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应促进大学主流思政教育的发展
2019-05-25曲峡
曲峡
(西安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西安 710021)
0 引言
微信平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网络应用载体,是现代人获取生产、生活及学习信息的主要途径, 尤其信息网络技术、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下,微信用户迅速增长,截止到2016年底激增到7亿,且87%以上的用户分布在18-36年龄阶段,大学生是主要应用群体,思想行为深受其影响。尤其微信文化是以技术为“裳”,文化为“骨”,其搭载微信平台这一新媒介的即时性、多元性和广覆盖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可以有效发挥其思想引领、文化建设等积极效应,辅助主流文化的渗透和传播,但是其“泛传播”特质,致使未经过滤、筛选的微信文化良莠不齐,各类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思想纵横,对学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这根源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缺位,而且,2017年2月国务院引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强化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展开思政教育”,针对此,通过构建微信公众平台,来打造具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的微思政内容,并基于其裂变传播性实现主流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以全面覆盖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认知,并将其内化于心,以真正践行思政教育的本质。
1 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主流思政教育的影响性分析
1.1 以“微言”传递主流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思想指引
新媒体时代下,以微信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咨询的主要路径,其承载的微信文化具备传播便捷性、内容丰富性、广覆盖性等特点,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载体支撑,满足了大学生多元认知需求,对于主流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巨大。德国价值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传递信仰[1],主流文化作为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和前提,微信文化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技术优势,将信息传播方式由点到面转向了点到点的网状结构,提升了主流文化传播的渗透力和交互性,以现代化的传播样态盘活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动态特性,凸显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张力;同时,微信文化便捷的传播性、简化的语言性和海量资源性,对于大学生用户有着更强的新引力和感染力,便于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大学生宣传社会核心价值理念、讲解先进事迹、传播正能量,从而以“微言”发挥“大义”的力量[2],辅助主流文化传播,浸润学生的心田,占领学生精神高地,提升学生文化信仰和践行的自觉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1.2 多元信息释放负面效用,抑制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微信公众平台的即时通讯性、自由开放性使其成为各类思想文化、意识潮流、价值理念传播和发展的聚集地,由此构建的微信文化作为一种碎片式的快餐文化[3],海量信息性增加了信息筛选和过滤的困难性,加之缺失科学、完善的约束监管机制,无法对信息内容进行一一辨认和甄别,致使诸多虚假信息、谣言和伪科学内容充斥其中,形成了一种负面文化效应,并搭载微信公众平台裂变式传播形式,进行更大范围的扩散,严重冲击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理念的传播和发展,消解着主流文化、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信力、权威性和主导性,从根本上抑制了教育实效性。而且大学生作为新生事物的追逐者和推行者,是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用户群,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在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自律意识淡薄、律己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侵蚀、蛊惑和煽动,而且,因为微媒介平台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被挤压,无法抢占主动权,唱响主旋律,帮助学生鉴别微信文化的“真、善、美”,由此,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在“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负面文化渲染和影响下[4],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将偏离正常轨道,违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初衷。
2 大学主流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多元微信文化对大学生不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和塑造,要引导微信文化的舆论导向,实现其与大学主流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合发展,发挥两者合力,就必须构建多层次的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其传播主流文化正能量,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展开讨论,打造“微思政”阵地。
2.1 微信公众平台的体系结构
微信媒介普及应用下,使得微信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呈现全面性、多元化的特性,为此,要构建引领大学主流思政教育全过程的微信公众平台,需要以校级、部门学院级、班级和社团为基本构成,连接各类主体进行层次化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裂变传播及教学交互等功能,开发校园APP、微信公众号宣传和传递党政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主流文化,并基于班级、社团等微信群、朋友圈开展“微交流、微学习和探讨”,形成一种 “趋同性的”群体舆论效应,影响群众各个成员和个人的认知态度和思想行为,促使其产生从众心理,汇聚成传播的焦点,树立主流思政教育“意见领袖”的地位,由此,主流文化得以深化传播,而非主流、偏激狭隘的思想将失去生存的根据,无处盾形,这将推动学生对于主流思政教育内容的认知和理解,真正内化于心,以更好彰显教育的实效性,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体系结构
