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块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从“边缘”到“核心”

2019-05-27段士平

外国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块构式习语

段士平

(中原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3)

0 引言

语块是语言的基本、必要组成部分。鉴于语块的普遍性、功能多样性和加工优势以及人们对较大词汇语法单位——型式语法和构式语法这种新型语言描述研究方法兴趣的增长,语块已经成为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Pellicer-Sánchez, 2017)。语块的研究起源于习语。由于习语的不可构建性即习语意义的不透明性,无法从构件词中猜测词义,习语被认为是语言的少数现象,语块也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真实语言进行研究,发现语块具有语言的核心特征,在语言系统中普遍存在,大量渗透在书面语和口语语体中(例如Biber et al.,1999; Sinclair, 1991),且功能强大,能够实现指称、篇章和交际三大语言功能。此外,语块还可帮助人们拓展更大的语言串组块,如搭配、词块等(Biber et al., 1999)。

尽管如此,20世纪中叶,囿于传统的自上而下、以“基于规则”(rule-based grammar)的主流语言学理论——生成语法,构式、类型、短语、程式语等语块被乔姆斯基(1981:123)描述为有标记成分,不属于普遍语法的参数原则,因而不受欢迎,始终处于语言系统的边缘地位,发挥的功能有限。然而,随着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的“基于使用”(usage-based)的构式语法的发展,语块作为语言的基本、必备成分的地位日益凸显;语料库语言学的迅猛发展成为语块研究的推进剂,进一步确立并巩固了语块在语言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本文将通过历时梳理语块研究思想和语块期刊文献研究,管窥语块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变迁。

1 语块核心位置的确立

语块的定义特征及名称尚无统一标准,名称众多,包含习语、搭配、词块、短语、程式语、构式等50多项,原因在于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囿于不同语言学理论、研究重心及研究方法,赋予语块不同的名称。正如Wray(2012:239)所引用的比喻,人们对语块的研究犹如“瞎子摸象”。由此可见,没有任何一项单独的标准能够充分地捕捉语块的所有特征。因此,Wray (2002)强调有必要采用多标准识别语块。基于Wray (2002:9)提出的语块概念,本文将语块定义为:以整体形式储存在大脑中,不受制于语法分析却可作为预制组块供人们提取使用的连续或非连续的多词单位,包含了名称为词块、搭配、类联接和预制语块等多词单位等诸多相关名称。由此可见,语块的概念模糊了原有的词汇与语法之间的界限,它不仅包括多词的搭配、句子框架,还可以扩大到句子甚至语篇。正是由于语块这种非同质性,使语块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强大的多功能性。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迅猛发展,语块的名称发生了改变,被赋予其他名字,如“结构或构式”(construction)或“熟语或短语单位”(structuralisms) (Ellis, 2008:2);语块的定义和内涵特征也进行了重新定位。认知语言学领域内的构式(construction)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对,在言语社团内约定俗成,作为语言知识固化在学习者大脑里,他们是语言符号单位,将词素、句法和词汇单位的定义特征与特定的语义、语用和语篇功能结合在一起(Croft,2001; Goldberg,1995/2003/2006)。熟语或短语单位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内更为流行,更强调统计信息值,被定义为词汇项目的共现,一个或更多语言成分,其功能可以作为一个从句或句子的语义单位,共现频率大于被预计的随机频率(Gries,2008; Howarth,1998)。因此,这个时期,语块在语言系统中的核心位置才得以确立。

事实上,词汇和语法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具有整体一致性。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者们基于相关语言学流派及其研究思想,强调“语法、词汇和意义具有不可分割性”,词汇语法的语块研究也促进了词汇语法界面、型式语法、构式、语块等系列概念的涌现。

2 语块研究思想历时梳理

语块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在语言学系统中的核心位置。自2008年以来,不少学者(Ellis,2008;Granger,et al.,2008; Römer,2009; Wray,2012; Brigitta et al.,2016)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运用相关的语言学思想对语块进行论证分析,认为词汇和语法不可分割,互为界面,融合成语块,为语块后期在语言学系统中核心位置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Ellis(2008)对短语学在四种不同语言学思想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后发现,无论是在认知、描述、习得还是教学研究领域内,短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这四种思想包括:结构主义流派的结构型式、构式语法、语料库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Ellis的这个观点具有深刻的洞察力(Granger et al., 2008:15)。Römer (2009) 分析了六种颇具影响的语言学研究流派和模型,即习语原则、型式语法、词汇启动论、词块理论、搭配结构分析法和构式语法,认为词汇和语法相互依存,融合为界面。基于真实文本词汇语法共选的语料库语言学能够为二者的不可分割性提供充分有力的证据。Wray(2012) 对多词单位、习语原则、程式语、语料库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构式语法等五种语言学理论梳理阐释,发现程式语和现代语法理论融合,已经确立了多词串的中心地位,而不是语言学经验的边缘位置(Ellis, 2008)。Brigitta等 (2016) 归纳、分析了习语原则、词块理论、短语项目和词汇启动论四种相关思想后指出:尽管它们为词汇和语法的关系提供了不同的描述,它们之间具有一些共同的重要特征,都强调词汇、频率和语篇,而且这些理论均根植于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数据。

