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校工会工作创新研究
2019-05-25石利琴
石利琴
摘要:基于供给侧改革研究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创新,是探索立足工会职能、转变工作思路、提升工作质量的新理念。引入供给侧改革理念,不仅是体现工会性质和职能要求,也是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发展的新要求。文章立足工会工作供需现状,对高校工会工作如何开展供给结构变革、供给决策优化和供给方式变革作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导入知识服务理念、强化协同联动和“互联网+”作为高校工会工作创新路径给予研究。
关键词:高校工会;供给侧改革;工作创新
高校工会工作是高校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因此,面对新时代工会工作的新要求,高校工会工作亟需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和成果创新。从供给侧视角审视高校工会工作,分析影响工会工作创新的源动力要素关系,有助于高校工会工作质量的提升。
一、高校工会工作引入供给侧改革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一)工会的性质要求
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是工会的三大性质。对于高校工会而言,其政治性表现为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工作;其先进性,则表现在服务广大教职工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和弘扬者,做好“推动者的推动者、弘扬者的弘扬者”工作;其群众性,则体现在工作对象是高校工会会员这一知识层次高、文化素养高的特定群体,既要关注这一特定群体的特殊需求,又要组织、维护和引导好这一群体。因此,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既是高校工会工作的基本供给要求,也是教职工对高校工会工作的基本需求;既是高校工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高校工会工作成效的考核指标。
(二)工会的职能要求
供给侧理念应用于非经济领域,主要是指立足供给与需求,调整工作内容结构,使工作要素实现最优配置的工作思路。高校工会工作有维护、参与、建设和教育四大职能,也是工会工作的基本内容。维护职能是工会的核心职能,参与职能是实现其他三项职能的角色定位和工作途径,建设职能是高校工会工作的导向和目标,教育职能是高校工会开展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简而言之,高校工会的四大职能就是做好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教职工民主参与和监督、组织教职工参与高教改革与建设、做好教职工培训与教育等方面工作。因此,高校工会的围绕四大职能供给与教职工需求之间关系,决定了高校工会工作供给侧改革的结构要素构成。所以工会工作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不仅要把握好当前教职工需求,还要立足职能履行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是促使教职工的需求催生出新的工会工作供给,在新的工会供给下再创造出教职工新的需求,在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中提升高校工会工作成效。
(三)新时代高校发展的要求
高校工会作为高校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以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为根本职责。高校工会的维护职能,除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外,还要维护学校的公共利益和维护学校正常运行的职责。因此,基于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高校工会的职能必须紧紧服务于高校的职责与使命。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要求,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同样是对高校工会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因此,高校自身内涵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任务,也是激发高校工会工作供给侧改革的新的需求维度,尤其是促进了工会工作的参与职能、建设职能在供给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
二、高校工会工作供给侧变革思路
(一)变革供给结构
高校工会工作的供给结构,是由《工会法》规定的四大職能组成的。从四大职能的供求关系分析来看,供给侧的内容模块相对固定,需求侧是与高校自身建设发展、教职工思想状况紧密联系的。由于受教职工思想认识和工会自身工作能力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工会工作的职能供需关系中,建设职能的供需处于强强状态,参与职能的供需是强弱状态,维护职能供需是弱强状态,教育职能供需是弱弱状态。因此,基于需求侧的教职工思想状况,根据长尾理论的观点,看似个性、多样的需求极低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的累积后将影响工会工作的供给效能,逐步削弱了高校工会职能运行的有效性。因此,变革高校工会供给侧结构,必须调整传统的四大职能作为独立模块的供给结构,按照四大职能在功能的独立性和内容的交叉性上的差异化和包容度,将教育职能模块作为其他三个职能模块供给短板的有效补充。根据参与职能、维护职能和建设职能的需求侧变化,在调整相应模块的供给内容和形式的同时,通过变革教育职能供给量能来提升工会工作供给的整体效能。
(二)优化供给决策
在运作模式上,高校工会一般都采取自上而下的一元供给方式。大多数教职工对工会工作评价虽然表示总体上满意,但还是表达了有被动接受多、获得感不强的感受。因此,高校工会工作在切实履行职能的同时,工会供给决策要以维护教职工基本权益、满足教职工实际需求的服务为核心目标,实施分级管理、多元参与推动供给决策优化。剖析高校工会工作运作系统,大致可以分为领导层、核心层、操作层和基础层共四个层次。高校工会接受上级教育工会组织和学校党委的双重领导,在领导层中予以明确。院系工会(二级)工会是高校工会工作的具体操作层。基础层主要由全体工会会员构成,按照《中国工会章程》规定,在院系二级工会的具体指导下享有相应的权利并履行应尽的义务。核心层是由校工会组织下,由全体工会委员和教代会代表构成,并根据实施内容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与其他职能部门协同,经反馈、协调后报领导层批准后开展工作。因此,高校工会工作决策由领导层和核心层两个层面构成,供给决策的优化在于各层之间积极互动、以及协同机制和反馈机制有效运作。
