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
2019-05-24朱芳
朱芳
【摘 要】创意产业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创意产业的推动与发展,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的培养,而设计教育作为培养创意人才的重要方式,必须从关注民生、关注生态、重视民族文化开始,以此来提升“中国设计”。
【关键词】创意产业;中国设计;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161-02
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是跨越诸多行业、渗透多个行业的产业模式。“创意产业”与传统工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为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从而最终提升了产品的附加价值。
我国创意产业的开展较之发达国家相对滞后,“中国设计”也因而并未形成独特的风格。这是由于我国一直是加工制造大国,设计能力相对不足。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把文化、经济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将是提升产业结构和国家软实力的一种战略性选择,也为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现代设计是在社会工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创意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受到学院教育关注,之后纳入到高等教育中来,成为具有交叉性和应用性的重要学科,设计教育之所以蓬勃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内在需求的结果。
中国的设计教育,教育体制和体系基本取自西方,虽然在遵循原有的教育体制下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系,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在探索符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造成了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因文化积淀与西方大相径庭而又无法达到与西方相应水平的矛盾。
面对这一尴尬现状,我们应该引用中国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之一闻一多先生的一番论述,对现代设计教育现状不啻为一种恰当的批评:“我们中国人既然有天赋的美术技能,再加上学理的研究,将来工艺的前途,谁能料到?可惜我们自暴自弃,只知道一味的学洋人,学又学不到家,弄得乌七八糟,岂不是笑话吗?”[1]虽然上述批评已经时隔多年,但“中国设计”仍没走出这个误区,这是我们不得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提高中国青年设计师的设计素质做起,从基础的设计教育开始。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设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所以,作为产业链的基础,设计教育应该从关注民生、关注生态、重视民族文化开始,以培养创意人才为目的,为推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意产业下设计教育应以关注民生为基础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产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人类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原始工具和装饰品开始,人类的设计文明便开始萌芽了。[2]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当人类开始选择石块、打制石块的时候,设计就开始了,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怎样更便利的生存。
20世纪的西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在不经意改变着自己生活方式的情况下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但在生活理念上,中西方却存在严重的差别,中国人在使用着工业化下批量生产的生活方式时,是否内心深处也在呼唤传统的中国的生活理念的回归。
设计无论是从人类生活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还是人类生活所需用的一切物品来讲,都是跟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有着自己本土的、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些对于创意产业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源。作为创意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设计”应该更多关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我国的设计教育也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以传统民间艺术为核心,做关注中国民生的设计。
二、创意产业下设计教育要以关注生态为方向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改变,能源问题、污染问题、人口问题、交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在文明进程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大气质量恶化、全球气候变暖、土地退化与沙漠化、水资源污染等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
反观由技术革命带来的更便利的新的生活方式,却是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代价。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人们被迫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当代设计的发展应该从忽略、无视自然的“现代设计”向与自然共生的“生态设计”转变。
生态设计作为对现代设计的反思,它致力于从生命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中来进行设计思考,遵从本地化、自然化、节约化、人人参与和天人合一的原则,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使设计回归到符合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不仅是设计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也预示着一场新的设计革命的到来。
设计教育作为创意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也应及时优化,以关注生态、关注绿色设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方向,强化学院教育的生态设计意识,使其成为一种设计习惯。
三、创意产业下设计教育要以重視民族文化为依托
(一)设计教育应立足于我国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通常是指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表现他们生活及其审美理想,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民间艺术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传统信仰、风土民情的形象性反映。民间艺术乡土而不浅薄、平凡而不平庸、粗陋而不拙劣,既满足了劳动人民精神和物质上的需要,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情感气质、文化意识和心理质素。
中国民间艺术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群众基础上的最广泛的、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形态之一,它蕴存于民族群体的衣食住行、节气风俗、宗教礼仪、祭祀信仰之中。我国的民间木刻、民间年画、民间雕刻、民间服饰、民间挑花刺绣、民间建筑装饰等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它以纯朴的艺术风格和刚健直率的审美表达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大师,为了使中国的民间艺术更好传承下去,以更高的层次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设计教育应该从秉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做起。
(二)设计教育应有“地域性”。设计教育的“地域性”是指突出在我国不同地域,历经地域传统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显著差异性的设计风格与地方特色,是对该地域设计文化的一种体验与创新。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地域性。河南省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强省,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如黄河澄泥砚、泥泥狗、皮影、剪纸、绣品、年画等都是宝贵的民族艺术资源。我们更应该将丰富的民间艺术拿到讲台上来,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去,使其成为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核心依据。
随着经济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继城市的“千城一面”之后,城镇面貌又变成了“万村一面”。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母体,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把这些凝固的建筑和活态的生活方式传承下去,使得地域文化中传统的乡土生活方式、道德习俗以及人文艺术能够世代存留下来。
四、结语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有着很深的文化思想根基,怎样把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民生理念由设计技能转化成为设计作品,从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不断实践的过程。设计教育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作为提升“中国设计”的基础,承载着社会以及民族赋予的责任感。对于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期的设计教育,如何使学生在设计活动中正确认识“中国设计”的责任和理念,如何使其背负起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将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依据,是“中国设计”提升的希望。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美]瑞兹曼.现代设计史[M].[澳]王栩宇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