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CEO脱不花:那些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
2019-05-24/粥左罗
/粥左罗
在人生的很多阶段我们都在等一句话
2015年8月我进入新媒体行业,2016年5月20日注册了公众号,兼职运营了一段时间,以失败告终;2017年3月,我重新启动我的公众号,兼职运营了一段时间,又以落败告终。
自2015年起,我一直梦想能做出一个完全由自己说了算的公众号,我手写我心,只做自己相信的内容。经历了两次尝试、两次失败,转眼到了2018年的春节前,那是我内心最纠结的一段时间:当时我已向公司提出离职,但离职之后怎么办?要么全职进行第三次做自己公众号的尝试,要么重新入职一家新媒体公司继续赚高薪。
我的内心倾向于前者,但风险很高:第一,没了大平台扶持我还行么?第二,前两次都失败了,2018年显然更难,这种情况下第三次我能成功么?第三,我以一个知名新媒体讲师的身份独立出来全职做号,如果失败,岂不是天大的笑话,我还有脸继续教别人运营公众号么?
那段时间我拿着本子写写画画,反复推演“我到底该不该去做?能不能成?”经常失眠到下半夜,焦虑得不行。你知道的,人一旦纠结起来是停不下来的。
特别幸运的是2018年2月6号那天,对,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点开后被脱不花的一段话击中了,她说:“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因为如果不做,这件事就永远是停在脑中的‘假想,由于没有真实的反馈,诱惑会越来越大,最终肯定会让你后悔。而去做,就进入了一个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最终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做成、不后悔。”
读完,心里涌上来一个字:干!
我马上在电脑桌面上新建了个文件夹,名字就叫“干出一个新世界”,然后新建个文档,开始写账号规划:名字、定位、简介、冷启动策略、核心增长逻辑……
从纠结要不要干,到直接開干,一直走到今天,我没有再停下,也不再纠结。虽然这个号还远没到达我想要的样子,但我已经在靠近它的路上走了一年。
肯定不能说这个号走到今天,是因为脱不花的一句话,但你要明白:在人生的很多阶段,我们都在等一句话,那句话到位了,发动机就打着火了。
后来每当我因为一些决定纠结的时候,我就会回想起脱不花的鲁莽定律,比如去年8月反复纠结要不要做知识星球社群的时候。
很多人在人生的很多阶段,本来都有能做成一些事的机会,结果在反复推演和漫长的纠结中,让时间溜走,让机会变成别人的,最终让自己后悔。
反而很多做成事的人,在做那件事的时候,胜算可能并不如你,但人家敢想敢干,就这么干成了。
所以,做大事者不纠结,成大器者不磨叽。那些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
先搞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鲁莽定律,是脱不花38岁写的,她说“38年亲测有效”。我研究了一下脱不花的经历,发现的确如此。
很多人都知道脱不花是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但很多人不知道她的学历不高,17岁就从高中辍学开始混社会。
1997年,17岁的脱不花可能还并不知道鲁莽定律为何物,但她那时候已经足够莽撞了。那年,脱不花被从家乡送到北京突击英语,准备去美国留学,然后光宗耀祖。结果来到北京一段时间后,她心野了,鬼迷心窍地认为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读书太不酷了。
叛逆期的孩子有这种想法的很多,但要么就是想想,要么征求父母意见被骂一顿后继续乖乖上学,毕竟罗永浩爸妈那种家长是极少数。
脱不花不同,想就干,根本没告诉家长,自己偷偷辍学在北京三里屯找了份办公室小妹的工作,月薪380元,就这么开干了。
这样做是对是错呢?我们不好说,脱不花也不会去纠结,她只是在接下来的人生里,用一次又一次的“莽撞”连续证明了当年那个决定是对的。
1997年,脱不花打杂的那家小公司是做广告代理的,那还是一个“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的时代。
在一个野蛮生长的行业里,必然会冲出一些“莽撞”的年轻人野蛮生长,脱不花成为了其一。
当时中华民族园西门有个酒吧叫广告人沙龙,每到周末晚上,都会有广告圈的名人来做免费讲座,脱不花经常去蹭听。
某个周末,脱不花在那里听了时任北京奥美总经理湛国祥的讲座,当天的主题是“如何做提案”。脱不花觉得“提案”这个词高大上,是国际级广告公司才做的事,她们用的词都是“汇报”。那一天是脱不花这辈子第一次听说有个词叫“PPT”。
湛国祥讲完被听众团团围住,还没资格拥有名片的脱不花鼓足勇气浑水摸鱼钻进人群里拿到了湛国祥的一张名片。
一个月后,脱不花所在的公司有幸接到一个大客户邀请,去提案竞标。当时对这个小公司来说是个大机会,全公司开始讨论。脱不花虽然是个打杂的,但听着听着很兴奋就说了一句:为什么跟我在讲座上听湛国祥老师讲的不一样呢?
