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体验融入课堂 让情感充盈心灵——以“吨的认识”为例
2019-05-28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张 浩
【案例叙述】
片段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生活中体验“吨”。
师:老师准备了一袋大米,这袋大米重10 千克,你能抱得动吗?
生:抱得动。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不重。
师:两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20 千克。你们还能抱得动吗?
生:重,要用很大的力气。
师:5 袋大米重——50 千克,你们还行吗?50 千克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摇头):不行,太重了,拎不起来。
师:50 千克大米已经很重了,但是这个重量与1 吨相比差得远了! 我们接着往下算,10 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100 袋这样的大米呢?请小朋友们自己算一算。
生1:1000 千克。
生2:1 吨。
师: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1 吨等于1000 千克。
师:同学们,一袋大米重10 千克,如果100 袋这样的大米堆放在一起,就是重1000 千克,也就是1 吨。
师:你们还想继续感受1 吨有多重吗?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第一组:l 千克的矿泉水;第二组:25 千克的大米;第三组:20千克的水;第四组:资源就是你们自己,这两位同学的体重都是30千克,待会儿就请你们上来抱一抱她们。(学生活动)
师:现在请每个小组来汇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来体验的,好吗?
第一组:因为1 瓶矿泉水重1 千克。所以1000 瓶矿泉水重1000 千克,也就是1 吨。1000 瓶我们是搬不动的,只能用卡车来运。
第二组:这袋大米重25 千克。就我能搬离地面,其他人搬不动。40 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 千克,也就是1 吨。
第三组:1 桶水重20 千克。50 桶这样的水重1000 千克,就是1 吨。
第四组:1 个同学重30 千克,33 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000 千克,也就是1 吨。
师:学到这儿,你能说说1 吨有多重吗?
【反思】
在初步感受“一吨有多重”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先后抱了1 袋大米、两袋大米,并谈谈感觉,体验一下它们的重量,再过渡到“100袋大米你们能拿起来吗?”让学生感受今天学的是一个很重的质量单位。在初步了解了1吨大概的重量后,通过分组给学生提供1瓶矿泉水、1 袋大米、1 桶水,小组合作体验推理,动手又动脑地进行切身感受,从而有所思有所想去领会其意。在这个基础上以学生自己为资源,算出了38 名学生大概重1 吨,再次感受1 吨的重量。
片段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感受“吨”。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 吨。
师:知道电梯限重量1 吨是什么意思吗?如果超过了1 吨电梯会怎样?
生:最多只能装1 吨的重量,超过1 吨电梯门关不上会叫。
师:如果老师要带你们去乘坐电梯,一次可以坐多少人呢?
生活中的吨(出示桥梁照片):
师:你知道这个桥旁边竖立的标志是什么意思吗?
生:10 吨。
师:说得非常棒,也就是说一辆卡车想要路过这个桥,这个卡车能不能超过10 吨呢?
生:不能,不然桥就塌了。
师:可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事故。(出示图片)
师:这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师: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遵守规章制度,要为自己以及他人的安全着想,否则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反思】
通过看图填重量单位的练习,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事物重量的估计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分析】
(一)让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学生平时的生活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得比较少,所以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生活中的素材很难被带到课堂上,所以大部分教师采用观看图片的方法来新授,直接讲授什么是吨,将剩余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做题目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就是传统的灌输知识,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所以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 吨”有多重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说“克与千克”是质量单位中的种子课,那么“吨的认识”就是一节生长课。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非常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作为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是来源于生活。本节课我创造了许多体验活动,如抱大米,拎水桶,30 名学生的体重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从视觉以及感觉上深刻感受1 吨之重,1 吨之大,从“形”和“量”上体验1 吨之多。
(二)让知识在内化中不断升华
通过拎水、抱大米等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感觉中内化新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电梯、桥梁的载重量,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吨作单位,会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将数学课堂与生活知识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气息。
总之,整节课下来,告别了传统模式上的数学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让学生觉得数学课不再枯燥,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活动—体验—应用”,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在体验中不断丰富,思维在体验中得到了发展,情感在体验中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