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核心期刊的核心作者测评与分析
2019-05-27郭亿华牛东风
郭亿华,牛东风
(1.广州地理研究所 《热带地理》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070;2.岭南师范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524048)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期刊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由稿件的质量所决定,而稿件质量取决于作者学术水平的高低.拥有一支优质的核心作者队伍是期刊质量稳固和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学界对核心作者的测评主要是运用领域贡献值[1-2]、综合指数[3]、h 系列指数[4]、普赖斯定律[5]、普赖斯定律和二八定律相结合[6]等方法,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综合指数法.已有研究发现,综合指数区分度较高,可有效测评期刊的核心作者[7].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多交叉,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实用性,对国民经济生产等有重要作用.研究该学科领域核心期刊的核心作者,有利于掌握学科的高层次人才或者学术带头人的具体科研情况,对于掌握学科动态、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意义.《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以下简称为“四地”)是中国最主要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其载文反映了中国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与趋势[8],其总核心作者群基本上能反映整个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作者群.而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关于地理学期刊核心作者相关研究较少见.仅有孔令平等[9]以《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1999—2003年的载文为数据源,从作者的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地域分布、所属系统等方面对三刊的作者群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三刊各自的核心作者群及三刊共有的核心作者群,但是该研究也是只以发文数量作为核心作者遴选依据,指标单一.董留群等[10]根据发文量运用普赖斯公式计算并确定了《地理学报》1934—2013年的核心作者,但是该研究以单一刊物为对象,研究范围不全面,且同样存在指标单一问题.鉴于此,本文运用普赖斯定理和综合指数法遴选测评2010—2016年“四地”期刊核心作者,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地理学期刊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主要数据源,在中国知网以刊名《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进行精确检索,统计2010—2016年发表的文献及其第一作者、被引量.需要说明的是,卷首语、总目录、补白、勘误、征文、会议纪要、出版信息、动态信息、简讯、书评等非学术论文不列入统计范围.网上调查统计时间截止至2017年6月4日.统计结果显示,2010—2016年“四地”期刊共发文5 832篇,剔除非学术论文631篇,最后得到研究型论文5 201篇,第一作者3 184人,平均1.63篇/人.
2 核心作者的测评
发文量(重要性评价)和被引量(影响力评价)是综合指数测评的2个重要指标.首先,根据普赖斯定理计算出“四地”期刊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和累计最低被引量,筛选出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作者,确定为核心作者候选人,再确定发文量和被引量指标权重,计算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综合指数,然后根据综合指数排序确定“四地”期刊的核心作者.
2.1 发文量
根据普赖斯定理[11],计算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式中:Np为确定核心作者的最低论文篇数;npmax为发文最多作者的发文篇数.
统计结果显示,2010—2016年期间,“四地”期刊发文最多作者的篇数为17篇,代入公式(1)计算出Np=3.09,按照取整原则,即发表论文数量≥4篇的作者入选为核心作者候选人.
2.2 被引量
根据普赖斯定理[11],计算核心作者的累计最低被引量:
式中:Nc为确定核心作者累计最低被引量;ncmax为累计最高被引量.
统计结果显示,2010—2016年“四地”期刊累计发文被引量最高为883次,代入公式(2)计算出Nc=22.26次,按照取整原则,即发文累计最低被引量≥23次的作者入选为核心作者候选人.
同时符合最低发文量≥4篇和发文累计最低被引量≥23次的作者有223位,这些作者即为核心作者候选人.
2.3 综合指数计算
参考文献[12]的成果,候选人发文指标和被引指标分别为:
式中:ai为候选人发文指标;xi为候选人发文量;x为候选人平均发文量;bi为候选人被引指标;yi为候选人被引量;y为候选人平均被引量.将发文量和被引量的权重值分别确定为0.5和0.5.
则候选人的综合指数为Zi:
223位候选人总发文量为1 234篇,候选人平均发文量为5.53篇,候选人总被引量为28 120,候选人平均被引量为126.08.根据公式(3~5)分别计算223个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综合指数,并借鉴徐云峰等[12]的方法:核心作者综合指数≥1,最终确定“四地”期刊2010—2016年的核心作者76位,部分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四地”期刊2010—2016年核心作者概况(前30位)
3 结果分析
3.1 核心作者发文量和被引量情况
由统计结果可知,2010—2016年“四地”期刊核心作者总共发文539篇,人均发文7.09篇,总被引量为17 678次,篇均被引量为32.80次,累计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刘云刚,17篇;累计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883次.为了探讨发文量和被引量之间的关系,利用Excel电子表格提供的CORREL函数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R=0.393,相关性较低,说明了发文量和被引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进一步验证将发文指标和被引指标权重确定为0.5是合理的.
3.2 核心作者群体的基本特征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知:“四地”期刊2010—2016年核心作者群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性别方面,男性有68位,女性仅有8位,男性数量占绝对优势,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说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群体为男性,这与地理学整个研究队伍男性多于女性有关.
