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理念下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2019-05-25赵建华刘宁

微型电脑应用 2019年5期
关键词:工科一流人才

赵建华, 刘宁

(商洛学院 1.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2.经济管理学院;商洛 726000)

0 引言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

2016 年3 月,陕西省政府提出“四个一流”建设的战略决策,为陕西省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奠定了发展基础。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公布陕西高校“一流专业”遴选结果的通知》( 陕教〔2017〕355 号)[2],商洛学院有1个专业被评为建设项目; 3个专业被评为培育项目,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选为培育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截止2020年6月30日)。陕西省政府和教育厅将给予这些入选的“一流专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为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抓住这个历史发展机遇,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

然而,以目前我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讲,离省政府对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梯队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端人才。

由于受地域限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历史原因,对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不足,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人才竞争方面处于严重的劣势,人才引进难度很大。同时,人才总量不足,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比例差距较大;领军人才匮乏; 人才流失现象日趋严峻; 优秀后备青年人才不足;师资培训不能适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2)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难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对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缺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较为薄弱,实践平台落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教学模式较陈旧,教师的教学地位仍旧是“知识传授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仍旧是参与者甚至是观众,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当前,人类进入到以“智能”作为当今社会时代印记的新阶段——智能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智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教育成为人才红利中的最大红利。新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需要高校面向未来布局新工科建设,探索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3,4]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新工科”人才主要是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等特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5,6,7]

为了培养智能时代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建好陕西省一流专业,本文探究新工科理念下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路径。以“新工科”人才特征为目标导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例,开展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提出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方案。

2 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方案

(1)重构通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首先,以培养学生“深厚的基础理论与强烈的创新意识”为目标,再造通识教育。构建广义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扩大公共基础课的覆盖范围,奠定学生深厚的数理化文史哲基础,加强健全人格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专业教育,实现通专融合。

其次,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从通识教育阶段即根植于学生心中,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创新思维、经营理念的培育,以及技术创新方式、商业管理模式的学习。在整个大学专业教育期间,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调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重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分为通识教育类创新创业课程、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拓宽类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专题报告等四类课程。

在理论体系课程教学中,循序渐进,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达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四类创新创业课程逐层递进,融入到整个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

在实践教学中,在完成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和工程训练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由探索,逐步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和模拟,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2)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深层次校企协同育人,开展实践育人

通过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打造和共建计算机专业校内外科技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实践性人才培养条件建设,拓宽相关专业应用技术方向,提升计算机专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能力。

①通过合作,争取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设备与技术的支持,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帮助计算机专业改造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维护完善或搭建大数据等实验平台,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环境,为实践育人提供设备保障;

②通过合作,共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承载计算机专业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的实践任务。让企业选取一些实践性较强且有实际意义的题目,作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和学科竞赛的备选题目,邀请企业配备有指导能力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器”,建立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真刀真枪”在具体项目中得到锻炼。每年组建学生创新团队进入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并与企业共设创业基金,为学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重点培养企业创业者;

④利用校企合作创新基地,结合地方实际,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积极开展面向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应用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3)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业务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和梯队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建立一流专业,亟需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业务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的教师队伍,形成教学科研团队和梯队,形成聚力共同承担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在团队中以“传帮带”的形式共同进步。

农机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机械设备,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机事业发展十分迅速。深松整地技术是农机应用过程中的常见技术,指的是依赖拖拉机的牵引深松机对土壤进行耕作的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深松机械设备的应用,并且对深松技术进行推广,使得更多农户能够了解深松技术要求,提高深松作业水平。

①加大力度引进教学科研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教授或博士加盟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引领并带动提升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水平;

②选派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③每学期定期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和省级教学竞赛获奖者等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④邀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工程师,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师知识结构;

⑤激励教师将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相结合,积极承担横向课题,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提高教师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

⑥激励教师以团队的形式申请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团队,在项目中锻炼教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4)以创新创业大赛和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为抓手,推进本科生实践教学跨专业联合培养

通过跨专业联合培养,要求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由组队,组成跨专业联合设计小组。改变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专业固守自己的设计范畴,重视设计中整体思维、全局观念的培养。通过跨专业联合培养,改变传统实践过程中只重视本专业知识的训练,忽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性学习的情况,实现多元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果。通过跨专业联合培养,改变目前教学和设计的线型工作模式,打破各专业间壁垒,使各个专业参与者都能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协同工作,建立起多角度思维、整体化评价的概念。既促进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协同发展,又能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全局意识和协作意识,提高其职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性。

(5)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智能时代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三个能力: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定问题的决策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

为适应新工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需求,计算机“一流专业”应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引领者”,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减少讲授学时,增加深度学习的机会,使学习环境更加互动,适时采用协作学习策略,并将技术广泛融入学习体验。

要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教学方式,为信息技术和专业教学的融合搭建平台,如MOOC、SPOC、微格教学等。构建“创客”实验孵化基地,鼓励本科生开展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市场转换。

3 方案分析

方案可行性强,操作性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较低,不能适合智能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2)符合学校目标定位和“一流专业”建设的需要。商洛学院已列入陕西省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院校和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行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被列入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在该定位下,培养卓越创新人才是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和一流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3)符合学生求知需求。目前在校大学生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该方案符合当前学生的实际。

4 总结

本文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商洛地方实际进行调研、分析,以“新工科”人才特征为目标导向,探究新工科理念下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路径。方案符合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符合以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对计算机“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可以推广到其它专业。

猜你喜欢

工科一流人才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人才云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