我们将相关主要研究流派和模型进行历时梳理,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其全貌,如下表所示:词汇和语法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以语块的形式体现。受传统基于规则(rule-based)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影响,相关语块研究思想呈现出非线性的发展趋势。

表1 语块的研究思想时间轴

2.1 短语学视角下的语块研究理论——型式语法

Hunston 等(2000)提出的型式语法(Pattern Grammar)是基于短语学概念和Birmingham (Sinclairian)的语料库驱动的语言类型学,并把Sinclair的观念和理论往前推动了一步。“它是一种研究词汇和语法的研究方法或短语项目(phraseological item),既不是单个单词也不是空语法结构(构槽内填有单词),而是单词和语法的融合;短语类型显示的是单词如何典型地联系在一起,如何构成有意义单位。”(Hunston et al., 2000:13)由此可见,型式语法强调单词和语法不可分割,强调二者的融合。

最早倡导词汇和语境不可分割的学者是Firth、Fries 和Harris。语境论的鼻祖Firth(1957:32)认为:“通过了解单词的同伴来认识单词。”此观点颇具影响力,成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核心。Fries(1952)对词汇意义和结构意义进行区分,认为结构意义和类型(pattern)有关,并将特定的形式分类组合与特定的结构意义联系在一起。Harris(1955,1968)也认为形式和信息(即:语法和意义)不可拆分,提出了一种研究语言如何承载信息的数学理论——算符文法(operator grammar)。他认为任何一种人类语言都是一个自我组织系统,单词句法和语义特征的确立完全取决于与其他单词的关系,语言的型式是通过多次接触参与社会的用法而学来的。

2.2 语料库语言学视角下的语块研究理论

由于语料库语言学能够为词汇语法融合研究提供渗透性的支持,因此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语料库就成为词汇型式语法界面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关研究者大量涌现,他们重点研究短语项目、型式、构式或多词单位。Wray (2012:231) 认为,随着语料库研究成为主流研究方法,出现了范围广泛的描述性研究(如Biber, 2009; Biber et al. , 2007)和解释性研究。两个最有影响的理论是John Sinclair(1991)的习语原则(Idiom Principle)和Douglas Biber 等人(1999)的词块理论(Lexical Bundles)。

习语原则是由Sinclair基于语料库分布规律结果调查之后提出的,他发现“语言中有大量的半预制短语可供语言使用者一次性选择,即使他们或许可以分析为更小片段” (Sinclair, 1991: 100)。Erman 等 (2000)的统计结果也印证了Sinclair的观点。Ellis(2008)发现将近一半的流利本族文本是根据习语原则构建的,因此,他认为习语原则是指语言的“短语倾向性”,即单词通常不会孤立出现,而是“倾向于结伴出现,通过组合构建意义”(Sinclair, 2004:29)。为了解释文本中意义的产生,Sinclair(1987/1991/1996)提出了两个相互冲突的原则,即开放原则和习语原则。事实上,习语原则是与开放原则相对的。开放原则是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面临不断选择如何根据句法在每个空槽填空的问题;而习语原则是从预先构造的短语中选择,将他们再合并组合生成意义(Brigitta et al. , 2016:174)。Sinclair (1991)认为当我们加工语言时,我们首先运用习语原则,然后运用开放原则。也就是说,在多词单位层面,如有可能,人们会寻找机会进行形式与意义映射,只有必要时,才可以将词串拆开(Wray, 2012:254)。由此可见,习语原则能够充分解释语言连续选择的约束问题,弥补开放原则的不足。Sinclair把意义研究放在中心位置,是现代计算机语料库语言学领域内最有创新意识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大数据语言分析的先锋(Römer,2009:141)。Sinclair通过对词汇项目和搭配的研究,为后期词汇—语法界面(lexis-grammar)研究铺平了道路,有助于将短语学重新回归到人们关注的中心。