地区分布方面,核心作者遍布全国20个省市,但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西北和西南地区地区几乎空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其中,北京地区人数最多,35位,占46.5%,其次是广州,9位,大连第三,7位,南京第四,6位,其他城市的数量较少.这也反映了科研水平与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密不可分.
年龄方面,最小的是 29 岁,其余均≥30 岁.其中,≥60 岁的有 5 位,[50,60)有 19 位,[40,50)岁的有21位,[30,40)的有30位.主要以30~50岁为主,表明中青年作者是核心作者群体的主力军,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是科研创新的骨干力量.
机构方面,76位作者分布在31个单位,主要是研究所(5个)和高校(26个).29位作者来自研究所,其中有25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该所聚集了大批国内地理学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工作者,在国内地学界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的主办单位之一,反映了主办单位科研工作者是“四地”期刊的核心作者主要组成群体,有力地保证了队伍的稳定性.47位作者来自高校,主要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主.这反映了“四地”期刊拥有一批学术造诣较高,学术研究较活跃的核心作者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稿件的质量和影响力.
职称方面,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71位,其余为中级职称.其中,院士2位,教授或者研究员有38位,副教授或者副研究员有25位,高级工程师1位.由此可见,“四地”期刊核心作者队伍职称范围很广,涉及不同领域不同系统的科研人员.这些人科研水平成熟,且大多是在学界具有高影响力、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如陆大道、刘昌明院士以及刘彦随、龙花楼、贺灿飞等专家,反映了“四地”期刊在地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高水平人才优势.
3.3 核心作者发文的学科分布
由表2可见,539篇核心论文学科分布较为广泛,涉及14个学科.其中,数量最多的学科是经济(F),有 290 篇;其次为天文学、地球科学(P),68 篇;第三为建筑科学(TU),40 篇;第四为历史、地理(K),环境科学、安全科学(X),均为32篇;其余学科的数量较少.而总被引量的数量分布与学科基本类似,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发文数量较多的学科同时也是热点学科.
由此可见,“四地”期刊2010—2016年核心作者最为关注的领域为经济地理学,其原因可能为:(1)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各项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急需开展大量相关研究工作,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中国经济地理学者一直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主旨,根据国家各个时期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3],因而发表的成果也较为丰富.(2)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引作用,更多的自然地理论文投到国外SCI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内自然地理论文发表数量,这在整个地理学期刊中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表2 “四地”期刊2010—2016年核心作者发文学科分布
3.4 核心作者发文的高频关键词分析
运用CiteSpace对539篇核心作者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首先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格式转化,然后设置相关参数,时间段为2010—2016年,时间跨度1年,节点类型选择“Key words”,词源选择“Author Key words”,经过反复调试,数据抽取为25,选择Minimum Spanning Tree算法进行网络修剪,其他选项保持不变.运行后,得到基于关键词所呈现的热点图谱.通过观察,将词频≥5的关键词定义为高频关键词,共获28个高频关键词(表3).由表3可见,高频关键词主要涉及:土地利用;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规划;气候变化、人居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乡村发展、农户;产业发展;能源消费、碳排放;交通等论题,而这些也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议题,体现核心作者所从事的研究与国家、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表3 “四地”期刊2010—2016年核心作者发文高频关键词
4 结论与讨论
运用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遴选测评2010—2016年“四地”期刊核心作者,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四地”期刊2010—2016年的核心作者76位.共发文539篇,人均发文7.09篇;总被引量为17 678次,篇均被引量为32.08次.反映了核心作者发文数量较为可观,文章的学术贡献大,具有较高引用价值.(2)“四地”期刊2010—2016年的核心作者和主要为来自研究所和高校的男性,女性数量极少,职称以副高及以上为主.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北京、广州,具有地域性;年龄段分布较为均匀,中青年作者是主力军.说明“四地”期刊核心作者层次高,在地理学领域具有显著的人才优势.(3)核心作者发文涉及 14个学科,数量最多的学科是经济(F),其次为天文学、地球科学(P),建筑科学(TU).(4)高频关键词也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议题,体现核心作者研究成果与国家、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通过分析“四地”期刊核心作者,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办刊人应该尽力争取主办单位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支持,多向其约稿.期刊主办单位多为研究所或者高校,科研实力较强,成果较为优秀.若能得到主办单位优秀专家的支持,既能保证稿件的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另外,这对于约稿工作也有优势,首先编辑对于本单位的科研情况、动态等较为熟悉,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约稿;其次,编辑和科研工作者为同事关系,在稿件的相关问题的沟通上更为便捷,能够提高效率.办刊人要注重多与一些优秀中青年作者保持互动,努力将其培养为核心作者.中青年作者精力充沛,科研潜力无限,积极性和效率也高,科研产出也较多,是核心作者队伍的优质人选.核心作者大多也是某一时期社会热点领域主要研究者,其科研产出量多且质优.编辑必须时刻保持学术敏锐性,多关注社会发展热点,从中挖掘相关领域的核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