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呈西归华

2019-05-24王娜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生命体验中西文化

王娜

【摘 要】海外华文作家海云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人心理历程,呈现出漂洋过海的华夏儿女日常而又充满异域风情的人生画卷。同时,她又根植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承继父辈的历史记忆中,吸收西方的艺术营养,书写人性的无奈挣扎以及情感的冲突。她的作品中蕴含着中西元素,以无数看似平常的小事呈现真实的人性,形成了独特的小说风格。

【关键词】海云;生命体验;人性书写;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198-03

海云,本名戴宁,原籍江苏南京,是“2012年度世界华文成就奖”的得主之一。她在20世纪80年代末留学美国,2006年开始中文写作,其在美国文学城网站和加拿大万维读者网站上的博客“海上的云”,点击过千万,并于美国和中国报纸杂志发表多篇散文、小说、随笔。自《生命的回旋》获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崭露头角后,更是出版了《冰雹》《金陵公子》《自在飞花轻似梦》等多部长篇小说,主编《与西风共舞》系列文集,在华文作家中有一定的影响,她创立的海外文轩网站被评为最佳华文文学网站之一。

她只身漂洋过海,先后获得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酒店管理学士、加州州立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这段留学生涯不仅开拓了她的视野,更是给予她不同于以往的生命思考。她在美国接受西方教育,在接触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人时,不同文化的交汇使得她对于人性的挣扎、情感交织以及平常琐事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而自1991年,海云定居硅谷,任职于高科技行业金融财务管理后,她对于精英工作者的生活状态、情感冲突以及伦理矛盾有了更深的体验,而美国的地域特色以及先进的理念更是引发了她的思考与灵感,于是她执笔将那些似乎日复一日不断演绎着的事情与人物一一写进文字中,看似平常却又无处不透着一种真实,仿佛她笔下的人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小说常常以海外为背景,所描写的人物也是离她极近的精英阶级,这样的描写显然与中国传统的小说有所不同,西方的科技,文化,经济等等都是海云小说中的重要元素,它们无疑打开了读者的视野,当作者中西贯通之后,她用中文所介绍的西方显得更加准确而真实,而这份被包装好的礼物呈现在中国人面前时,人们自然而然会为这些带有异域风情的元素感到欣喜,而她所描写的故事往往不拘一格,少有雄浑壮阔之情景,却多是平常点点滴滴,而正是这样的点点滴滴,使得读者无论来自何方,都能体其情,感其心,从而与主人公的情感曲折有所共鸣。

同时,乡愁书写是海外华文作家最为重要的书写主题,海云的创作有着海外作家这种普遍的经验。海云虽然留学美国,然而其在故乡的记忆特别是对于童年关于父辈的记忆尤为深刻,身在异乡的海云,心中始终放不下有关故乡的记忆,那种牵挂并不是海云能够独善其身的,记忆中的那座城市,如同流淌在她血液里的东方传统,从不会因身在他方而淡漠。华人在海外的孤独感使得华人对于祖籍国更具有使命感,距离并没有使海云忘记故土,反而能够使她换个角度看历史,这便是海外华人写作的优势所在。另外,作为华人作家,海云深知即使漂泊在外,其创作必然根植于广袤的中华文化,守望中华故土,传承中华民族的精魂。在慰藉游子乡愁、温润侨胞心灵的同时,每一位华人文学家、艺术家都有责任发挥融通中外、学贯中西之势,借鉴不同文明文化精粹,守住自身传统的审美理想,去俗还雅,遵循文艺规律,使中华文化通过他们的作品,在当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西方元素的呈现

华文作家身处中西文化交汇之处,他们的创作不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同时也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海云的小说不经意间就流露出诸多西方元素,这表现在故事情节构建和人物的活动背景等诸多方面。

在海云的小说中,美国常常是很多故事的背景,例如其长篇小说《冰雹》的开头,便提到了金门大桥,然后由此将视野转向了旧金山海湾与圣荷西,最后才婉转引出这篇小说的背景是在硅谷,以美国的标志性建筑开头。如此书写能够将读者从传统的祖国河山跨越千里万里,来到了彼岸。而在这片离中国十分遥远的土地上,却有一群流着与国人相同血液的华人,他们隔着海洋,在美国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海云的小说除了描写西方的景色以外,还引入了很多西方特有的理念。

