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用户隐性需求的无意识设计方法

2019-05-27李翠玉蒋伟李文慧

戏剧之家 2019年11期

李翠玉 蒋伟 李文慧

【摘 要】针对无意识设计从行为层面研究的不足,为无意识设计理念的研究提供一种从隐性需求角度研究的产品设计方法。结合情感设计的本能水平和反思水平,通过案例分析、模型建立,从情感记忆、情绪、文化背景、用户习惯、感官刺激5个不同的隐性需求层面概括无意识行为产生的行为动机。并运用此方法进行设计实践,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今后无意识设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无意识设计;无意识行为;隐性需求;情感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1-0111-03

在日常生活中,朦胧的、尚未意识到的自身需求都属于隐性需求,隐性需求藏匿在无意识行为中,难以被用户发现。[1]日本工业设计师深泽直人通过发现用户的无意识行为,设计了壁挂式CD播放机、带凹槽的伞架、托盘台灯等日常用品,但对用户隐性需求的研究较少。研究用户的隐性需求能帮助设计师更清晰地理解用户的隐性需求特征,设计符合用户隐性需求的产品。[2]

一、无意识设计

无意识设计理念是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首先提出的一种关注人们无意识行为的设计理念,即“将无意识行为转化为可见之物。”[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意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是指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行为,属于下意识动作。在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中提到,人的意识就像整座冰山,无意识是指那些未浮出水面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无意识占据了意识层面95%的部分。[4]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没有经过意识层面的无意识行为。例如,我们和陌生人交流时,通常人们会无意识地将双手放置胸前,呈现一种防御的状态,但我们很少会察觉到自己的这个无意识动作,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抓住这个无意识动作,设计一款产品减小或消除人们防御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无意识设计。

二、无意识行为的动机分析

行为体现了人的内在诉求,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无意的一些“小动作”“小习惯”的背后都隐藏着在意识之外的隐性需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Arthur Norman将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过程分为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反思水平。从三个不同的行为水平推理出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的不同情感需求。结合美国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Arthur Norman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人机交互时,用户的无意识行为来源于天生的直觉和后天形成的过往经验,即用户本能水平和反思水平层面上的需求(见图1)。本能水平与产品的造型、材质、色彩有关,这些是用户直觉产生的源动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对用户的刺激。反思水平与用户的情感记忆、社会经验、思维习惯有关,这类因素形成了用户不同的交互体验,主要体现在用户对产品的反馈上。

结合上述观点,我们将用户的隐性需求分为源自于本能水平和反思水平的需求,本能水平的隐性需求指在进行人机交互的过程中,用户对产品的第一印象,这包括产品对用户的感官刺激以及用户的情绪特征,另外,反思水平的隐性需求更偏向于用户不同的思维习惯,这与用户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我们将其动机列为情感记忆、文化背景、用户习惯三个因素。先天形成与后天习得的隐性需求看似各自不同,实则相互联系。它们触发了人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的形成,满足用户本能水平、反思水平的隐性需求特征。[5]

(一)基于感官刺激的无意识行为(本能水平)

用户本能层面的隐性需求包括产品对用户的感官刺激,美国心理学家Carol Christensen 认为用户全部的情感和记忆都是五个感官的相互作用形成。[6]用户对产品的外界刺激来自于感官的感觉挪移、多觉叠加、通感效应。通过感觉挪移,产生了本觉(生理层面)到通觉(心理层面)的互通,通过多觉叠加调动了用户的另一种认知,产生了通感效应。如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当提到梅子时,人们会联想起梅子的酸味而流出口水。

图2是深泽直人设计的果汁包装盒,包装盒的四周设计成类似香蕉的棱角,在光影的照射下会呈现出香蕉不同块面转折的层次感。深泽直人通过对用户视觉需求捕获,巧妙地调用了香蕉固有的色彩和肌理,通过模仿香蕉果柄的肌理与形态,刺激了消费者用手去剥开它的欲望。[7]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激起人们对香蕉味觉感官上的挪移,聯想到香蕉的香甜可口的味道。

(二)基于情绪的无意识行为(本能水平)

用户的情绪表征是直觉产生的另一个因素,它激活了用户的无意识行为。哭泣、尖叫、微笑这些直觉反应都是潜在用户情绪需求下的表达方式。

在生活中遇到负面情绪时,需要适当的情绪调节来帮助我们舒缓压力,例如,当人处于紧张的情绪中,会无意识地握紧拳头来缓解焦虑的情绪,如图3,设计师Sujay Samant注意到人们的这个小动作,将压力球设计成了全身长满触角的造型,给予用户强烈的视觉刺激,似乎发送了暗示我们去揉捏它的信号。

(三)基于情感记忆的无意识行为(反思水平)

情感记忆是用户对产品体验后的感受,它包含用户对产品的期望、评价以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的无意识行为包含了过往时光的记忆,情感记忆是无意识行为产生的动机之一,我们的举手投足都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相关。情感记忆也是人生活行为的感性部分,它能刺激我们对过往熟悉事物认知经验的回忆,产生与之匹配的无意识行为。[8]

