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评剧电影《花为媒》之价值
2019-05-24高梦
高梦
【摘 要】《花为媒》是经典的戏曲电影之一,它有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和艺术价值。历次修改的过程是其时代价值的体现,在人物塑造、细节刻画、情节设置等方面的独具匠心则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
【关键词】评剧电影;《花为媒》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27-01
《花为媒》是评剧的经典剧目,由成兆才先生改编自清代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寄生》篇目。《花为媒》的出现,也标志着评剧这一剧种的产生。从产生至今日,它经过了几次修改与完善,如今广为流传并深受观众喜爱的戏曲电影《花为媒》,便是一部集几次修改之大成的佳作。
从《聊斋志异》中的篇目,改编为评剧经典剧目,并在实践之中不断完善,这一过程正体现了《花为媒》这一剧目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和持久的生命力。评剧产生于民间,在民间长期流行的说唱艺术“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通俗性、民间性是评剧的重要特征。因此,在不同的时代,需要切合不同的时代主题来吸引观众。辛亥革命时期所进行的修改,契合了当时妇女放脚等时代思潮;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更具文学性的《花为媒》电影,是紧跟着昆曲艺术复兴而进行的自我演变;60年代所进行的修改,则契合了当时进一步提倡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时代思潮。
评剧电影《花为媒》的艺术价值也十分值得探讨。首先,电影中经过改编与加工的唱词更具文学性,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唱词的感染力。在描写李月娥和张五可二人的美貌时,多次运用了比喻手法,且几乎都是以花喻人。如王俊卿形容李月娥“面似桃花百媚生”;张五可自喻“我张家姐妹有五个,五朵鲜花肩挨着肩”。唱词中还多次出现顶真手法,主要集中在阮妈和李月娥的唱词之中。如阮妈在花园里拖延时间时的唱词“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头上擦的本是桂花油,油了裤,油了袄,油了我的花枕头”;李月娥在洞房内打量张五可时的唱词“多才多貌、貌似天仙、仙女下凡、凡间少有”等。
其次,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呈现十分注重细节处理。王俊卿痴情于李月娥,其痴情体现在思念成疾、拒绝张家亲事等情节之中。此外,细微之处的体现也是值得称道的。王俊卿和李月娥三年后重逢于王父做寿之时,相視之后王俊卿第一次露出了痴迷、爱慕的神情,李月娥亦含羞回以微笑;阮妈询问俊卿娶亲意愿时,他看着月娥所赠的绣帕,眉目含情地说出“我要表姐”,是对其痴情的第二处写照;后来王俊卿病中恍惚将表弟认作表姐,此是第三次对王俊卿目光与神态的特写,痴情之态尽显;拜天地之时,王俊卿一开始十分抗拒,而在得知眼前的新娘为表姐时,又立刻弯腰作拜堂状,之后又有上前拉李月娥的动作。这些细节都很好地展现了他对表姐的深情及希望娶得表姐的焦急之态。
此外,电影表演中还体现着《花为媒》对戏曲之机趣的表达。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曾说:“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①。”《花为媒》之“机”,体现在使剧情前后相贯的每一处伏笔之中。贾俊英转交张五可所赠玫瑰给俊卿时,被俊卿抛在地上,后又被俊英捡起;而在全剧结尾误会解开时,五可询问俊英玫瑰何在,俊英从袖中拿出并说“我小心存放”。赠、抛、捡、藏,每一情节都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又以玫瑰为线索演绎了一整段故事。
由于其本身便是充满机趣的喜剧电影,其“趣”的方面更是比比皆是。较为明显且大段逗趣的情节有阮妈幽默报花名;有张李二人洞房相遇的过程;还有阮妈和二大娘两位媒婆的吵架桥段等。除了这些大篇幅的“趣”之外,全剧中偶尔的一个风趣幽默之处亦有无限妙趣。如李茂林感叹“女人出门太麻烦”;阮妈在看到五可笑允时拿反烟斗烫了嘴等。正是这些“大趣”“小趣”的穿插组合,才造就了这样一部备受观众喜爱的戏曲电影。
评剧电影《花为媒》是一代之经典,剧本与表演俱佳。它不仅拥有无数值得发掘的艺术价值,而且塑造的每一个银幕形象也都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聊斋志异》中许多人不知道的篇目得以被了解。《寄生》篇在《聊斋志异》中的篇名本为《寄生附》,是前一篇《王桂庵》的附篇,《王桂庵》篇讲述的是寄生父亲的爱情故事,同样也被成兆才先生改变成了评剧《王少安赶船》。正是拥有了《王少安赶船》和《花为媒》等一大批优秀古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戏剧作品,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才被更多的人知晓,得到了更好的发掘与研究。
注释:
①[清]李渔.闲情偶寄[M].沈勇译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49.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孙红瑀.从<聊斋志异·寄生>到<花为媒>[J].戏剧之家.
[3]孟伟.历史的演变,评剧的荣光—以<花为媒>为分析[J].商业文化,2015 (3)下.
[4]汪人元.经典剧目的示范价值—从中国评剧院<花为媒>说起[J].视点.
[5]钱建华.评剧<花为媒>的文本与表演艺术传承[J].戏剧文学,2012(3).
[6]夏冬.试论评剧<花为媒>的变迁[J].戏剧之家,2017(12).
[7]朱俊华.浅谈<花为媒>唱词中顶真格的艺术表现力[J].文艺评论,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