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五年再回首:巧看《泰坦尼克号》演绎票房神话

2019-05-27李杰

戏剧之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

李杰

【摘 要】2019年詹姆斯·卡梅隆的获奖影片《泰坦尼克号》即将迎来25周年纪念,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回顾经典作品是最好的致敬方式。1997年《泰坦尼克号》一经上映便享誉世界,故事内容无非是一场繁华浩大的爱情悲剧,充满了小资情调,与表现宏大叙事主题的影片相比,内容难免有些单薄。影片编导、演员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将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演绎成票房神话成为本篇论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文本主题;鬼才导演;演员组合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1-0088-01

一、从编剧的文本来看,爱情与人性主题的共通性

在《诗歌中的原型》一书中,鲍特金集中探讨了古典作品经久不息打动人心的原因“我所要用的原型模式一词指的是在我们心中对古老的诗歌主题的情感表现能激起反应的东西。”鲍特金认为,正是因为这些“我们心中对古老的诗歌主题的情感表现能激起反应的东西”的存在并不断地被激活,古典作品才不断地吸引我们,具有持久的魅力。[1]正如《泰坦尼克号》文本当中女性的反抗意识、超越阶级的爱情故事、舍己救人的个人英雄主义,则是鲍特金所指的能够激起人类反应的东西,并通過编剧之手活灵活现展现在屏幕上的人类集体无意识“原型”的置换变形。而原型是人性的产物,原型形式所揭示的是人类生存的真实状态,其中积淀着人类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在所有人类那里是大体相通的,就《泰坦尼克号》来说爱情和人性之美是它被探讨最多的主题。

(一)为人称颂的爱情。泰坦尼克号的灾难是最浪漫的灾难,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是至高无上的唯美爱情。[2]在任何时代突破阶级的爱情总是充满坎坷和荆棘,甚至在当代社会看似“人人平等”,实则讲求“门当户对”,很多时候人们巧妙的将话语转化为圈子,而大多数仅是局外人,于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单纯至真的爱情故事罕见并捉襟见肘,而编剧卡梅隆适时的为现代大众造了一个“梦”——人们在这虚构的爱情蓝图中,渴望或寻找神话的力量。[3]于是无论是2D的梦还是3D的梦,统统买账。试问是“卡梅隆成就了《泰坦尼克号》,还是《泰坦尼克号》成就了卡梅隆”。

(二)真实的人性之美。一部经典的影片,不必说有优秀的剧本、成名的导演,也不必说有家喻户晓的演员,单是说里面的配角就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在普通的受众认知当中,潜意识的认为配角的角色主要是为了衬托主角而存在,配角在影片当中没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但如果这部电影仅仅只有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丝莱特两者所扮演的男女角色,它还不足以打动我们整整25年,里面的配角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们映衬了人性的光辉。比如,性格自负的船长,追求美观的设计师,双双都在道德伦理的窠臼下随船而去,同时还有不畏满船惊惶而动的老夫妻,为孩子讲故事的慈爱母亲。可以看出影片《泰坦尼克号》的人物塑造中,将人性的多个侧面展现的淋漓尽致,既有光辉的人物写照,又有人性的阴暗面,可谓用影像书写了一部人性史诗。

二、“鬼才”导演的神来之笔

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编剧、导演、制作被一人包揽,“鬼才”导演卡梅隆在圈内可谓人尽皆知。而《泰坦尼克号》毫不例外的成为他的点睛之笔。卡梅隆在当年筹拍《泰坦尼克号》时,曾反复跟制片方强调要把《泰坦尼克号》拍成一部史诗浪漫爱情片,犹如轮船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凄美动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卡梅隆的付出迅速有了回报,观众在观影时能够切身的体会到逼真的电影画面带来的真实感,具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获得了多数人的点赞。从众多的材料记录来看,卡梅隆在拍摄《泰坦尼克号》时,可谓煞费苦心,斥资巨大,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宏大的视觉奇观。

三、完美的演员组合

都说剧本是电影成功的一半,没有好的剧本,一定生产不出好的作品,然而演员的好坏也是决定剧本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在影片《泰坦尼克号》当中,提到演员总绕不过主演莱昂纳多和温丝莱特。两位演员像两位艺术家,他们激活和点燃了剧本中的原型,生动形象的演绎了一场大戏,以饱满的形象出现在在大荧幕上,在影片当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当时两位年轻的演员可谓是众多观众中的偶像,为年轻的少男少女带来了遐想已久的公主梦,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国际明星,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文化全球化的讨论。而当年在挑选演员时也算是是大费周章,卡梅隆指出:“我希望找到最完美的演员组合,为杰克和露丝注入更多活力。正如卡梅隆预测,莱昂纳多和温斯莱特两位演员为观众成功的演绎了杰克和露丝的爱情。

四、结语

伟大的经典作品仿佛存在一种总的趋势,要回归到原始形态去。正如《泰坦尼克号》这类影片,内容虽看似简单老旧,却融汇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国别散发出经久不息的光芒。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影视编导、演员通过将陈旧的意识形态或特别简陋的叙事套路,经过后期的包装,套上现代的外衣,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原因,同时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也为华语影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借鉴思考。

参考文献:

[1]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

[2]谭艳红.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文化解读[J].环球纵横,2015(14).

[3]seacher2002.泰坦尼克号[OL].360百科,2012-10-15.

猜你喜欢

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经典桥段(视频)
《泰坦尼克号》(海报)
谁吃掉了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最贵”遗物在美展出
《泰坦尼克号》上映20周年,12月已重回院线
7万美元,泰坦尼克号“最后午餐”的菜单
泰坦尼克号的乐队最后演奏的曲目
沉没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