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剧相随心变的变脸脸谱艺术
2019-05-24罗玥
罗玥
【摘 要】作为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之一的川剧脸谱,一方面借鉴并吸收了传统戏曲中地方剧种脸谱艺术的优秀之处,同时在另一方面也蕴含着独特而浓厚的巴蜀人民的个性特征和审美情怀。赋有“瞬间艺术”美名的川剧变脸,为揭示剧中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及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状态演变为数张可见、可感的外化视觉形象,体现出川剧脸谱独有的艺术美感。
【关键词】川剧;脸谱艺术;变脸脸谱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029-02
川剧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之一,在四川中部和东部,重庆,贵州和云南广泛流行。随着国家对非遗产的广泛保护工作,川剧的艺术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戏曲观众中有句行话:“京剧是听的,川剧是看的。”这句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也不无道理。即是说,京剧的唱腔艺术臻于完美,许多老观众熟悉剧情,可以闭着眼睛听戏,专门欣赏唱腔。而川剧除了极富巴蜀文化特色的“高腔为主,五腔一体”的唱腔外,还以表演见长,特别是川剧演员的化装艺术——脸谱,其中“即时艺术”的川剧变脸,为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数张可见、可感的视觉形象,这也体现出川剧脸谱的独特性。
有关国外对于脸谱艺术研究,其文献资料大部分集中在人类学、符号学、美学等著作上,有关图形图像设计艺术类理论书籍中也有所散见。列维斯特劳斯主要从人类学的角度讨论面具与人的特定社会生活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他的书“面具之谜”是一本关于脸谱在国外的书。恩斯特·卡希尔(Ernst Kashir)也在《人类伦》一书中写道,该书明确将人们定义为“象征性动物”,并说“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在《象征图形》中,桑山弥三郎重点从结构、象征的角度阐述了形式与心理结构的关系问题。国外流行的脸谱形式主要有:印第安人的祭祀脸谱、广泛流行于欧洲的假面脸谱,巴西狂欢节脸谱,美国小丑面具,韩国假面具等等。在国内,谈到脸谱艺术,我们更多的是要么是关注中国戏曲脸谱文化,要么是关注中国国粹京剧脸谱艺术,对川剧脸谱,特别是对变脸脸谱的针对性研究并不多见。
关于川剧脸谱,可追溯到的古蜀国(距今约3000年)。根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博物馆编制了“金沙陶镇 - 成都金沙村遗址出土文物”关于广汉三星堆遗址2号坑的发掘报告,在该遗址出土的遗物中的青铜化身,人类面具和动物面具大多在眉毛,头后面的眼睑,以及涂成黑色的眼球和牙齿。耳孔、鼻孔、口缝涂朱砂。“华阳国志”卷三“巴玉之”说,僧人也有古代色彩的崇高。“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帝也”。中国的唐代文学家段成式认为:“蜀人工于刺(文面)。分明如画,或言以黛则色鲜”。
川剧脸谱的艺术形象既蕴含了中国五千年的民族历史文化,又包含了蜀地的地方风格特色,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基础的戏剧种类之一。川剧脸谱与川剧这种戏剧形式一起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发展,由当初的假面或是祭祀活动用品慢慢地发展,经过多代人的丰富创新,现今的谱式多系统和多样化。川剧脸谱作为中国戏曲脸谱中独树的一支,她在巴蜀文化的滋养下成长与发展。川剧脸谱一方面借鉴并吸收了传统戏曲中地方剧种脸谱艺术的优秀之处,同时在另一方面也蕴含着独特而浓厚的巴蜀人民的个性特征和审美情怀。文化内涵不同的图形和色彩在面部的眉眼、鼻嘴及腦门等部位进行勾画涂抹,表现出的艺术造型的夸张性、象形性和寓意性尤为突显。这些不同形态谱式的图形语言是因展现剧中角色的地位身份、性格品质、形貌特征等而不断创造生成的。这不但刻画及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将装饰意味的图形语言加以特殊的表达。“川剧脸谱”展现了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人文美感和巴渝魅力。
以“瞬间艺术”命名的川剧变脸,揭示了内心世界的起伏,以及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状态演变为数张可见、可感的外化视觉形象,体现出川剧脸谱独有的艺术美感。变脸,通常理解是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当中,通过各种绝活技巧将数张脸谱进行瞬间变化和呈现,依附于剧情的迂回转折,角色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心理动态,而由于在戏剧中脸即是角色心态和性格的体现,因此脸谱也依据角色的心态转化而产生变化。这种表现形式十分直观,演员运用自己高超的技艺瞬间变换脸谱,使得观众可以看到叹为观止的表演,同时又展现了川剧的一大特色之处,就是剧中人物的脸谱也会随着人物年龄、身份、性格的逐渐发展变化,在变换中以求达到人物形象与剧情变化的高度统一。
