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体验:和谐课堂构建的基石
2019-05-25黄静
黄静
【摘要】和谐课堂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种新的境界,而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构建和谐课堂,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在当前推进核心素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如何在数学体验中构建和谐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体验 和谐课堂 学生素养
新课程理念非常关注课堂教学的和谐性,注重营造体验情境来促进有效生成。课堂教学中,和谐课堂是全面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构建和谐课堂,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在当前推进核心素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创造互动的体验情境人手,促进和谐课堂的生成。
一、和谐课堂与数学体验的基本意蕴
所谓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在教育活动中,力求使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和谐的状态,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
和谐课堂的特点是强调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及课堂文化是一种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宽容、相互尊重,可以进行自由友善及关爱方式的平等对话,呈现出的是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以及相互包容、相互共享、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它的教学过程是生动的、流畅的、互动的。而数学体验就是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用新的理念、发展的眼光去驾驭教材,让学生伴随丰富的情境走进数学世界。教师要善于拓宽数学课堂教学的领域,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大背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发现世界的眼睛”。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找准教学的起点,在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设计既富有情趣又有时效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具体生动的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教学过程的和谐,而课堂的和谐又能渲染学生体验数学的氛围。
二、和谐课堂中丰富数学体验的策略
1.依托生活素材情境,在生活中体验
“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的”。为此,教师可以在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熟悉的例子作为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同时能体味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时,由于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使用,并且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大部分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计算器。于是,笔者就把本节课的内容导入安排源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的使用就在身边,让他们感受到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带来的方便。课的开始,笔者就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计算器?哪里会经常使用计算器?由于班级学生的特殊情况,班上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是做小买卖的,计算器自然也都接触过,学生一下子就说开来了,一个女生谈到“妈妈是开小吃店的,结账的时候会用计算器计算”,又有人说到“我爸爸是做钢材生意的,向人家进货计算货的总量和总价时也会用计算器来计算”……学生们给出的生活中的这一个个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并感受到了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是计算,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的学习和使用兴趣,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2.提供动手实践机会,在操作中体验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教师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课堂上让学生的小手动起来,可以“剪一剪”“拨一拨”“量一量”“算一算”……学生好奇心不仅得到了满足,更能在快乐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不给学生过多的小正方形(小正方形的个数摆不满长方形),让学生操作。起先学生显得无从下手,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思考,想解决的办法,学生就会想到沿长方形的长摆5个,沿宽摆3个,3×5=15。学生就这样在动手中感知,在动手中领悟,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容易懂的知识,又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让学生获取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且进一步理解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含义,发展了空间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取得了更为理想的探究效果。
3.经历自主探索过程,在探究中体验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此时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管理者和傳播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究,成为自主学习的体验者。
有一位教师执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片段如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主要是看这个数的个位来判断的,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首先我们来做个游戏,同学们任意报一个数,老师能很快猜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学生报数,教师把能被3整除和不能被3整除的数分别写在黑板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师:这两边的数,一边能被3整除,一边不能被3整除,这其中是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把这些数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
(学生进行运算)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帮助下发现一边的和能被3整除,一边的和不能被3整除,由此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样“赤裸裸”地直奔主题的设计,只是关注了知识层面,没有深入到方法层面,更忘却了数学思想的诱发和熏陶,是一种徘徊在数学的边缘、外围以及表面的数学,是一种记忆式、复制式的教学,是一种只顾眼前效率、忽视长远发展的教学。学生没有经历探索,长此以往会逐渐让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观察事物不到位,没有深度;缺乏自主探索新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对学生终生发展是不利的。
例如,《认识三角形》一课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谈谈对三角形的已有认识,找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学生们各自发表意见、互相交流。这时我们可以顺势引导让他们仔细阅读书本介绍,通过阅读了解了哪些三角形的特征,同桌互相说一说,利用三角形的特征再一起想办法做三角形。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方式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发展思维。在合作交流中反思,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达成共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仅在于获取数学知识,更在于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不断发展数学体思维。
新课程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然流露,充分展示自己的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便是一种教育的和谐。可以说,获取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数学体验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有效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