早在十多年前,海云便将互联网这一元素融入其小说创作之中,无论是《出轨的中年女人》还是《冰雹》,互联网成为了故事情节建构的纽带,在《出轨的中年女人》中,燕有一个看似完美的家庭,她有两个孩子,有一个能赚钱养家的丈夫,然而当孩子上学,丈夫上班,燕在家中无所事事之时,孤寂如洪水一般将她淹没,她由互联网认识了道哥,心生好感,以为这是爱,然而她发现同道哥的恋情只是她生命的一季花开,最终自己的丈夫才是与自己相随一生的人。燕由放逐而最终选择回归了家庭。而在《冰雹》中,汪洋因同学会而对霞飞心生好感,借助互联网发邮件给霞飞,两人互诉衷肠,置家庭于不顾。

另外,海云向读者展现了西方特有的文化与思维方式,在《冰雹》中,倩云面对丈夫精神出轨的时候,选择了上司麦克推荐的西式特有的处理方式——接受婚姻咨询辅导。在中国传统的婚恋小说中,婚外恋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题材,然而通常情况下,面对自己的丈夫出轨这一事实,绝大多数中国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处理方式要么是夫妻双方共同解决,要么便是借助家人的力量进行处理,而美国的婚姻咨询辅导这样的方式在中国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中国人倾向于“家丑不可外扬”,不愿意将出轨这一事实告诉别人,更别说到专门的机构去征询意见,冷静地处理了。然而在《冰雹》这篇小说中,海云通过描写倩云和汪洋夫妻二人选择去接受婚姻咨询辅导,使得整篇小说的走向不再局限于夫妻二人的爱恨交织之中,而是换角度思考,通过南汐的帮助,重新审视两人的情感问题,从而构建了独特的故事情节。

海云不仅好写文章,她同样热爱诗歌与歌曲,并且娴熟地将它们安插在小说的中后部分,并且大多起着触景生情的作用,这些诗句歌曲恰到好处,它们的寓意都同主人公的心境相吻合。比如,在《出轨的中年女人》中,燕苦苦地在爱情与家庭两者间进行抉择时,她看到了杂志上的一首诗“People come into your life for a reason”(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的意义),这首诗如同当头棒喝,使得燕从这段短暂的恋情中清醒过来,最终选择了家庭。而在《冰雹》中,倩云得知深爱自己的麦克遭遇不幸去世后,她站在卢浮宫的门口,录音机里传来了一首《Love To Be Loved By You》,而这首歌使她想起了与麦克的回忆,心中悲痛。海云作品中的英文诗歌和英文歌曲不仅符合人物的年龄与身份,而且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曲动人,以诗表情,它们的出现成为海云小说中的一种特色。

二、中华文化的回归

海云自20世纪80年代便留在了美国,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她所接触的大多是精英阶层。她的笔下主人公也大多是华人精英,尽管他们留在美国,然而他们的母语是中文,他们的故乡是中国,他们的情感系于大洋彼岸,他们的思维与价值观根植于传统,正是这份情感的联系,使得读者在阅读海云笔下的人物时,能够找到共鸣与寄托。海云曾经说过,她十年前的华文作品中常常试图展示西方文化的影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在作品中反思中华文化对海外新移民的影响。西方元素固然向人们展现出了异域文化的特色,但是随着时间的逝去,多年的海外生活使海云的感情更深沉,艺术观念更新颖,她试图通过不同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使得作品中的中西方元素达到浑然一体之效。著名的华文作家严歌苓在旅居海外期间笔耕不辍,她深知,西方的思维和文化将成为无数华人全新的视角和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更深谙华人作家即使漂泊在外,其创作必将根植于广袤的中华文化。