结合图1,学校、宣传和教务部门、所属院校、班级及社团等主体通过建设不同层级的微信公众平台,开创“新闻聚焦、典型事件、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名师讲堂、咨询推送、教学交互”等多个模块,将党政基本方针、政策、主流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正能量新闻事件等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微音视频等以图形并茂、生动有趣形式予以推送,从而抢占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网络阵地,打造上下联动的“微思政”教育体系,实现主流思政文化内容全方位、立体化的覆盖和推广,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微信公众平台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和信息推动,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以及微信群、朋友圈的信息分享、交流互动,可实现不同圈层相互勾连和横向扩散传播,达到“微传播”的裂变效应,并通过教师、班长或社长的“舆论领袖”作用,影响每个群组成员对于主流文化的认知和肯定;而且,利用微媒介的“背对脸”的交互性,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线上师生的互动交流,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改变教师独白式授课形式,促成教育主客体“合唱”模式的形成和发展[5],进行教学互动;除此之外,依托于校园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核,通过组织热点话题讨论、文化宣讲、心理咨询等创意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以深化主流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和传播,引领微信文化的舆论导向,构建良好的立德树人的微生态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抵制不良微信文化的侵蚀,端正和梳理正确的“三观”,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2.2 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建设
(1) 明确定位导向,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微信公众品平台拓展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跨度,打造了集学习教育、互动交流、文化传播等于一体的“微思政”阵地,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交互的支撑工具,且其依赖于“圈层”组织的文化和情感认同特性[6],大学生之间对于文化、思想的共享与交流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方向,个体与群体性平台交互时,会本能趋向主流声音。而微媒介环境下,因为平台的准入门槛、信息海量性、监管不到位,不可避免混入真假难辨的不良信息,一旦负面微信文化抢占舆论话语权,则可能将思政教育引向歧途,为此,平台在内容的创设上应该秉承审慎的态度,选择权威性、典型性和可靠性的信息内容,明确定位,大力宣扬校园文化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党政方针及先进人物事件,以唱响主旋律,引导微信文化的舆论导向,把控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使得学生不为“噪声、杂音”所误导,形成正确的主流文化认知,并内化于心,坚定信念和理想。
(2) 注重内容新颖性,提升学生参与性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主张:“所谓的信仰不是硬性的灌输,所需要的态度也不能粘贴上去”[7],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思政教育内容传播载体,其需要以学生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内容来吸引学生,提升其参与度,从而达到“入眼、入脑、入心”的思政教育效果。传统单一的、教条化的信息内容很容让学生产生抵触感,针对此,微信公众平台在内容创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其交互性,通过转载、关注、评论等内容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及情感诉求,并融合传统文化积淀性,创设具有时代感、内涵性和独创性的信息内容,可以党政最新方针政策为指引,展开热点话题讨论、进行主题文化宣讲,开辟多样性的思政教育内容,以此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性,提升平台的访问量和利用效用。
(3) 强化形式多样性,增强教学实效性
要彰显微信公众平台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信息的交互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活跃呆板、无趣的思政教学内容,就必须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推送,而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对于图、文、音视频等内容形式的倾向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推送方式的喜爱度
65.3%的大学生更期望以图、文、音、影并茂的形式推送“微思政”内容,实践中,应该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微媒体环境和认知特点,以微视频、微电影等为主导推送方式,并配以图文形式,通过生活的微表达形式帮助学生快速获取和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内容,让“微思政”真正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为实践践行打下坚定基础,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主流思政教育实现路径
3.1 强化教育者的“微素质”
微信公众平台是传播社会主旋律、营造良好微信文化氛围,增强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力,实现大学生精神品格熏陶和行为文化塑造的融合体,这一过程需要教育者的引领,其教育行为理念将直接影响着平台的效用性,知识迁移和微媒介应用技能是必备的“微素养”。要从思想上改变知识的单向灌输性,从顶层设计出发,深刻把控党政方针和核心价值理念、跟随社会主旋律,将其与现代思政教育内容有效融合,形成“合力”,以“情动态人、以理服人”,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分享,传递正能量和文化内容,并融于学生内心;而且要主动学习微媒介下的新技术、新语言,充分利用平台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功能,实时跟踪和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将学生重点关注、争论性较大的微信文化内容引入思政教育之中,展开开放性讨论,以透彻性的讲解,帮助学生透过现象发掘本质,确保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领性。
3.2 完善微信舆情导向机制
微信公众平台是各类思潮、文化冲击和碰撞的聚集地,其价值取向、舆论立场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微媒介“泛传播”性[8],使得传播者轻触“指尖”就可完成信息的广泛传播,微信文化内容呈现繁杂性,各类不良、虚假信息隐藏其中,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为此,要构建完善的舆论导向机制,将其与思政文化向心力结合,通过大学精神宣讲、学术论坛、主体文化讨论等活动,为微信文化健康发展树立思想坐标和指引,精准疏导大学生思想、行为误区,并利用“传者亦是受者,受者亦是传者”传播特性,依托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海量用户性,促成舆论导向的加成效用,协助大学生过滤、甄别不良微信文化,发挥主旋律、正能量微信文化的积极效应,以强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实现微信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融、互促发展。
4 总结
微信平台的广泛应用,推进了微信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其承载的多元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思想认知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也使得主流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诉求,如何利用现代微传播形式进行线上教育的迁移,搭建“微思政”网络教育平台成为迎合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基本要求。而基于微信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通过搭建上下关联、互动的微信公众平台,可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静态传播性,延伸其教育范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主流思想融入“微平台”之中,更好的管控和引导微信文化,以净化“微空间”,营造良好的立德树人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引导正确舆论、传播主流文化的“助推器”,进而更好的发挥微信文化教育育人的效用性,促进开放性、交互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