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狼兵吼》

2019-05-27彭志妮

戏剧之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抗战

彭志妮

【摘 要】《狼兵吼》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抗战影片,不仅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药材的珍贵及其巨大作用,还表现出滇军狼兵英勇善战的雄风壮志。本文结合影片内容分析其特点与不足,探讨其现代价值及其给我国同类影视作品带来的启示和意义。全文均属个人拙见,敬请批评。

【关键词】狼兵吼;抗战;少数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1-0097-01

一、《狼兵吼》特点分析

《狼兵吼》将不怕死不惜死的百年狼兵精神与雄风演绎得淋漓尽致。从影视视听角度来看,例如影片中土匪三弟牺牲时的感人场景,不仅能较好地带动观众情绪,声音配乐对人物形象塑造有较高的要求和特有的影片表达效果。主题曲中“比翼双飞为我山河秀”寓意深远,在埋葬陆小妹时配这段音乐,与主题和两人的生死之恋交相辉映。侬三被绑用脚踢日军后用嘴咬住刀割断绳子,这也有利于突出狼兵身手不凡的形象特点,用镜头语言塑造“狼性”。

二、《狼兵吼》不足之处

《狼兵吼》中广告植入形式简单粗暴,例如影片开头引出主题时直接用镜头问:“知道这是什么吗?”画面配三七,回答:“三七。”战争打响前提到三七,“专治跌打损伤,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士兵服用过后可以立即上战场。”台词和镜头都缺乏创新,这种植入方式使影片质量大打折扣。然而本片中也同样贯穿了谍战片的套路,只能满足观众观看时的一时之快。而且这类抗战题材的电影都会贯穿民族文化的传播,但影片在民族文化的传播表达上有所欠缺。

三、《狼兵吼》的现代价值

抗战题材电影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政治电影”,宣传民族意识。影片着力打造滇军狼兵的传奇形象,突出了抗战类题材电影的政治文化属性,使其与抗战前后大量的“商业电影”有明显区别。抗争时期,民众对电影大众传播功能和精神文化塑造层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电影的影响力逐渐被放大。“电影宣传”称谓,一方面表明电影与大众传播互相联系;另一方面也表明电影在功能与作用上已超出了其固有的“文艺”边界,成为服务于国家抗战时期的政略和战略的一种特殊舆论工具。在《狼兵吼》中,突出民族医药在抗战时期的作用,也认同少数民族对抗战做出的贡献,达到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不仅宣传了中国民族文化,也展现出国人高尚的民族气节。

抗战文化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化工作者用文学、戏剧、电影、新闻及出版等形式反映抗战生活,促成抗战胜利为目的而进行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狼兵吼》是对抗战文化的再丰富,凸显抗战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为习近平新时代下文化自信奠定基础,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应从大众文化传播视野正确看待《狼兵吼》的作用,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历史紧迫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抗战时期国人能坚持进行战时宣传和动员活动,并且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追捧,那么当下呢?民众更应该做的是坚持文化自信道路,利用媒介和互联网端口构建抗战文化的传播渠道。导演独具匠心地在影片中涉及对人性特点和矛盾冲突进行构造,塑造女性形象等。通过对战争的还原和电影艺术的加工呈现给观众,富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外传播的媒介,只有通过这种电影视听艺术表达的形式,才能使我国民族文化内涵在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传播。

四、《狼兵吼》给我国同类影视带来的启示及意义

鉴于对《狼兵吼》和同类电影的分析,许多谍战片如《飞虎队》中,武打镜头和神奇的枪法都运用了镜头蒙太奇组合技术进行加工,增强军事动作的专业性和逼真性,使影片节奏流畅。众多抗战类电影风格与基调大同小异,都是讲述抗日过程中的英雄事迹,对传奇人物浓墨重笔的描绘,同时揭露日本的罪行,突显日军这种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塑造抗日英雄的光辉形象。这类电影共性大于个性,缺乏创新,甚至有些缺乏对历史的考证,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所以这类电影的良好发展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展现新时代背景下人類思想解放运动和我国文化的包容性、多样性。我国同类影视必须进行细化的分析思考,从影片艺术表现手法、人物心理变化及其表现进行揣摩才能得以良好发展。最重要的是历史性基调要稳,近年来,抗日题材电影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与形式,必须着眼于当下国家国际大环境,以我国大局为重,尊重历史,充分分析国内外的发展特点与我国抗战电影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尊重公众意识形态和审美诉求,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大方向,以创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为基础,创造更多符合历史的抗战影片激励新时代国人,教育新时代青年,警示新时代环境下的不正之风。

参考文献:

[1]张育仁.论“抗战电影”的工具理性及其苏联政治文化印迹[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第28卷第2期.

[2]高向远.论抗战文化运动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09,第26卷第3期.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