从英国语境论学者的传统研究转向北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Douglas Biber在词汇语法界面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流派——词块理论思想。Biber和他的团队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采取整合的立场,观察口语和书面语域内重复出现的连续词汇组合、多词单位(MWUs)、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词序列,将词块定义为“不考虑习语性和结构状况因素,重复出现的表达方式”(Biber et al., 1999: 990)。“大多数词块都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结构单位” (Biber et al., 2004: 377)。事实上,词块经常突破传统语法范畴的边界,例如名词短语或介词短语(Romer,2009),去链接两个结构单位,例如“a result of”或者“it is possible to demonstrate”。词块有可能不是完整的结构,也有可能重叠,出现在多种不同的语篇语境中(Brigitta et al., 2016:174)。由此可见,词块是一种语言学构式,与产出的句法结构存在本质上的不同(Biber et al., 2004: 399)。

2.3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块研究思想

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语言是独立的次系统,词汇规则和语法规则长期二分。认知语言学放弃了上述观点,采用非模块式(non-modular)的方法,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和认知系统地交织在一起;重点研究总体认知能力如何影响语言的形式、变化、加工和习得等。因此,掌握语言意味着不仅要了解隐含在构式组合背后的概率倾向,还需掌握不同复杂程度的构式语法知识和不同级别的图式(Bod et al., 2003; MacDonald et al., 2006)。 “构式语法不仅可以识别词汇项目之间的意义,也可以挖掘语法框合结构内的意义。因此,构式语法是捕捉语块重要特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Wray,2012:231)Fillmore团队研究的构式语法也强调语法的习语性。迅速发展的预制语块研究也强调语言学知识对特定单词、特定短语以及特定语言的针对性程度(Bybee, 2010:194)。因此,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块研究包括构式语法和基于使用的构式语法习得理论。

语法核心理论的引领者Fillmore (1988:501)认为:构式事实上并没有处于边缘地位,而是处于语法的中心位置。Goldberg (1995/2006)提出了现代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构式是“形式和与之相关的语义或语篇功能的匹配对”(Goldberg,2006:3),这些形式包括“词素、单词、习语以及部分词汇填充和全部短语框架型式”(同上:5),以单元形式储存于大脑,以不同层级的语法分析形式而存在;“构式网络能够一直全面捕捉我们的语法知识”(同上:18)。构式与型式语法的型式相似,在预测意义和预测形式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如果给定形式,可以预测意义;如果给定要传递的信息,可以预测形式”(同上: 228)。由此可见,构式在促进交际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基于使用的构式语法习得理论认为:“人们进行交际时学习构式,随处可见的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可以塑造语言”(Slobin,1997:265),构式语法代表基于使用的词汇语法界面研究,非常强调频率的重要性,认为频率是构式存在的条件,是指示信号:只要频率足够高,即使型式的语义透明、功能上可以预测,也属于构式。换言之,“随着更为传统的语言普遍化的发展,语言表达方式的实际使用频率及其语义构建性均归属于构式考虑的因素”(Goldberg, 2006:45)。基于使用的语法模型把“语法看作是从语言使用的范畴实例中构建的网络”(Beckner et al., 2009: 5),因此与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接口识别范例非常有效。Stubbs(2009: 27)认为构式语法实际上不是语料库语言学的一个流派。

2.4 交叉学科视域下的语块研究理论

交叉学科视域下的语块研究理论包括三种:一是Michael Hoey基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提出的词汇启动论(Lexical Priming);二是Gries等(2003) 桥接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而提出的搭配结构分析法(Collostructional Analysis);第三是Wray提出的语块理论(formulaic sequence)。

Michael Hoey于2005年出版了题名为LexicalPriming:ANewTheoryofWordsandLanguage的专著,提出了词汇启动论。这是“一种新的词汇理论,类似于一种新语言理论”,“从理论和心理学的角度将Sinclair的词汇观点语境化” (Hoey, 2005:158)。Hoey的词汇启动论强调了词汇的作用高于语法的作用,不仅把词汇和语法融合,而且把词汇置于中心位置。“这个理论颠覆了词汇和语法的角色,词汇是复杂系统结构组合,语法是这种词汇构造的结果。”Hoey的理论中心是“每个单词在话语中被启动使用是个人接触单词的积累效应的结果”(Hoey, 2005:13)。换句话说,语法是单词逻辑组合的结果,语言型式是通过重复接触单词而习得的。本质上来看,语言是词汇之间的交互系统,而不是一系列语法结构。词汇在复杂但系统的搭配和联想网络中互相启动的,通过接触语言使用的真实世界,联想网络在大脑中得以发展(Wood, 2015:53)。Hoey提出的心理语言学论断在语言结构和语言习得方面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这方面比Sinclair的思想前进了一步。