拉绳式开关在人们记忆里是吊灯的组成部分,我们时常会不停拉动开关制造出家中灯光不停闪烁的画面,仿佛置身于满天繁星中。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的壁挂式CD播放机(见图4),巧妙地借鉴了老式吊灯拉绳的样式,当用户习惯性地拉动开关时,美妙的音乐随之响起。不经意间,仿佛又回忆到儿时拉动拉绳后光线洒满全屋的美好场景。[9]

(四)基于文化背景的无意识行为(反思水平)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待同一个产品,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方面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评价体系。由于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的设计具有简单、自然、朴实,注重物体的素简之美的设计思想。[10]

图5是深泽直人为三宅一生设计的twelve系列手表,他抓住了日本民众崇尚简单、朴实的审美需求,删除了表盘上的数字刻度,只显示时针和分针。降低了用户视觉感官的负荷,同时也刺激了消费者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基于用户习惯的无意识行为(反思水平)

当我们重复地做某个动作时,会使我们的行为产生惯性。如骑行时,自行车运动员不用考虑下一秒腿和手臂的摆动幅度就能轻松穿过人群。用户的行为习惯是后天习得的直觉反应,能够帮助我们轻松地适应环境。

潮湿阴雨天气的情况下,人们都习惯性备上一把雨伞,以备不时之需。当我们在超市购物的时候,手上拎满了各种物品,雨伞就很不方便携带。我们会习惯性地将物品挂在雨伞挂钩的顶部防止物品滑落。但圆弧形状的挂钩又无法支撑物品,因此,当物品脱落时我们会习惯性地不断将物品向上移动到挂钩的顶部。这样的行为既繁琐又影响到人们出行时的心情。深泽直人发现了人们的这个习惯性动作后,他将伞架的顶端圆弧处设计成一个凹槽(见图6),当物品过多时,可以将购物袋挂在伞架的凹槽里,这样的设计既节省了体力,又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三、用户隐性需求的基本模型建立

通过对用户无意识行为的研究,我们确定了用户隐性需求的推理模型,推导出基于本能水平的隐性需求:感官刺激、情绪,以及基于反思水平的隐性需求:情感记忆、文化背景、用户习惯(如图7)。

四、设计方案

通过对用户隐性需求的模型建立,筛选骑行过程中骑行者主要的隐性需求,进行了骑行水杯的改良设计方案,如表1。

(一)基于用户习惯的无意识行为的设计

由于在骑行途中,骑行者需要观察路面环境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纯净水的温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为了减少喝入热水时被烫伤的危险,骑行者会习惯性地去抿一小口,用舌头检测水温是否适宜。这个无意识行为虽然减小了骑行者喝入热水的风险,但往往会烫伤骑行者的舌头。

将水杯的外壳嵌入了温度传感器和液晶显示屏,骑行者可以随时观察水温的变化决定饮水的时机,防止被烫伤的风险(见图8)。

(二)基于情绪的无意识行为的设计

由于长途骑行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纯净水很难得到正常补给,使骑行者缺乏安全感。将水杯设计成直饮的方式饮用,未净化的水源倒入水杯的外壳,通过螺纹旋转的方式,外壳内的污水被挤压入过滤器中,再经过活性炭的过滤,净化后的水被压入水杯内壳,完成了水源净化的整个过程。直饮水杯的设计,间接地增大了纯净水的容量,降低了骑行者因缺水产生的不良情绪(见图9)。

(三)基于文化背景的无意识行为的设计

骑行直饮水杯的配色采用了黑白灰色调的搭配(见图10),呈现出静谧、空旷的即视感,营造了禅宗思想中“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深幽、空灵的境界。[11]木纹材质的杯底,使水杯的色泽凸显出纯净、自然的禅意美。简洁、素朴的配色方案,低饱和度的色调,这样的设计更符合东方文化的审美需求。

五、结语

好的产品设计不仅仅是创新和颠覆人的思维方式。以满足用户隐性需求为目的的设计方法,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会更有价值。无意识设计是关注用户隐性需求的设计,使人—物—环境三者能更好地和谐统一。通过建立用户隐性需求推理模型的产品设计方法,细化了无意识设计理念中对用户隐性需求研究的不足,将此方法引入产品设计中,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准确地把握用户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罗怡静.基于隐性需求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

[2]李倩倩.无意识设计研究及在公交设施中的应用[D].陕西科技大学,2014.

[3]孙辛欣,李世国,靳文奎.基于用户无意识行为的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1,32(20):69-72.

[4]丁锋,吴卫.深泽直人与他的“无意识设计”[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1,16(02):138-141.

[5]王方良,李立全.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产品设计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01):205-209.

[6]李莉.感官设计理念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2,(04):138-139.

[7]余森林,毛一鸣.从设计师深泽直人的作品来谈联觉要素与通感设计[J].包装工程,2018,39(06):24-28.

[8]王玉珊,李世国.情感记忆在交互设计中的价值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1,32(02):56-59.

[9]胡晓涛.基于“无意识设计”中的设计原型积累途径研究[J].包装工程,2012,33(04):72-75.

[10]孔梅,杨文婷.日本工业设计中“禅的美学”[J].科技展望,2015,25(36):225.

[11]李晓东.产品设计中的禅意表达[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5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