一、变脸脸谱的民俗象征
民间造型艺术通常是对事物具象的表达,但并不是以模拟再现事物表象为创作目的。变脸脸谱也一样,其造型艺术,也不是企图经过化装再现真实人物的外在形象,而是一种从精神层面,着重对人物的精神本体和心灵空间的开掘,以抽象的视觉符号语言表达其真善美、假恶丑的人格形象。在川剧的变脸中,巴蜀人民乐观、热情、诙谐幽默的性格得到了集中体现,带有风土民俗的独特色彩,具有强烈的美学震撼力。川剧变脸的本质是通过扯脸、抹脸等技艺手法,将人物内在心理活动和个性情感进行外化的渲染和呈现。
变脸脸谱在一般情况下,在内容上多会取材于有关民间传说和神话里的角色,为什么角色多为江湖侠士和鬼怪神灵等民间造型艺术呢?个人认为,巴人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和审美取向,直接影响下了变脸脸谱角色的设定,每个角色都是以表现出剧中人物角色的性格情绪以及“惊、悲、怒、恐”等心理变化为目的,达到“相由心生,相随心变”的独特艺术感染力。变脸,多用折扇披风等道具辅助演变,在侠士、匪盗角色中运用时,“蒙脸”为掩其“真容”,“换貌”为表其“易容”。在神仙、鬼怪角色中运用时,与其摇身一变的仙道魔法相得益彰;变脸,在同一时间,巧换角色,促使剧情的推进,高潮迭起;使得所演绎的人物角色有着更为立体而丰富的呈现。绝技变脸,其脸谱的谱式结构也随历代剧目的传承发展,在造型上逐渐形成一定的程式规律和符号系统,以表现角色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
变脸脸谱独特的艺术审美原则,它既符合舞台中人物角色的表演需要,又在传统符号的基础上加入了主观的艺术夸张。正是由于这种主观而自由的艺术表达,从视觉感官的角度看着更为生动和丰富。人们通过变脸的表演,寄托了巴蜀人民的精神理想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例如,《水漫金山》中的紫金饶钵,本是法海用来罩射白蛇的器物,剧中采用拟人的手法,将其塑造为一个手持饶钵的神怪形象。为了生动形象地体现紫金饶钵的狰狞、怪诞和凶横等特征,表演者运用了川剧变脸独有的“扯脸”绝技,多次移容,一瞬间秒变出了“红、蓝、白、绿”等各种颜色,同时也夸张地刻画出了这一神话人物瞬息万变的神威法力,灵活生动的表达出人物“喜、怒、哀、乐”的复杂性格特征。
二、变脸脸谱的工艺材料
关于川剧变脸脸谱的工艺材料,起初多以糙纸糊制成的硬质面壳为基础,经过不断改进,演化成在薄纸面上进行绘制,在变脸当中常用折扇或披风加以遮掩,在转头或拂袖的瞬间迅速扯去层层脸谱。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川剧艺术广泛关注,变脸绝技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制作脸谱的工艺材料也从最初的纸质逐渐被更为轻薄和耐用的绸缎面料所替代。对于表演者来说,这种绸缎面料的使用不仅加快了脸谱的制作时间,也提升了瞬间易容的时间。区别与传统脸谱绘制流程的复杂性而言,这种制作脸谱的工艺则无须考虑面部结构,绘制图形也更为自由流畅。但需注意的是,由于变脸脸谱在表演过程中变化很快,瞬间换脸,舞台效果强烈,因此这样的脸谱很讲究笔锋简单,色彩明快、粗犷有力。
三、川剧脸谱多样性:一角多谱
川剧变脸,除了有随角色身份变化、性格变化、情节变化,心理变化的瞬间变脸艺术外,还有一种体现脸谱多面性的“变脸”——“一角多谱”,既是同一角色的不同脸谱。这类脸谱所代表的角色可能出现在同一剧目中,也可能出现在不同剧目中。这种形式的“变脸”,衍生出了川剧脸谱的多样性。单以龚思全收集整理绘制的《川剧脸谱》为据,单角多谱的现象众多,令人惊叹。
例如曹操这一戏剧人物,在剧目《议剑》《捉放曹》《杀奢》中,曹操的脸谱就因故事剧情的发展变化而有不同图形特征的表现。当提及曹操这一角色时,人们总会浮现出他的粉脸造型。但在《议剑》中,曹操以丑角扮相,虽说是扮丑,但并未表现出丑角惯有的幽默、逗趣、油滑之气,而是显得尤为稳健、机敏,雄心壮志的英雄形象,川剧称之为丑角中的正丑。在《捉放曹》《杀奢》剧目中,因刺杀董卓失败,曹操为表现出多疑和残暴的性格特点,剧中的脸谱就变化为了奸佞之人专用的大粉脸。前面动物脸中谈到的“玉蝴蝶”马俊,其脸谱在同一剧中也是同异并存。因此,川剧中极富变化的单角多谱,不但准确细腻地刻画出了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变化,丰富了川剧表演的艺术多样性,同时也使得川剧脸谱谱系得以延展。
川剧这种“相由心生,相随心变”的艺术处理,不仅让剧中人物的内心情绪得以宣泄,营造出强烈的舞台气氛,同时推进了川剧的人物性格发展。特别是川剧變脸的“瞬间艺术”风格,是其他戏剧艺术所未见的,这种独特的成因,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龚思全,《戏曲脸谱 川剧脸谱》[M],学苑出版社,2009.
[2] 兰青,《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戏曲与说唱音乐》[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
[3] 黄尚明,《蜀文化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陈鲁南,《织色入史笺》[M],中华书局,2015.
[5] 屈小强,《巴蜀文化与川剧脸谱》[J],文史杂志,2008(1).
[6] 周梅,《从汉字符号探析川剧脸谱的艺术审美特征》[J],四川戏剧,2012(9).
[7] 张艺嘉,《浅析秦腔脸谱造型意蕴与演变》[J],参花,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