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垃圾分类的“密云模式”

2019-05-27叶昌元

城乡建设 2019年9期
关键词:密云机械化垃圾

■ 本刊记者 叶昌元

全国“两会”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从2016年底,我们和有关部门开始在全国开展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应该说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我们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部分地级市,共46个城市,开展先行先试。目前,这46个城市垃圾分类的小区覆盖率已经达到31%,像上海、厦门、深圳、宁波、杭州、广州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覆盖率已经超过了70%。第二,我们在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开始率先垂范开展垃圾分类。第三,我们和教育部一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进校园”。从今年开始,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这说明,垃圾分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各级政府的关注度和投入很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市密云区进行了大量实践,形成了机械化集中分类补充前端居民分类的“密云模式”。

垃圾问题日益严重

垃圾分类不能等

北京是世界上较早提出垃圾分类的城市,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当时,还有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如何垃圾分类。那时主要出于节约意识,还不能称之为环保。北京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对环境要求非常高,开展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填埋量和焚烧量,有效减少环境二次污染。垃圾分类说到底还是环境承载能力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日益严重,填埋和焚烧都存在污染,所以要通过垃圾分类进行减量;另一方面,通过垃圾分类可以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

在北京市密云区的一次会议上,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东春询问其他参会成员:您有垃圾分类习惯吗?很多人都承认自己没有这个习惯。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区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备;垃圾分类概念不清,具体到某种垃圾,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居民说不清;居民没有养成习惯等。

石东春认为,如果以上参会的领导干部都不能做到垃圾分类,目前在全民当中推行人工分类,现实吗?

曾参与筹建一家大型环卫企业、长年从事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赵常胜也认为:人工分类缺乏法治、机制保障,推进缓慢,投入巨大,在农村地区还没有形成覆盖;分类精度不够,混投混放问题严重;已经形成的模式可复制性不强;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没有实现两网融合。

分类后,就要进行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目前有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这样执行,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对混合收运进行处罚。但从全国各地来看,混合收集、混合处理依然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城市社区,年轻人参与垃圾分类的程度普遍很低,似乎都成了大爷、大妈的事情。就连每天在社区做垃圾分类的专业化公司的职员们也只是在工作现场大搞垃圾分类,在自己家里大多是做不到严谨分类的。形成一致的意见是“垃圾分类在中国还有很长的时间要走,目前主要是为了减少末端处理设施的压力和培养老百姓的文明生活习惯”。某些领导干部谈垃圾分类多,但从事垃圾分类实践少。

村镇及居民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在农村更是举步维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越来越重要,垃圾问题作为其中的重点难点,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垃圾分类也成为了焦点话题。但多数农村才刚刚有了垃圾桶,连垃圾入桶的习惯还没有形成,要求他们在家里做垃圾分类,做到干湿分离,可回收物和危险废弃物分开还真是不容易的事儿。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藏”一度成为时尚的说法。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原理事长肖家保指出:“这个说法不对!什么叫垃圾?就是需要耗费人力、财力去处理的东西。废弃物里当然也有具备回收价值的东西,如可乐罐、塑料瓶,一般都让拾荒者拾走了。如果说垃圾是宝藏,生产垃圾的单位、个人就不需要缴垃圾处置费了。他们会说:我都送你‘宝藏’了,你还跟我收钱?”

为鼓励垃圾回收,各地诞生了垃圾兑换积分、塑料垃圾换鸡蛋、垃圾置换垃圾袋等诸多短期性、鼓励性的分类模式。最后计算起来,垃圾分类的财政投入非常大。垃圾作为居民生活废弃物,本应该谁生产谁负责、谁丢弃谁负责,却成为政府要动用大量财政资金去鼓励分类的政府工程。

说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到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这当然是现在就要着手做的事。但是,我们不能等到把娃娃教育好了,才搞垃圾分类。