海云的创作并不是偶然,她在漂泊中立足中华文化,创作出一部部涉及记忆的佳作,最为典型的便是《金陵公子》。这部小说以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政治风云为背景,以时间为线索,书写了主人公曾万禹随着时代变化的身世遭遇。解放战争临近尾声时,时局吃紧,曾万禹是曾家金尊玉贵的公子哥儿,虽人心惶惶,东奔西走,却也过着富庶的日子,未曾受过什么苦;到了公私合营时期,曾老爷不再是银行家,财产变成了人民币,曾家日子却过得不差,他与同学雅娟相爱,可随着雅娟同家人搬到香港,曾公子的这段初恋便也只能无疾而终;到了60年代,曾万禹考上了金陵大学医学院,在那个敏感的年代,“成分”二字几乎伴随着他颠沛流离数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抄家,他又丢了工作,只能同章琳琳的父亲和孙神父逃到乡下过日子,好不容易回来了,他到罐头厂谋了个差事,又引起了他与同事胡凤妮的一段情缘……

海云叙事虽紧紧沿着时间顺序,但在小说中,具体的时间并没有被直露于外,相反地,她选择含蓄地采用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标志性事件或物品来暗示当时的历史环境。小说背景主要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作者巧妙地在叙述曾万禹的前半生时,加入了一些典型事件的发生以及特殊的物品来标志时代的变化,比如在抗日战争后,曾老爷一家回到南京,得知二太太遭受迫害去世,这是南京大屠杀的缩影;在解放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而且又采取公有制制度,因而粮票、肉票、搪瓷碗都是新中国刚成立的典型物件;文革开始后,曾万禹的弟弟参加了红卫兵,在这段时间,反复出现了“破四旧”“黑五类”“红五类”“造反有理”这样的专有名词;曾万禹通过下海做生意挣了一笔钱,在这个过程中,服装业、商品房、拆迁、别墅小楼都暗示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这些在小说中自然而又不可或缺的事件与物品使得小说的背景真实而又极具时代特色,是海云回顾华夏、倾力创作的体现。

另外,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形象也是其创作小说的重要特色。在《金陵公子》中,最为明显的是在描写曾老爷的上海三太太时,她的语言用词透着极浓的地域色彩,比如乡窝宁(乡下人)、白相(玩)、姆妈(大妈)……而从小锦衣玉食,又常被曾老爷带去洋行的曾万禹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比如他留意到三太太有心的搭配,便指着她的发夹说“beautiful”(漂亮),在上海和别的孩子一起打球,球打手了,他用字正腔圆的伦敦腔高喊“hands”(手),他向章琳琳告白时,偷偷在纸上写上:“Love is like cancer, the more you ignore it and try to pretend its not hurting you, the bigger it spreads.”(爱情就像癌症,你越忽略它,假装它没有伤害到你,它扩散得越厉害。)语言是表现人物的重要途径,更是代表了一方水土,通过对语言的锤炼,人物形象便愈加丰满而真实,娴熟地运用语言体现人物的性格、背景以及境遇,是海云立足中华文化,深谙地域风情,寄生活于写作的创作态度。

三、真实人性的书写

华文作家施玮曾经这样评价海云的小说——“她笔下的人物不仅生动而且离读者很近,似乎不是在书里,而是在身边……若没有海云用心和笔去抓住,也许就这么消失了,如同一杯酒倒在时光的河流里,让人寻不得一丝香气。更无法在午后的阳光中,或是深夜的泪水中,悄悄地被往事醉一回。”写出真实的人性往往是海云文学创作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意义所在。

