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9-05-24赵健
赵健
【摘 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表演专业来说,毕业生应当更好地被社会行业所接受,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真正适应新时代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纵观当下各高校的实际教学,很多依旧一成不变地沿袭着传统而又陈旧的培养模式,这使得人才培养应用实用性不高,很难被社会接纳,因此,本文从应用型本科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就一些真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具体分析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表演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82-02
一、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模式
所谓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培训活动中,在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所建立起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构架。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要素。首先是理论依据,这是培养模式建立和运用的前提,并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次是培养目标,即通过该模式的运用,能够获得怎样的效果。再次是操作程序,即教师应该通过怎样的程序和步骤来运用这种模式。最后是实现条件,即影响培养模式效力发挥的各种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可以看出,培养模式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怎样培养、如何培养、培养目标等关键性问题,理应得到教师和高校的高度重视。
二、科学设计培养方案,合理制定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表演专业的培养基石和最高指导方针。表演专业一直秉承“提高学生戏剧鉴赏力、审美感受力,认识生活并研究戏剧本体以此指导实践”的表演教学理念。在制定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求一方面要有坚实的理论课做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色补充大量的实践课,做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社会对表演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随着戏剧影视行业的推广,需求量也会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时下真正艺术类院校培养的学生有限,一些综合性院校也正在开办或准备开办这一专业,但大多数院校在师资、设备等方面又有先天的不足,这也给专业性院校创造了发展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调研总结,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对于应用型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一味照搬北电或中戏的模式,教学计划要针对学生特点,要找出适合地方学生发展的特色之路,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教学计划要打破模式化,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的设定可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让学生多练习、多实践、多思考、多创造;积极聘请行业专家、艺术家等到院校进行教学指导和行业交流,并不断和兄弟院校进行广泛走访,取长补短。同时也尽可能多地和相关行业、兄弟院校的专家介绍学校表演专业发展的现状,听取专家的意见,使专业能够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从而为真正建成应用型本科表演专业打下基础。
实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教学指导思想,具有特色鲜明、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的特点。表演专业注重培养以声音、肢体塑造典型人物技能技巧;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开设《台词》《话筒前艺术》《形体》《声乐》《导演基础》《化妆造型》《节目制作》等课程,重视实践课教学。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实用化,并通过实训实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强化实训的比重,凸显表演专业教育领域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注重在专业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艺术审美与艺术鉴赏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应用型本科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大部分院校实行小课分组式训练,针对形体、台词、声乐、表演四门主干课程,选择好阶段性授课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同时确定主课教师与辅课教师结合的方式,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授课,保证全班授课进度的同步性。但是针对固定教师分组授课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教师在授课内容与方式上的区别,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上的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阶段性教学结束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变换教师授课,这样更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增强学习兴趣,通过不同老师的教授方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求教师教学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教学氛围融洽,不是闭门造车、各自为政,导致学生出现“派系”、不团结等不利于表演专业合作创造作品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在分组教学模式上引入换组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水平等多方面的情况及时进行弥补。比如:本组学生在一位老师的授课方式下一般会出现很多共性问题,优点相似,不足也是相同的,所以针对这些共性问题可以通过互换教师客觀实际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通过分组和换组两种教学模式的转换,既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给学生发现、观察、了解、比较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营造出竞争、比较、帮助、超越的学习氛围,交流中相互启发,学习中相互促进,合作中相互团结,因此分组与换组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在教学模式上积极采用行业专家引领式,学校可以聘请相关院团或经验丰富的艺术家走进课堂现身说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行业一线拍摄创作的流程,所见所闻和一些相关趣事,既能丰富授课内容,又使学生拓宽了眼界,了解本专业在社会实际需求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条件,从专家身上学习了做人、从艺的职业规范和素质修养,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心理准备。比如:某院校成立戏剧影视艺术编创工作室,聘请行业一线专家入驻,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使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在创作实践中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水平,在应用中提升学生的行业实用性,通过实践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丰富了课堂学习以外的专业提升,这些尝试对于应用型表演人才培养是非常实用而有价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社会行业对这一人才的要求,它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毕业后能否及时适应社会并受到行业的青睐。因此,教师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行业意识,如果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那么自然而然的就检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所以,成立专家编创工作室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课堂授课的情况下,专家参与指导,借鉴专家的艺术创作与社会接轨,形成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拉进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由不了解社会,不了解行业一线,转变为主动走出去,积极适应社会、行业的需求。具体操作可由学校或专业带头人通过演出、参赛、评比等活动聘请专家入校作为客座教授或成立专家工作室的形式建立合作,处理好课堂授课与专家活动的关系,两者科学合理地齐头并进、相辅相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创作活动,通过参赛、展演等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水平、创作水平、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好的锻炼后,毕业后自然就能较快地融入社会行业,成为有用之才。
最后,学校可以尽早和文艺院团建立用人供需关系,利用寒暑假、小学期、实习期为院团提供实习生进行舞台或拍摄实践,一方面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和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毕业提前建立输送渠道,完善学生就业条件。当然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可根据社会院团的需求进行定制化培养,邀请相关院团专家恰当地进行指导,通过与社会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拉进学生与社会行业的距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的短板,从而真正达到应用型本科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规范,培养更多有用之才,推动表演艺术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