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舞蹈的文化源流及表演形式

2019-05-24谷晓丽

戏剧之家 2019年13期
关键词:蒙古蒙古族舞蹈

谷晓丽

【摘 要】蒙古族兴起于中国北部呼伦贝尔大草原,即额尔古涅坤山脉与克尔伦河沿岸一带,其主要生活在中国、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等地。中国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他还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甘肃、宁夏、云南、四川等地。现有人口650万。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源流形式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51-01

一、 蒙古族舞蹈的文化渊源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中又可分为三种方言,即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民间流传着大量深受人民喜爱的故事、诗歌、传说等文学作品,如《格斯尔传》《云游僧的故事》等。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流行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蒙古人的传统乐器是马头琴。蒙古族由于是个游牧民族,主要居住在帐篷中。

蒙古族的原始信仰是萨满教,蒙古汗国时期才开始信仰和推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成吉思汗西征时,曾下诏宣召道教全真派的丘处机赴西域,接见后,“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丘处机去世后,又被赐予“长春演道主教真人”的封号。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后,封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巴思八为国师,后又加封为帝师,佛教遂传入蒙古草原。伊斯兰教传人西域后,在察哈台汗国时期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一些王族改奉伊斯兰教,并强迫他们的百姓皈依。当时进入西域城镇的蒙古人,为了统治的需要,放弃游牧生活,改事农耕,同当地居民通婚,皈依伊斯兰教;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忽必烈之孫阿难答,当他嗣位为安西王以后,遂使所部15万军队中的大多数人改信伊斯兰教。这些都是蒙古文化源流中的宗教文化因素。从今日流传于各地的蒙古族民间舞蹈中,仍可看到上述各种文化因素所形成的特点。

二、蒙古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蒙古族民间舞蹈粗犷、豪放、朴实而热情,具有三大艺术类别,即:自娱性民间舞,如内蒙古地区的“安代”;宗教性舞蹈,如“查玛”;表演性民间舞蹈,如“筷子舞”“盅碗舞”“好德格钦”等。

(一)安代舞。安代舞,蒙古语称为“查干额利叶”。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的下摆,随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淳厚,主要用来劝慰病人。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巾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巾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巾绕绸巾等。跳安代时,无伴奏乐器,有固定的曲调和传统唱词,又可即兴编唱,为2/4拍。

(二)查玛舞。查玛舞是内蒙古地区流传较为广泛的舞蹈,通常在寺庙或宗教节日时表演。“查玛”产生于8世纪的西域,大约在16世纪中叶传入蒙古地区,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宗教舞蹈。查玛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它的动作缓慢稳健、粗犷有力,有腾空跳跃、急速旋转、跪、爬、翻身、下腰等独特而多彩的高难度技巧。在舞蹈中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分“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和“大查玛”(主要神祗)两大部分。其中,“小查玛”动作乖巧多变,灵活敏捷;“大查玛”动作沉毅坚定,庄重徐缓。“查玛”的表演形式有三种:“道特日查玛”“呼热查玛”和“米勒查玛”。查玛的表演比较规范化、程式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

(三)筷子舞。筷子舞是由表演者在弦乐及人声伴唱下,由一位舞者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在婚礼、喜庆节日欢庆时较为多见。舞者右手握一把筷子敲击左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翻绕灵活,敲打的声音清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欢快。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各种动作均保持半蹲的舞蹈姿态,表演往往由慢渐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技艺性较强。原本由男性艺人表演,近50年来,在专业歌舞团中常由女性表演。

(四)盅碗舞。盅碗舞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里由单人表演的舞蹈形式,所以又称“打盅子”。盅碗舞主要流行于伊盟,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表演开始时,表演者坐于地毯上缓缓起舞,盅子随音乐节拍发出规律的响声,或轻抖双腕,发出银铃般清脆之声。然后,舞者慢慢站起两臂伸展、曲收,在胸前环绕,进退或绕圈行走。此舞原来亦由男子表演,20世纪20年代以来多由女子表演。其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转”等运作。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或燃烛起舞,光影随风摇曳,引人入胜。

舞蹈的这种文化渊源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始终在民间代代相传。这些舞蹈活动一直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这些风俗性的舞蹈活动中,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群体活动的快乐。于是,蒙古族舞蹈在意识和非意识的结构层次中寻找着新的结合和传递方式,保持着原有的民族舞蹈形式。总之,从表演形式上看,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每种舞蹈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及深邃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舞蹈的历史不仅是一部舞蹈的文化逐步被发掘的历史,也是一部与人对舞蹈的认识和社会对舞蹈的需求有关的历史。历史彰显了舞蹈的文化渊源,历史证实了蒙古族民间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美)约翰·马丁著.舞蹈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蒙古蒙古族舞蹈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冰上舞蹈搭档
《雲使》在蒙古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蒙古香
我和舞蹈
近邻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