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整改存在的问题
2019-05-27黎昊旻
黎昊旻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实施全面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于提高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十分必要。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刚起步,对审计发现问题如何实施整改尚处于探索经验、逐步规范阶段。笔者从贯彻国家政策法规、推动单位健康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整改的必要性;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梳理当前内部审计整改存在的认识不到位、效果不明显、推进不及时、难题不好解等问题,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思想认识有偏差、规章制度有漏洞、督导落实有顾虑、专业力量有不足,继而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一要提高思想站位、加强组织领导;二要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三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四要扩大公开范围、方便群众监督;五要加强自身建设,有效助力整改,以期达到规范审计业务行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提升单位管理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审计整改;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从事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关系民生的社会服务组织,其主要资金来源于各级财政,一直是政府审计的重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继续深入,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管和审计力度,审计重点从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审计内容从资金使用是否合规转向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外部审计环境的变化以及2014年《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出台,特别是2018年1月审计署第11号令《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出台,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内部审计整改作为内部审计中的重要一环,为事业单位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举措,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内部审计整改的必要性、整改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何做好审计整改等三个方面,阐述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整改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做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整改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整改,是指事业单位依据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审计报告提出的处理决定或建议,及时有效地纠正违法违规行为、规范管理流程、改进工作方法的行为活动。
(一)贯彻国家政策法规、树立审计权威的客观需要
在政府审计工作中,审计整改是确保审计监督实效的重要抓手,是审计工作的落脚点,也是维护审计监督权威、回应公众关切的重要保障。同样,在单位内部审计中,审计整改不落实,不仅审计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单位职工也将对内部审计部门失去信任,忽视审计结果。只有抓好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做好审计结果的应用,才能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树立内部审计部门公信力,扩大影响力。
(二)推动单位健康发展、促进规范管理的客观需要
审计整改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环节,是防控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单位绩效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审计整改有助于推動事业单位堵塞制度漏洞、规范财务秩序、加强行政管理,有效纠治屡审屡犯等老大难问题,实现管理秩序由无序变有序,管理行为由散漫变规范、管理方式由传统变现代,促进单位健康良性发展。
(三)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服务反腐倡廉的客观需要
内部审计是“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出资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对审计中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可操作性程序,同时“协助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督促落实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可以促进事业单位各部门依法办事、合规行权,对预防腐败、“懒政怠政”起到积极作用。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整改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整改日渐重视,但受以往习惯和惯性思维影响,审计整改的力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对内部审计整改工作认识不到位
有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缺乏审计意识,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了解,不能给予内部审计足够的支持;有的单位,责任部门不愿受领整改任务,认为审计整改是财务部门的事,跟自己没关系或关系不大,相互推诿扯皮;有的嫌整改麻烦费事,影响正常工作;有的认为内部审计整改是本单位内部的事,需不需整改、怎么整改、整改到什么程度,都由自己说了算,太繁琐的问题,做做样子差不多就行了。即使是内部审计部门自身,有的也存在一些认识偏差:或因为内部审计人员不够用,审计任务重,就把内部审计整改环节忽视了;或因为不愿与其他部门的同事产生矛盾,迟迟不下达整改任务。
(二)整改的效果不明显
有的单位,整改很积极,内部审计出来的问题,一旦提出,立行立改。但是同质同类问题却屡审屡犯。年年审、年年有问题,年年改、年年又重犯。大家对于审计整改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比如资产账面使用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账面安放地点与实际安放地点不一致,合同签订日期晚于合同款支付日期或合同执行日期等。内部审计指出问题,立即加以改正。但是提出哪一笔的处理有问题,就改哪一笔。改完之后,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或新的合同还都沿用以前的管理流程或者以前没有建立相关规定的仍然没有建立,整改责任人没有从制度上、流程上去思考应该怎样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所以导致常审常见、屡改屡犯的问题出现。
(三)整改过程进度缓慢
有的内部审计整改,内部审计部门自身存在懒惰思想,没有明确具体完成时限,不能发挥督促整改的职能,整改责任人没有紧迫感,借故拖延,导致整改不能落地;有的整改责任人只把容易整改的问题整改了,整改起来有困难的,就故意拖延,存在“只要审计部门不再找,就算不整改也没问题”的模糊认识;有的在内部审计部门反复催促下,以“其他部门都没整改”为借口加以搪塞。
(四)历史遗留难题不好解决
历史遗留问题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整改的难点,特别是有的事业单位下属企业与事业单位关系复杂,有的成立时间比事业单位成立时间都早。早在托管前就存在出资、往来款、投资等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拖延时间较长,经办人或知情人都已不在位,后任领导者无法了解具体情况,解决起来也就有了后顾之忧,这样一来,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拖延的时间就更长,整改起来也就更困难。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整改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
