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朝鲜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2019-05-24范波澜岳晓宇
范波澜 岳晓宇
【摘 要】朝鲜族舞蹈在三韩以及朝鲜半岛文化基础上形成,同时因为延边地区特殊的地理优势,常年受到东北地区文化艺术熏陶,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瑰宝。朝鲜族舞蹈大多即兴,动作幅度较大,要求表演者情绪与动作之间保持一致,风格潇洒,立意欢快。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艺术魅力;《觅迹》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47-01
《觅迹》是朝鲜族著名舞蹈作品,其舞蹈主要内容是一个女人作诗的过程,通过舞蹈形式演绎出诗中内容,体现出朝鲜民族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在《觅迹》之中,以“纸张”作为道具以及载体,通过舞者身体的律动对历史的轨迹进行探寻。《觅迹》主要表现的是对朝鲜民族传统文化的探寻,以现代人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与反思,作品本身立意深刻;同时《觅迹》表现形式上具备朝鲜族舞蹈的突出特点,表演过程之中,舞者将朝鲜族内在气息与太极气韵有效结合,体现出了朝鲜族舞蹈中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艺术魅力。
《觅迹》以相对夸张的表演方法表现朝鲜族舞蹈动作体态特征,通过朝鲜舞蹈中手与脚的动作,体现出舞蹈之中的动感与旋律。
一、作品概述
《觅迹》由延边地区著名舞蹈艺术家金英花老师及其学生安海月合作创作,一经推出便获得第十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評奖活动最高荣誉,作为吉林地区唯一突围作品,《觅迹》让广大群众对朝鲜族舞蹈的特色与艺术魅力有了全新的认知[1]。
《觅迹》核心内容是一位朝鲜族女子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整部作品分为三个环节进行演绎。
首先《觅迹》以纸作为主要道具,在表演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朝鲜族舞蹈特殊的身体律动方式,向观众传达传统朝鲜族舞蹈新的观点与认知,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讲述女子入门的一个过程,《觅迹》以构图形式为基础,群舞演员将手中的纸扇当成一道一道前进中的门,通过这种意向,表现出女子内心思维,将女子内心活动具象化,该部分主要阐述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审视,以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手法阐述《觅迹》的创作内核。
《觅迹》可以说是朝鲜族舞蹈文化的大成体现,不仅对传统舞蹈形式有全面的表现,在作品中更突出创新,不再局限于舞蹈中的传统艺术氛围,而是通过现代视角进行编排,其创新性值得一看。而且《觅迹》之中有大量舞蹈道具的运用,以简单的“纸”为载体,将文化、舞蹈艺术的变迁具象化,别具一格。
二、作品所体现艺术魅力
(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觅迹》中最大的艺术魅力是对传统朝鲜舞蹈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创作过程中,《觅迹》大量使用朝鲜族舞蹈传统艺术特色,同时在兼顾传统的基础上将道具,以及群演的舞美、姿体动作结合现代舞蹈艺术,进行大胆创新[2]。
舞美也是《觅迹》的主要特点之一,整个表演主要以白色的灯光作为主色调,白色是朝鲜民族舞蹈中使用最多的颜色,同时也是朝鲜民族文化的象征。在《觅迹》中以白为主,一方面衬托出舞者姿态的美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朝鲜族传统文化特色。舞蹈道具的运用是这部舞蹈作品的精华所在,以纸作为载体,丰富舞蹈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使观众更加容易读懂舞蹈的真正内涵,二者之间达成共鸣。
(二)朝鲜族舞蹈内容的创新。朝鲜族舞蹈虽然起源于三韩,但是因为地区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二者之间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舞蹈内容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差别。随着时代的改变,观众对舞蹈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我国朝鲜族舞蹈也在进行新的改编[3]。可以说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舞蹈文化与魅力也在进行同步发展。《觅迹》就是典型代表,该作品的诞生基于传统朝鲜族舞蹈意识,但是在排练以及表演上,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从传统舞蹈文化的认知角度进行分析,本身具备独特的魅力,同时《觅迹》创作形式也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既保障对传统朝鲜族艺术魅力的传承,也兼顾现代人对舞蹈美学的追求,符合时代特点。
舞蹈《觅迹》的特点就是对传统朝鲜族文化的再认识,这是一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突破,《觅迹》通过自身的改变与发展,让我们真正看到了朝鲜族舞蹈文化的精髓和深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朝鲜族舞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气息与魅力,本文以《觅迹》为基础,对其进行分析。首先对《觅迹》进行初步介绍,之后基于《觅迹》内容,对其内涵文化魅力进行阐述。《觅迹》最大的魅力就是对传统朝鲜族舞蹈文化的再认知,以传统艺术文化为基础,通过现代发展所提出的新需求,加入新的舞蹈元素,在舞蹈表现形式上别具一格,更加富有张力。
通过《觅迹》的赏析以及探索,看到朝鲜族舞蹈深层次的文化魅力,对未来朝鲜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也有了全面的印象与理解。
参考文献:
[1]吴睿.艺术文化之瑰宝—朝鲜族舞蹈音乐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3):100-102.
[2]梁宗斌.从文化视角探寻朝鲜族舞蹈作品《觅迹》[J].北方音乐,2018,38(1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