(三)变革供给方式
高校工会工作的传统供给方式,主要有垂直管理为主、线下为主、共性群体为主、阶段性实施为主等特点。导致供给方式相对机械、僵化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工会干部自身对工会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不少高校的工会干部存在着数量不足、相对老龄化程度高的问题;三是工会干部在接受新技术、新应用、新表达方面能力有所欠缺,在突破现有工作格局方面存在工作思维瓶颈现象。变革高校工会工作供给方式,是指在面向全体会员的共性供给基础上,逐步向微小群体、甚至个体的精准、个性化、适应性的供给转变。实现供给方式的变革,做好以下三个工作:一是缩短工作推进周期,将原来的垂直管理机制向扁平快速化转变,快速有效地掌握教职工的需求;二是要充分挖掘新媒体与工会的融合,实现线上和线下融合、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耦合,诊断性地发现表象后面的深层次原因,为精准服务做好定向支持;三是将四大职能独立、分时段供给的方式转向四大职能互融互嵌、全时段、线上补充的供给方式,促进高校工会工作供给的多元化。
三、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校工会工作创新路径
(一)导入知识服务理念创新
知识服务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网络应用服务理念,也是一种服务行为过程。导入知识服务理念,源于知识服务不仅是工会履行教育职能的外在需求,也是工会干部提高业务能力的内在需求。首先必须构建工会知识服务内容平台,其次是搭建知识服务团队,再次是实施浸润式工作方式,有步骤地实施知识服务三阶段目标。一是从知识服务的初级阶段,即信息服务为抓手,向教职工提供维权、民主管理、帮困、文体活动、人文关怀等法规及制度信息服务,为教职工及时有效提供相关专业资讯的资源保障。二是从履行建设职能入手,使教职工与工作自身的知识价值增值。高校工会在服务高校建设与发展中积极组织开展教职工教学比武、文体竞赛等活动,促进教职工相互学习交流,在学比赶超中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三是明确高校工会实施知识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提供智慧服务,也是工会教育职能的价值体现,即通过知识服务引导教职工将知识化为智慧,将才能转化为育人能力,在立德树人任务中发挥作用。
(二)强化协同联动创新
高校工会作为群团组织,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其核心职责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高校工会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服务于学校发展大局,在学校建设与改革发展中积极寻找工作结合点,将广大教职工凝聚和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因此,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必须从强化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协同联动入手,向其他职能部门借力借智,才能实现汇智聚力的工作目标。强化工会工作协同创新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找准工作协同的着力点,工会工作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合甚至涵盖,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培育主人翁精神、建设优良校园文化生态是工作协同联动的着力点。二是以工会活动特色品牌建设为抓手构建协同联动的长效机制。在权益维护、职工帮扶、健身活动、文化供给和素质提升等五个方面下功夫,结合学校办学特点挖掘特色和亮点,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开展较为多元、丰富的主题活动,形成有一定影响力号召力的工会特色项目品牌。
(三)推进“互联网+”创新
“互联网+”赋予了高校工会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新内涵,工会工作输出的重心逐步从线下向线上转移,服务的形态逐步从有形转变为无形,服务的空间从单一实体向虚实结合拓展,维权的速度從按部就班逐步向快速高效推进。高校工会工作推进“互联网+”创新,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工会应用新媒体技术能力,打造“指尖上的职工之家”。建立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工会工作相关资讯;建立工作群,及时了解和呼应教职工需求。二是借力大数据实施精准供给,以教职工需求为导向,构建“普惠式服务、常态化服务、精准化服务”三位一体的,从点到线、由点到面的多维度工会服务体系。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充教职工申诉渠道,确保问题的早发现、维权的早介入、思想的早做通、权益的早保障,实时高效地促进工会与会员之间的互联、互动和互助,提高高校工会的履职能力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亚静.要充分发挥高校工会的参与职能[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2]邬敏懿.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研究[J].科技展望,2016(17).
[3]徐朝辉,何锐.刍议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工会职能的发挥[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4]王琤.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2006(06).
[5]卫霞,史军.关于新媒体时代高校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J].山东工会论坛,2018(03).
*基金项目:2018年上海市教育系统工会理论研究会立项课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工会工作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GHL46)。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