“密云模式”的提出

前端人工分类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人力、财力,短期内可能不会看到效果,尤其是鼓励性措施失去以后。当然,我们仍要倡导推进垃圾分类,最终全面实现前端人工分类,但这个时间会比较长,东部地区可能需要十来年,中西部地区可能需要几十年。在这期间,进行机械化分类的补充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发达国家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现在提到垃圾分类,大家认为就是人工分类。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没有进行全部的前端人工分类,而是让市场进行调节,进行多元化的分类。在美国,业主可以不进行前端分类,垃圾收运公司和业主进行谈判,对不进行分类的业主多收取费用,然后在后端进行机械化集中分类;德国规定未经过分选的垃圾不能填埋或焚烧。机械化分类可以主要针对市政街道垃圾、村镇垃圾、分类后的其他垃圾、不进行前端人工分类等的混合垃圾,可以有效弥补前端人工分类的不足,实现了垃圾分类的全覆盖。

密云区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政策,制定实施了《密云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意见和密云区垃圾治理行动计划(2017年-2020年)》,通过对垃圾分类的深入调研和分析,初步形成了鼓励城乡居民前端分类、村镇机械化集中分类的模式;密云区区长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全区17个乡镇分别建设一个生活垃圾机械化分选站。

目前“密云模式”已经在北京密云、内蒙赤峰、贵州贵阳等地形成了十几个有效运行的案例,石东春提出:“能够用机械设备的就少用人工、能够集中的就尽量不分散、能够由企业承担的就不要由政府来承担、能够将分类物在现场处理利用的就不要转运到末端去处理利用、能够少花钱的就不要多花钱。”目前,生活垃圾的机械化分类,通过破袋、筛分、磁选、负压风选、破碎等工艺并辅助人工分拣,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分类,可实现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重质混合物、轻质混合物、有毒有害物、惰性物、污水等。通过设备对生活垃圾的分选处理,工作环节简单、责任主体明确、用工效率高,分类精度高、资源化利用率高,可以减量40%~60%,并且提供的是完全可燃的轻质混合垃圾,缓解了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的压力。

“密云模式”应用案例

分类物

什么是“密云模式”

相关业内人士提炼出垃圾机械分类“密云模式”的特点如下:

1.补充前端分类:村镇地区居民前端分类推进缓慢,即使分类,其他混合垃圾也比较多,道路、街道上的垃圾桶里也基本是混合垃圾,机械分类可以极大地补充前端居民分类。

2.全程分类:垃圾在前端进行简单分类、在中转流通环节或处理前进行分类,真正做到全程分类。

3.分类兜底:即使前端居民没有做好分类,以及无法监管的市政混合垃圾,机械化设备都可以进行分类,具有兜底保障功能。

4.中转过程中进行分类:密云地区有若干个项目都是由中转站和压缩站改建、扩建成垃圾分选站,落地简单。

5.减量明显:村镇地区的垃圾含渣土、有机物多,机械化分类后减量明显,密云地区可以减量50%左右。

6.集中分类后再处理:混合垃圾经过集中分类后才能进行后续处理,分类后的各类垃圾里含水量降低,渗滤液减少,有害垃圾、金属等都被剔除,分类物成分简单。轻质混合物热值增加,用于直接焚烧或二次利用;重质混合物进行发酵堆肥,用于园林绿化、矿山修复或直接填埋。避免或减少了二次污染。

7.一体化运营:隆盛环境公司形成了具有机械化分类特点的环卫一体化运营,将环卫、设备提供与运营一体化实施,便于管理,节省开支。

8.政府投资、企业运营:密云地区的垃圾分选项目都是由政府投资,进行分选设备采购以及厂房建设;企业提供技术人员与工人,进行设备运营,由政府付费。项目运行模式简单明了。

9.占地少、投资小:密云提倡“垃圾不出镇”。分选设备以小型化为主,针对乡镇提供日处理30吨、60吨、100吨的设备,占地面积少,垃圾中转站和压缩站可以改建、扩建成分选站。相较于前端居民分类的设备和运营投资都比较小,而且更便于监督落实。

10.区级、镇级政府大力支持:密云区级、镇级政府都很重视垃圾分类。2017年密云区政协的重点提案是村镇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处理,2019年的重点提案还是垃圾分类领域。密云区农委已经投资1000万元进行分选站建设。

“密云模式”是适合现阶段国情的一种成熟的垃圾分类模式,可落地、可复制、能见实效。但愿各地能借鉴这种模式,开展“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团、居民等的作用,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猜你喜欢

密云机械化垃圾
密云职工勠力同心再战疫
密云区总工会慰问防疫一线人员
大棚开直播 密云“新农活”
垃圾去哪了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密云区部分古树健康评价
倒垃圾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