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代碾碎的青春
2019-05-27鲁艺
鲁艺
【摘 要】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某部队文工团里发生的故事,将特殊时代下生活在底层的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展现在观众面前。
【关键词】冯小刚;《芳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1-0091-01
一、“活雷锋”的陨落
影片中的男主角刘峰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是文工团的“活雷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想要融入集体,就必须成为对集体有用的人。刘峰善良的性格,为他融入大部分团员都是干部子弟的文工团,找到了一条捷径。他的好大家有目共睹,因此大家把他评为标兵,奉为“活雷锋”,认为他做的一切都理所应当。但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活雷锋”,依然会有自己的小情绪和小私心,会在打靶训练时因为拍照人员干扰林丁丁而大发脾气;会为了喜欢的林丁丁,想在文工团多待几年,因此把进修的机会让给别人,等等。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里面,悲剧冲突被认为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刘峰的悲剧在于,这个让他无私奉献的集体只能接纳他“活雷锋”的一面,那是集体的骄傲。当他情不自禁地拥抱喜欢了多年的林丁丁而被别人撞见时,他的个人情感和欲望成了“活雷锋”的污点,破坏的他对于集体的价值。这样的悲剧,不仅仅是那个特殊时代的悲剧,只有阉割多余的情感和价值观才能不被集体抛弃。最终,刘峰因为流氓罪被下放到连队。
下放连队的刘峰毅然奔赴战场。战争中身负重伤的刘峰救起陷入泥潭的队友,坚持在原地守护战友的尸体,他渴望能够通过牺牲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有牺牲才能成为被文工团歌颂的英雄。然而命运不仅碾碎了他的右手,也碾碎了他的希望。战争结束后,他成为千万个平凡的退伍军人中的一员,社会的迅速发展将昔日的战斗英雄碾压在时代的车轮之下,当他为生计奔波时,妻子却跟别人跑了;为赎回自己的三轮车,被城管屡次为难,忍无可忍与城管起冲突又架不住对方人多。生活的困境并没有改变刘峰的初心——回文工团看望萧穗子时坚持帮她修好翘起来的地板;为何小萍粘好撕碎的照片;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不能给妻子带来幸福,因此并不怪罪她跟别人跑了……
如果说“悲剧的关键是在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中,人是否表现出一种堪配人的称号的英勇斗争精神”,那么刘峰的善良何尝不是对那个虚伪残忍、落井下石的集体的反抗?
二、“小战士”的反抗
与影片中的男主角相比,心思单纯善良的女主角何小萍,自始至终都没有被那个集体接纳过,除了后来被集体抛弃的刘峰。经历了亲生父亲下放农场改造,母亲改嫁,继父和弟弟妹妹看不起她后,何小萍满怀希望,以为进了部队文工团就能得到平等的待遇。然而文工团不过是社会的缩影,外面世界的仗势欺人、麻木不仁以及自私自利,在一群高傲的干部子弟中显得更加淋漓尽致。不难看出,这帮文工团员在面对没有背景的何小萍时,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她的单纯质朴,刺痛了文工团中的“老油条”们。与大家的游刃有余相比,何小萍顯得那么与众不同,她理所当然成为大家排斥和羞辱的对象。整个文工团里,刘峰是唯一例外,他在别人嘲笑她身上有馊味的时候,毅然站出来作她的舞伴。因而,她也是文工团唯一真正认识刘峰善良的人——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
何小萍反抗是从刘峰被下放连队开始。当得知刘峰要被下放连队时,她当着大家的面大吼“刘峰,你走的时候叫我。我送你。”那是她第一次奋起反抗,势单力薄。刘峰离开的早晨,她目送刘峰的背影,与她刚来时敞开的大门不同,身后紧闭的大门象征了集体对她和刘峰的排斥。何小萍的第二次反抗,更加“明目张胆”。在高原慰问骑兵团时,跳“小战士”的A角崴了脚,让何小萍顶替,她装病不愿意上台。她只是对这个看似热情洋溢,实则藏污纳垢的集体寒了心,不愿意与他们为伍。对于这样一个敢于反抗的人,集体迅速将她处理到野战医院。如果说前两次反抗是何小萍与外界的冲突,那么第三次反抗就是她心灵的自我冲突。
第三次反抗是在何小萍因抢救伤员有功成为英雄之后。铺天盖地的表扬和宣传,让何小萍看到自己似乎又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她被集体接纳了。但经历过集体的冷酷无情,何小萍心里明白,她被接纳的只是集体希望接纳的部分。看似被接纳的喜悦与看破实质而渴望保持自我的痛苦冲突,导致了第三次反抗的惨烈结局——她把自己逼疯了。
战争结束后,当她再次与文工团“相遇”,随着音乐她渐渐回忆起当年跳舞的美好时光。她不自觉地走出剧场,在夜色的草地上完成自己的独舞。最后一个鞠躬谢幕的动作,不仅仅是对逝去青春的谢幕,也算是与这个世界的和解,原谅接纳不完美的世界。
影片的最后,刘峰与何小萍在承受了时代车轮碾压的痛楚后,终于迎来了劫后余生。困境中的自我坚持,激烈反抗后的宽恕接纳,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正如结尾处萧穗子的独白:“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