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PASS理论为指导的翻译课程教学

2019-05-27李英华

戏剧之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认知

李英华

【摘 要】由戴斯、纳格利尔等人提出的基于认知加工心理学的PASS认知模式,阐明了认知过程中的计划、注意、同时性和历时性加工过程。本文旨在以这一模式的几个核心概念为切入点,并结合实际例子,探讨翻译中认知的特点以及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PASS理论;翻译教学;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161-02

当今中国的国际大国地位逐渐彰显,文化自信正在提升,如何更好、更精准地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是外语教学者和学习者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翻译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笔者尝试以PASS理论来指导本校法语翻译教学,力图使学生掌握通识,成为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全面技能外语人才。

一、PASS理论简述

“PASS”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加拿大心理学家戴斯(J.P.Das)、纳格利尔里( Jack A.Naglieri)等人依据神经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提出的一种认知加工过程的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切智能活动的运行依赖于计划系统、注意系统、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的协调合作。PASS理论将这四个加工过程统一于一个模型之中,试图依据人的大脑的特殊活动来总结认知过程,它对人类认知的阶段的划分和认知过程的特点的定义可启迪诸多科研、教学领域。

二、PASS 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翻译教学的许多问题可与PASS认知模式提出的几个系统得到印证,教学中对学生翻译错误原因的分析这一难题也可以利用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来解释。

(一)计划系统。“计划是个体行为解决问题、达到目的而使用和修改的一组决策或策略。计划是指出对行为程序进行非常规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称为监控注意系统。”[1]

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开学初拟定教学计划、估算课程进度、预计学期末的成果、根据学生的程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等。在翻译课堂采用传统的以语法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法,还是采取以翻译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过程模式,亦或全方位培养模式、互动教学模式,这都需要提前做出计划。

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对翻译的结果有导向作用。当前学术界把翻译策略分为直译/意译,异化翻译/归化翻译等。如对中国重要概念的翻译,是国家对外宣传的支撑性要素,关乎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因此在翻译时必须确定适当的翻译策略。如“一带一路”的法语翻译为“linitiative Ceinture et Route”,就是采取了意译加直译的方法。文学作品和时政新闻的翻译方法不能够一概而论;产品广告的名称可以采用归化法,而国外地名则是异化居多。这些是我们在翻译之前应该心中有数的。但事实上,学生在进行翻译时往往缺乏计划,或者说鲜有根据文本内容确定不同翻译策略的意识。他们翻译的文章时常文白夹杂,看似莫测高深,实则文理不通。这时计划系统的另一个功能“自我监控”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教学者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和进度適时调整教学方法;学习者也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语料,尽可能剔除错误意识。

(二)注意系统。注意系统要求注意力特别集中,否则便会产生失误。注意系统需要个体“选择性地”注意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抑制分心和保持警觉。选择性注意在翻译,尤其是口译过程中尤为重要。口译时,对刺激维度(故事情节、意义)的察觉、甄选十分重要;翻译者需要选择对一个刺激维度(故事)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另外一个干扰维度(生词、语言细节)做出反应。

口译实践首先是源语言接受阶段,这一阶段要求译者必须集中注意力,并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能够剔除干扰的信息而保留有效信息。在翻译课堂中,这一能力的强化可以从中文阅读理解入手:在课堂上念3-5分钟的文本,要求学生提炼出中心思想;而后过渡到法语文本。初期要求学生可以提炼出关键词,而后慢慢连词成句。这里的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不能无意识捕捉自己能够听出的单个单词,而是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只有对源语言接受正确,才可能理解正确,进而进行下一个环节的产出。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犯一些明显的低级错误,如数字记录错误、基本语法错误、信息遗漏等。依据PASS理论,这些错误可以解释为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但还可以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如学生课堂上往往以完成教师的作业为目标,而没有把自己作为真正的翻译人员,自我认知定位不准,因此也就无法调动全部的认知因素解决问题。

(三)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PASS理论包括同时性和继时性两种加工系统。戴斯等人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出了一套PASS测评系统,他们测量同时性加工的任务有图形记忆、矩阵类推和同时性的言语加工;测量继时性加工的任务是句子重复、句子提问和单词回忆。言语加工测验是给儿童六幅图片和一个问题 ,如指出“桌上篮子里的球”所对应的那张图片。句子提问测验则要求儿童听测试者说出一个句子,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如“棕色把红色黄色染绿了?谁染绿了红色 ?”

笔者认为,言语加工测验、句子提问测验对翻译课堂教学有莫大启迪作用。运用在口译中,就是培养学生能够把一段话转换成画面,并依据画面来顺序理解。在法汉翻译课堂上,教师可准备一些描述性文字和相关的图画,并打乱顺序。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描述,找到说明文字一致的画面。在下一步的练习中,在学生形成画面感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复述所要翻译的话的序列特征。

在笔译过程中,也同样用到这两种加工系统,因为依据PASS模式,同时性加工涉及瞬间理解,继时性加工则需要对已有知识的存储和提取。对句子的理解属于同时性加工;而辨识句子结构、理清内在语法构成、查阅字典,属于继时性加工。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这两者是同时存在的。

法语口译专家邵炜老师说:“我们理解一段表述后,虽不能重复原文,但在内心形成和保留了某种画面,这个时候我们就已经把语言转化成意念。同样,我们想表达之前,也是在内心有一些未加言说的意念,它只是一个既清晰又模糊的形象,相当于意识画面,是一种无语言形式的存在。”[5]这一观点与PASS理论的同时性和继时性加工系统有很强的因果关系,在实战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给我们的法语翻译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

以上是以单句为例,但在交流中往往不会是单个句子而是一段话,以此类推信息综合依然可以使用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对单个信息的提取属于同时性加工,而串联这些信息则属于继时性加工。译者接收到的是几个句子,就要求我们理解的结果不能是单个画面,而是多幅画面,而且需要把这些画面按照逻辑顺序串联。逻辑性是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最大的区别,人不能和机器比单词量,但是人可以进行选择,并且把这几幅图画“故事”讲得有理有据,有始有终,这才是翻译课堂所要寻求的最终效果。

作为外语从业者,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传统的翻译课往往和“阅读课”“精读课”“语法翻译课”“语言对比课”等等同,这样授课意味着将语言学习与翻译学习混为一谈。大三、大四的同学,往往畏惧翻译,主要原因恰恰在于其自身认知模式和认知结构体系不够成熟,而这些皆非传统意义上的智力因素,从此入手,可以让师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戴斯,等.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M].杨艳云,谭和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7.

[2]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

[4]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13(2).

[5]邵炜.汉法口译教程——教你从容地表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41.

[6]王吉会.从PASS模式看翻译学习中的认知问题[J].法语学习,2011(2).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认知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