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2019-05-24闫冰王珊

戏剧之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闫冰 王珊

【摘 要】对社会各大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社会企业进行实际调查和深入访谈,并由其作为切入点,展开的一系列针对舞蹈人才及中国民族民间舞各阶段的人才培养分析。通过这两个层面相互间的基本要求和广泛期待,从中总结并提出一些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培养的建设性思考。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17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逐渐成熟,行业不断进步,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舞蹈教育人才培养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而随之革新和进步。经过市场调研、专家访谈、文献查询等方式,笔者希望从中能够探究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一)中专人才培养的重点分析

中专舞蹈教育处在“打根基”阶段,为了训练扎实的舞蹈基础,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中专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补充课程的目的存在的。总的来说,中专教学中安排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典型民间舞蹈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掌握各个民族舞蹈动作风格及特点;同时伴随芭蕾基训开、绷、直等基训课的训练,丰富和解放学生的上身肢体。

民族舞学科在中专阶段,主要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风格优势,运用不同舞种和各类学科的丰富训练及舞台实践相配合。通过训练,学生能够掌握肢体的综合协调性和舞感,同时运用各民族特有的舞蹈道具和舞蹈动作韵律相互配合的训练形式,加强学生对各民族舞蹈不同舞蹈道具表现形式的了解。此外,通过运用各民族乐曲来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风格的表现特点和差异的认识,丰富学生对于舞蹈表演本身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等夸张且质朴的综合渲染能力,为能够培育国家级高精尖舞蹈综合表演人才奠定基础。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向

由于学员具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底,以及多年的各舞种学习经验和不断丰富的文化知识,本科民族民间舞人才培养的目标就趋向于培养综合性和深入性的舞蹈人才。在民族民间舞蹈人才培养方向上趋于“专业化”。本科阶段的民族民间舞学习,训练意义不仅是单纯训练舞感和协调性,而是专注于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一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让学生去寻民族舞蹈“根”,取其民间文化的“髓”。各民族舞蹈动作中发力方式、动作路线、风格特点、运动轨迹、动作来源、文化背景等正是本科舞蹈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训练的核心。

此外,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最终需要面临与社會接轨的现实,面向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舞台表演能力,同时掌握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等层面的知识;舞蹈人才的就业途径,涉及舞蹈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师、舞台设计、舞台灯光、舞蹈服装设计和舞蹈宣传等一系列相关联的行业。

综上所述,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本科舞蹈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建设上,必须将社会适应性、实用性、就业广泛性等内容考虑其中,这样才能全面做好舞蹈人才的培养、输出工作。

(三)硕士生人才培育方向和实际意义

就目前许多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虽然说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存在着构想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但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生体系教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系统,再到一步步有规划、有方向,不断成熟和完善。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求,要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强,艺术创新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舞蹈人才。要求硕士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积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促进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要求具有舞蹈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力,以及较强的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因此硕士生的学习不仅要注重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学术研究,更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同时关注田间采风、民俗搜集、资料整理、教材文字的撰写和学术论证等方面的实践。

二、当今社会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的要求

(一)艺术表演的前沿阵地——文艺团体的需求。

“什么都会”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也适用在现阶段歌舞团体对于演员的期望。过去,歌舞团的工作是各负其责,舞蹈演员只需要跳好舞,做编导的只需要创作好作品就行了。而今,因为市场的竞争,各大演出团体逐渐增多。为了在有限的演出机会中节约成本,各文艺团体间也开始想办法,“一人多用”成了普遍要求。此时,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在职业文艺团体中的要求就高了一个台阶,不仅要求会表演,同时也可以担任灯光舞美等幕后工作。因此,针对舞蹈人才在文艺团体的需求,要以“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定位和有效的课程体系做支撑,强化专业特色,实现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创造舞蹈人才的核心——艺术院校的期待

面对社会竞争,艺术院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什么都能教,什么都能代”的综合型人才就应运而生了。

综合艺术院校的办学重心不是专科学校要求的“高、精、尖”,而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一专多能。总的来说,就是教师综合能力越强,竞争上岗的几率就越大。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市场化环境需要的具有表演、教育、编创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教育为重点,同时培养编创与研究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出具有较高舞蹈专业素养和较好适应能力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

(三)丰富多样的社会职业——社会企业的标准

社会其他非舞蹈专业的企业、团体在近几年也陆续被舞蹈专业毕业生所关注,因此,民族民间舞蹈人才在培养阶段必须重视其社会适应性及广泛需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文艺、从事文艺工作,舞蹈这个专业也是后继有人,一代更比一代强。因此,为了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竞争,适应商品经济下能者上的竞争机制,舞蹈人才也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交流能力。不仅具有过硬的舞蹈技术功底,还必须具有综合性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等。总之,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舞蹈专业毕业生要成为“万金油”一样的多功能人才。

三、社会需求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培养的期待

(一)通晓社会群众真实的需要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成为如今的“综合人才”。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适应社会的“表、教、编”综合性人才,坚持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如今的教学中,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一个“根”字。民族民间舞的“根”不单单是艺术本身,而是民族舞蹈实质的“根”。如果凌驾于民俗文化之上,一味追求艺术色彩和艺术境界,最终的结果就是普通观众无法理解和享受的“艺术”。至此艺术的价值又在哪里?正如父母面前的孩子,教师面前的学生,商人面前的顾客一样,脱离追求的实体一切都是毫无意义。当今社会的实质在于和谐、发展,人们追求的是幸福安逸的生活。民族舞蹈的“根”来自于此,社会生活是舞蹈作品的来源,同时舞蹈作品应表现与反映社会生活。

(二)文舞相融的复合需求

艺术都是相通的,不分种族,不分国界,舞蹈更是如此。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接轨,国家对外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也逐步丰富起来。对于艺术院校而言,每年对外演出机会不断。对于艺术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时需要能独立胜任。而在这一机遇面前,外语交流障碍几乎是每一位舞蹈专业学生的硬伤。因此,一方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为了适应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应着重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时应加强主动性,居安思危,所学与人才市场需求相对接,避免盲目性。举一反三,相对于理论知识,也应追根溯源,以回归的方式找重点,加强舞蹈基础理论建设。

当前需要的舞蹈人才,是建立在较宏观的“大”舞蹈教育的概念上的,既要追求高超的舞蹈技能,又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理论知识。双轨并进,两者之间相互弥补、融会贯通,培养出全面型、综合型的舞蹈人才。

(三)特色品质的坚持

不断追求民族民间舞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背后,有着一个始终不能改变的话题,即自我特色品质的坚持。怎样才能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如何才能在拥有市场的情况下又不失自我的独特优势呢?我们在追求完善自身的综合适应能力的同时,自我的实践能力(表演、教学、编创)和操控能力(高、精、尖)应当更加坚持和巩固。只有坚持自己出众的一面,并完善自身的不足,才能在行业中屹立不倒。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的培养方向也在日渐完善。笔者希望通过近阶段的学习,与实际市场调研相结合,尽可能相对客观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及教育方向能够更加明確和合理。

参考文献:

[1]吕艺生.简谈北京舞蹈学院的学术建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1):1-3.

[2]潘志涛.舞动记忆历史回眸——回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二十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8-12.

[3]赵铁春.专、纯、绝、与、博、纯、活——论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设想及课程建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3):41-45.

[4]金浩.对艺术类院校—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C].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51-59.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关于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能力培养研究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