作演示它是怎么运动的。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生举例:移门、窗户、火箭、火车移动……
师追:老师带来了3 幅图,看一看它们是平移吗?怎么平移的?
(图一:只有窗户。图二:窗户边学生有向左拉的动作。图三:窗户边学生有向右推的动作)
“平移”作为图形变换的一种基本形式,在生活中例子比较多。平移作为一种运动形式应该是动态的,静止的窗户连运动都不是,怎能叫平移?显然执教者关注到了这一点,通过追问引导质疑、进行变相批判,从而正确实现运动表象的静止呈现方式,把运动根植到学生的思维中,使平移的动态思维从追问开始在学生脑中滋长。难道这不是反刍式追问的功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