Gries等(2003) 的搭配结构分析法是一种兴起时间不长但颇具影响的新型研究方法,目标是调解语料库和认知语言学之间的关系,研究词汇和语法的融合。搭配结构分析法是“搭配分析的拓展,专门来调查词汇和与词汇相关的语法结构的交互作用”( Gries et al.,2003: 209)。该方法可以用来测量较小构式(词素和单词)与其所在的较为复杂构式之间的联想强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单词和语法结构之间在所有层级的抽象程度方面是否存在显著联系” (同上: 211)。换句话说,搭配结构分析法主要调查哪些单词在特定构式中出现的频率比预测的高或低,如英语的动词论元结构(Verb Argument Construction)中哪些动词经常与双宾语紧密联系。

Wray(2002) 提出的语块理论是一种多词单位。识别搭配有两种方法:短语学方法和基于频率的方法。短语学方法的倡导者Cowie (1994)和Howarth (1998)基于语义原则识别搭配,而基于频率的倡导者Halliday (1961)和Sinclair (1991)是基于两词项共现的强度来识别搭配。

3 语块的期刊文献历时研究

为印证上述语块研究思想,本文根据语块研究时间轴,对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 & HCI) 和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CPCI-SSH)三大合集进行了检索,检索范围聚焦在linguistics、language linguistics、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和psychology developmental四个领域。

检索结果发现:2000—2009十年间,语块的研究主要出现在linguistics、language educational research这三个领域内。而在2010—2018元月期间,有10篇语块研究文章出现在psychology developmental领域内,而且在心理发展学领域内,出现了两篇领域内被高频引用的论文,且两篇论文均发表于2017年:一篇是由Arnon & Christiansen撰写的“The Role of Multiword Building Blocks in Explaining L1-L2 Differences”,发表在期刊TopicsinCognitiveScience上;另一篇是Carrol & Conklin撰写的“Cross Language Lexical Priming Extends to Formulaic Units: Evidence from Eye-Tracking Suggests that This Idea ‘has Legs’”发表在期刊Bilingualism:LanguageandCognition上。由此可见,语块的认知和心理语言学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80至90年代,短语学相关文章陡然增多,增长三倍,表明语块已重返语言研究的中心舞台。究其原因,该时期内出现了三本颇具影响的短语学著作:1983年,Pawley和Syder发表的一篇题名为《语言学理论的两大困惑:类似本族者的选词和类似本族者的流利》,提出多词单位(multi-words)是解决这两大困惑的关键,确立了短语的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引起语言学界广为关注,被引用频次多达2 000多次;1992年,Nattinger和DeCarrico出版题名为《词汇短语和语言教学》的专著,使短语研究正式登上语言学研究舞台;1998年,Cowie出版题名为《短语学:理论、分析和应用》的专著,进一步奠定了短语学研究基础。另一方面,语料库语言学的问世,在研究方法上为短语研究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研究趋势与展望

基于上述语块研究思想的阐释和梳理以及相关期刊研究文献的印证,本文发现上述研究的名称虽不同,但存在两点共同之处。一是有关词汇和句法的关联性方面。它们均发现形式和意义不可分离,语言的意义单位不是取决于孤立的单词而来自不同复杂程度语块(包括构式或短语单位);语块在语言学理论和描述中起着较为中心的作用。二是它们对语言的研究均是试验性的、是基于大量自然文本;语言项目出现的频率和共现至关重要,可以运用语料库及语料库工具对其进行检索。就Hoey词汇启动理论和Hunston & Francis的型式语法而言,数据和观察在前,理论在后;而构式语法不同,理论在前,观察在后(Romer,2009:147)。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语块研究已经走出语言系统的边缘状态,上升到核心地位;基于短语学的研究奠定了语块研究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领域内“基于使用”的构式语法理论易于融合“整体加工”和“输入频率”,与语块的心理语言学发展模型有机融合,拓展了语块的研究深度和应用价值,语料库语言学优化了语块的研究路径,加速了语块的研究进程。

鉴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语块研究将会呈现如下趋势:(1)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模式和认知构式语法理论对语块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语块深度加工研究将会成为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与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交叉,在线实验研究方法将更为科学、细化;研究对象将更为具体,但语块的结构类型、语义一致性以及韵律加工等研究较为稀缺,有待加强。(2)由于构式被定义为“形式—功能匹配对”,为了解形式—功能映射度对语块习得和加工的预测价值,需要研究最优化的统计测量方法,如统计学、信息理论和贝叶斯概率论等,因此作为现代学习理论核心的概率学习将成为语块习得的研究热点。(3)基于交叉学科的词汇启动论和搭配结构分析法、运用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综合考虑语块习得的多维度影响因素和开展跨学科语块发展的电脑建模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猜你喜欢

语块构式习语
小学英语语块教学策略
科技汉语语块的类型和特征
信息化环境下英语语块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构式理论与韩国语“?”句式教学
语块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汉语口语常用构式哈译研究
“就/才”进程—评价构式的认知修辞分析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