部分单位认为,内部审计整改对单位事业发展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整改意义不大,甚至没有必要,敷衍了事即可,因此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有的认为内部审计查出的上述固定资产存放地点、合同签订时间等问题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甚至有些财务人员也存在类似模糊认识,认为审计部门“小题大做”、“吹毛求疵”,挑不出大问题就在细枝末节上找茬。可就是这样的“细枝末节”,反映的却是单位资产管理和合同管理上的大问题。固定资产存放地点问题反映的是单位在固定资产转移管理上没有按规定进行转移登记,合同签订日期问题反映的是合同签订没有按相关流程办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体现了相关单位在管理上的随意性和粗放性。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样的小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可能发展成大问题,轻则影响单位的声誉和形象,重则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二)规章制度有欠缺
虽然审计署令第11号提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明确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但是由于与之配套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修订和完善没有跟上,《准则》中只是提到“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落实纠正措施”以及通过后续审计跟踪检查审计整改情况,没有关于整改过程更具可操作性的流程规范。其次,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起步较晚,相关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规定过于笼统和空泛,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细化的工作流程和量化的考核指标,指导性、操作性不强。审计整改没有整改工作方案、没有任务书、没有时间表,整改责任没有通过制度固化下来,没有相应的约束,导致审计整改拖沓、落实难。再者,有些审计问题所涉及的责任部门不止一个,有的是问题出现在执行部门,但根源在于制度存在问题,由于制度的不合理,导致管理出现偏差、流程不畅,因此整改到底由谁牵头、主体责任由谁承担,相关部门都缺乏相互间的沟通协调,相关责任人缺乏担当精神,加之没有制度约束,导致相互推脱责任,审计整改无法落实。
(三)督促落实有顾虑
審计整改的责任主体通常是发生问题的部门,对于一些由于制度缺陷引发的问题无法做出整改,因而容易出现避重就轻和选择性整改。对历史遗留问题等整改难点,仍然存在“新官不理旧账”、害怕承担责任等错误思想。有的领导担心激化矛盾得罪人,不愿公开审计查出的问题,只将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传达,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整改对责任部门的警示作用,弱化了单位内部职工对审计问题整改的监督。
(四)专业力量有不足
有的单位由于编制等原因限制,未设审计部门,只在纪检监察部门或财务部门设置专职审计员岗位;有的单位缺乏专业人才,内部审计人员从其它岗位转岗担任;有的单位没有专职内部审计员,相关工作由财务人员兼任。由于力量较薄弱,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缺乏深层次分析研究,抓不住关键要害,提不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导致审计整改措施过空过虚,难以被采纳和落实。
四、做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整改的对策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审计整改,是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重视审计整改,深入持久开展审计法制宣传,重点抓好领导干部财经法纪教育,有效增强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的法制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审计整改工作氛围。要站在加强本单位全面建设的高度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找准问题根源,分类精准施策,有效提升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逐步形成权责清晰、运作规范、监管有力的现代管理模式。要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组织内部审计整改,着力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健全单位内控机制,完善经费监管体系,从源头上杜绝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再次发生。
(二)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
修订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补充内部审计整改相关内容,明确整改的工作流程、主体责任、督导措施,增强内部审计整改的刚性约束。完善内部审计整改问责办法,把内部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范围,把内部审计整改落实指标与目标考核奖、绩效工资相挂钩,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按照权重扣减其奖励,以经济手段促进审计整改工作有效落实。
(三)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成立由内部审计、财务、纪检监察、干部人事及其他相关内设机构负责人参与的审计整改工作协调小组,集中研究内部审计整改重要事项。针对内部审计反映的带有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历史遗留问题、其他疑难问题,协调小组应认真研究分析,及时提出解决措施和完善制度的具体意见,力争从根子上彻底解决问题。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分工不分家,共同推进整改工作有效落实。
(四)扩大公开范围,方便群众监督
深化本单位领导对于内部审计问题进行公示的认识,解放思想,放下包袱,依法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相关内部审计情况,及时反馈整改结果,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扩大内部审计整改公开的载体,及时采取会议传达、网站公布、情况通报等多种形式公开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力争审计整改透明化。构建审计整改互动平台,通过审计信箱、内部通讯等平台建立良性互动,对有关情况及时予以告知和解读,实现审计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效结合,以公开促整改,借群力促整改。
(五)加强自身建设,有效助力整改
“打铁还需自身硬”,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质量好坏、人员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问题整改的效果。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就要像“医生”一样认真诊断发现的问题,准确深刻剖析原因,尤其是针对整改难度大的问题一定要掰开了揉碎了,理清思路,细化问题,用被审计单位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采取岗位培训、业务交流、专题授课等方法,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全方位能力水平;要加强法纪道德教育,树牢内部审计人员依法审计意识,忠于职守、客观公正的职业观念。努力夯实审计整改有效落实的根基,提高内部审计服务单位事业发展的能力。
五、结束语
内部审计整改是完善内部审计程序、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作为完善单位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单位治理能力的高低。如何完善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提高整改的质量和效率,是广大内部审计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提高思想站位、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协调机制、扩大公开范围、加强自身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完善内部审计整改的对策办法,以此作为加强和规范新时期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有益参考,促进事业单位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鹏程.审计整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审计月刊,2015(10).
[2]马俊乐.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机制的几点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12).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