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民国时期电影制片厂历史专题研究
2019-05-24陈际雨
陈际雨
【摘 要】近年来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优秀导演跟制片人投入其中,充分挖掘电影的文化跟内涵,为观众们制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中国电影市场也随着国产电影票房的不断增高,在国际的声望日益增长,随着电影商业化的愈发严重,国产电影的文化底蕴跟知识内涵正逐渐消失。在中国早期的民国电影市场中,其优秀的电影还原事件本真的表达方式和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积极向上的意义,值得当今电影制作人去学习和深入研究。因此通过讨论和分析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专题电影,从而研究跟总结当前中国电影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影;民国;电影理论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25-02
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开始,历经黑白到彩色,数字拍摄到三维合成,再到现在的环绕立体巨幕电影,拍摄器材的不断更新使得影片更加容易还原现实,拍摄手法跟影片主题也随之不断发生着变化。拍摄于1905年的《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它将中国传统京剧和经典武术进行结合,并以独特的摄影方式进行呈现[1],推广宣传中国武术跟中国国粹的同时,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2]。由于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群众的革命信念跟随抗日统一热情高涨,该时期的电影制作迎合群众,拍摄了大量关于革命战争、革命思想、民族情结和传统文化的电影,民国时期的电影不仅给当时的群众在战乱中提供了精神上的舒缓,还对革命思想和民族团结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的电影对于革命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新时代下的中国,由于年轻人对于潮流明星跟前沿文化的追捧,越来越多电影制作侧重于高人气、大流量的明星,而忽略了电影的内容。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贴近群众生活,合乎基本常识的剧本创作,以及反映演员真实情感跟符合剧本场景的镜头拍摄,本末倒置的电影制作将使得中国电影发展受阻。
一、民国电影的发展
电影的出现不纯粹为了娱乐,其作用更多是传播正确思想、维护社会安定,肩负着教育群众的使命。20世纪20年代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建立很好地反映了电影传播的重要意义,其口号“电影教育化,教育电影化”在该厂所拍摄的多部电影中贯彻始终,不同环境下执政党所需要进行传播的思想也在中华教育制片厂不同时期所拍摄的影片中均有体现,题材的丰富性使得当时的人们乐于观看,促使了我国电影行业在该时期下迅速发展,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0世纪30年代作为民国电影发展的兴盛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受到了战争跟革命的影响,对战争进行批评,具有积极先进的思想,对于文化运动的兴起有着推动作用。从影片拍摄的角度来看,影片的真实性、时代性和视觉性都极大地还原了当时社会,符合审美的同时也将时代精神进行了充分反映。民国电影在该时期下的兴盛发展也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基础理论构建,电影应该以影片本体为核心,其内容跟艺术表达形式则应围绕文化和政治进行,根据此理论之下拍摄的影片大多深受群众喜爱,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跟教育意义。
然而民国时期的电影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反映特殊历史时期的部分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国民党的抵制,一些反映共产主义思想的影片被禁止和销毁,电影制片厂也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封停打壓,留下的作品大多是关于文化艺术跟封建阶级思想的作品。电影制片厂受到打压,产出的作品缺少了丰富性,该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跟社会真实情况考察的依据断裂。
建国以来,国家对于影片的丰富性没有过多干预和禁止,极大地保留了电影创作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但在今天中国电影市场充斥着商业化运作,影片质量受到影响,当代中国电影人更应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去学习民国时期电影工作者不为名利敢于奉献的工作精神。
二、民国电影综述
民国时期是中国电影从萌芽到成熟的时期,对民国时期的优秀影片进行研究是学习中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理论的重要途径。
《一剪梅》是上映于1931年的一部剧情类无声电影作品,通过梅花为故事线索,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逐渐呈现,讽刺了资产阶级军队权利的黑暗和对婚姻支配的封建思想,以爱情故事为题材,对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进行讽刺和揭露,《一剪梅》是该时期下的一部大胆并具有创新精神的电影作品。而《中华儿女》则作为中国抗日影片的代表,通过真实故事改编,向人们直接表达民族情结和抗日思想,影片对于战争环境的渲染和八位女战士英勇就义的精神风貌的细腻表达,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拍摄手法,在中国早期影片中都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一江春水向东流》是革命即将胜利时期所上映的一部影片,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巨变,讲述了一段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抗战前后十年不同的社会生活通过浓缩到一个家庭的巨变中进行表达,影片中对中国的传统古典名目、诗歌、曲艺充分呈现,为后期中国电影艺术形式的表达提供了借鉴,战争对社会破坏的反思,是电影传播的重要内容,该影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
三、中国电影理论
民国时期的电影创作为中国电影理论的形成和理论框架的确立奠定了稳固的基础。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中国电影理论在原有的影片内容跟表达形式上又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推陈出新的同时民国时期的电影理论依然是研究和学习的重点。
民国时期电影艺术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拍摄上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也使得中国电影中对于文化内涵、文化美学、文化意境的表达成为了世界电影市场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表达形式。民国时期的电影在故事情节的叙述跟衔接上也极为讲究,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设置符合故事内容,人物情感反映故事内容,衔接自然,主要反映在场景的灵活转变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上,民国时期的电影作品将“戏”和“表演”进行了明确区分[3],注重演技表达也成为了后期电影拍摄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在缺乏场景转换拍摄技术的年代,唱白成为了民国甚至新中国初期电影的重要标志,唱白能够将故事情节转换成讲述的形式告知给观众,使观众一目了然知道影片的内容发展。唱白的形式随着拍摄技术的不断更新,渐渐从影片中淡出,这也充分说明了电影理论的建立过程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主要标志是交通工具,在民国时期的电影作品中交代时代背景的工具往往是引入该时代下的产物。影片中出现人力马车讲述的是关于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出现黄包车讲述的是旧时上海滩复杂多变的局势;出现坦克则讲述的是抗战斗争的故事。通过道具的引入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世界电影的理论基础之一,但在中国电影中,交通工具则是极具特色的不同时代的反映物,而这些具有标志性的道具正是在民国时期电影拍摄中大量使用并沿用至今的。
民国时期的电影艺术创作为中国电影理论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民国时期的电影为之后学习和研究电影的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材模版。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不符合现代要求的电影理论也应随着时代没落和消亡,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电影理论才能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四、结语
中国电影从民国一路走来,深受群众喜爱的电影作品往往是能够团结群众思想,教育感化群众的,研究民国时期电影,了解电影制片过程,学习电影制作人精神是重要而又刻不容缓的,对于该时期下的电影进行挖掘和深入研究,能够收获相关的电影理论知识和技巧,而中国电影的发展更多是依靠一代又一代热爱电影、热爱电影创作的电影人投入其中,端正电影拍摄的态度,注重内容的表达和情节的呈现,减少商业化运作跟浮夸的演技。
参考文献:
[1]赵辉.把中国武术从神话拉回现实——《一个人的武林》对武术的诠释[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01).
[2]邓梅花.中国武术电影的文化折射[J].电影文学,2011(13).
[3]沈盼盼.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