海云笔下的人物虽然千姿百态,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真实,而作为平凡的人,最能够体现其真实之处的是“软弱”。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是简单的,然而当作者笔下的人物趋向理想,那么人物的形象也会变得愈加单薄和刻板。海云的小说中,很少有著完美无缺的人物,几乎每一个人身上有着软弱的一面,也恰恰因为她对所塑造人物的剖析与解读,从不回避他们的短处,从而将真实的人性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施玮对于海云真实人性的书写,也有一番见解——“她写出了一群真实的人:在私欲的捆绑中,却挣扎地爱了;在命运无情的风浪中,却保留了真情;在无奈与失败中,却仍有人的尊严。”海云将深情付诸最为真实的人性,在《冰雹》中,她塑造了在婚姻中挣扎着的倩云,毫无疑问,她是个合格的母亲,但是海云并非想塑造一位伟大而完美的母亲,她依旧写出了倩云面对丈夫出轨时的愤恨与无力,写出了她在面对上司追求时的犹豫与心动,那些平常到难以捕捉的心思与情愫成为了海云着力描写的对象,读者之所以能够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便是因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如此真实,仿佛倩云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的人,读者能够从她的经历中感同身受,从而拉近了距离,有所感悟。在《出轨的中年女人》中,海云依旧将写作的视野定格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刚过四十的燕子,已然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生活往往是围绕着孩子,平淡而又琐碎。家庭主妇的生活在大部分人看来是平淡无奇的,然而海云却着眼于她的平凡,塑造了一个丰满而真实的形象,她是个善良的女人,为家庭付出了很多精力,但她却有着想要摆脱这琐碎生活的心,她在网恋的漩涡中挣扎,迷失自我,却又在最后恍然醒悟,回归了家庭。读者难以不假思索地对她进行审判,因为燕子的每一次行为都有着善良的动机,而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挣扎与矛盾中,海云才能真正地书写最为真实的人性。

真实的人性没有太多是刻意为恶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为自己的“善”而行“恶”,却无法自知,从而伤人伤己。海云深谙人性的挣扎,才能书写人性的真实。正如保罗所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海云写人性,既不是塑造一个为自己发言的人物,也不是塑造一个理想中的完美偶像,她在写这世上人间百态,写最为普通的有着各种软弱、不堪,在命运中跌跌撞撞的失败者,而正是她保持着孩童般的敏锐与真实,才能够书写真实的人性。

四、结语

海云以深情写人性,其前期创作善于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人物,以海外为背景,有选择地、创造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的文化影响,主要围绕知识分子书写身在他国的人物的心理历程,从而给予读者一种新奇之感,展现出漂洋过海的华夏儿女平常却又充满异域风情的人生画卷。当下,她又根植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在继承父辈的历史记忆中,吸收西方的艺术营养,书写人性的无奈挣扎以及情感的冲突。海云曾说过:“如果一直留在中国,我也有可能会写出一部《金陵公子》,但肯定不是这部《金陵公子》。”海云在小说的后记中提到,虽然这是S伯伯给她灵感而开写这部小说的,但这小说却不是他一个人的自传,而是他与她的父母那一辈知识分子一生的缩影,而海云终究要写的还是人性,这也是她的最终目的。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得海云对于人性的思考方式和审美意识为文学提供了土壤,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与融合。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地提高,华文文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海云的作品也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热捧,尽管如此,如果将海云的创作放在中国现代化背景上来考察,相对于贯穿时代主题的文学而言,其创作题材略显“小气”,其作品往往拘囿家庭、婚姻、事业的围城,笔下所围绕的人物也大多是知识分子,其叙事风格偏向委婉细腻,少有宏大叙事,缺少对风格壮美的美学追求。当然,这是对生活在美国多年的海云的一种苛责了。海云创作初期的作品常常为读者展现出西方文化的影子,而随着时间推移,她将创作的方向转为反思中华文化对海外新移民的影响,将作品聚焦中国历史、生活记忆以及与华人密切相关的题材。总而言之,海云能够在作品中加入西方元素展现西方文化的同时,根植中华文化土壤,聚焦儿时对故乡的生活记忆,以生命体验为桥梁,有意识地书写现实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和情感冲突,用精妙的語言和动作代替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歌曲与诗歌表达人物心境,以深情写人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使其成为华文圈中一位广受读者热爱的重要作家。海云的创作依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未来,华文文学在海外进一步的“落地生根”依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海云.金陵公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2]海云.冰雹[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3]海云.与西风共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4]海云.教育还可以[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2013.

[5]海云.自在飞花轻似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生命体验中西文化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九辩》中的时空意识探析
文本解读教学需要生命在场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