结果大家看了眼脱不花,虽然不耐烦但还是问了句:你说咋搞?
脱不花一下被问懵住了。若是一般人,也就这样过去了。脱不花不是,她要回答你。但她不懂啊,不懂没事,去搞懂啊。
然后,脱不花翻出了湛国祥的名片,对着名片上的电话号码发了会儿呆,然后竟然咬着牙把电话拨过去了。
结果,电话是秘书接的,说湛老师在开会。脱不花又鼓起勇气说:请转告湛先生,我是在广告人沙龙上听过他讲课的一名学生,我有些问题想要请教他,能否请他给我回个电话?这就是脱不花式做派:先干起来,然后再一步一步逼近成功。
过了一会儿,湛国祥真的拨过电话来了。脱不花说,她接过来讲了这辈子最二的一个电话:“湛先生,我是一个小朋友,一个月前我听过您讲如何做提案,现在我们有机会做提案了,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做,请问您能帮帮我吗?”
没想到,脱不花直接把湛国祥约出来了,而且约的当天中午。定了地点,脱不花抱着尚未准备好的材料就跑去见湛国祥。
湛国祥看了说:内容再改来不及了,我建议在形式上下功夫。于是他给脱不花讲了:怎么用PPT这个软件、到哪买投影胶片、怎么制作和保胶片、应该用什么样的文件夹来装胶片比较美观等等。
其实,哪是什么内容来不及改了,形式也来不及了,因为那天晚上他们就要赶火车去见客户。
不过,这不是脱不花的作风,她竟然决定:干!和湛国祥分开后,她就飞奔去买胶片等物料,然后再飞奔回办公室做文件,经历了打印机复印机各种卡纸事故,她竟然在同事必须去赶火车的最后时刻搞定了。
在最后一分钟,本来没机会一起去的脱不花竟然突然被老板指着鼻子说:你,一起去!
整整一个晚上,她又张罗着把卧铺之间的小桌子当投影机,模拟放胶片、换胶片以及准备各种台词。天快亮时,老板又指着她的鼻子说:你,到时候你讲后半部分。
脱不花这样的人,当然不会拒绝。
你看,本来整件事跟脱不花没啥关系,结果因为一次次的莽撞,她竟成了主力。
最后的结果呢?抱歉,提案没有竞标成功。鲁莽定律的精髓是可以不成功,但要尽快验证。
不过没事,罗胖2018年跨年演讲时说了:所有的事到最后都是好事,如果不是,说明还没到最后。
脱不花说那个失败的提案给她带来两个后续好运:
第一,大项目没拿下,但因为他们的表现,那个客户把后面的小项目直接给他们做,不用招标,合作完之后又持续合作了七个项目。
第二,后来公司有个新业务,做培训,因为见识了脱不花在那次提案上大大方方的讲话,直接指定脱不花为项目负责人兼培训师。
脱不花说:我所负责的第一个客户,组建的第一个团队,合作的第一个媒体,写的第一篇文章,培训的第一个学员,赚的第一笔奖金,买的第一部手机,都源于此。
先干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你不开始干,你脑子里都是在论证“要不要干”,而你一旦开干后,你就开始了“怎么干好”的论证,同时你多干一步就逼近了成功一步,因为问题都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一个一个解决的,空想不解决任何问题。
没有执行力
再完美的计划都是空谈
脱不花的第二个重要人生转折点,同样来源于一次莽撞经历,这一次她用鲁莽定律告诉我们:没有天生完美的计划,只有一流的执行力去让一个计划以完美告终。
1998年的一天,脱不花路过一个酒店的会议室,发现里面正在搞培训,会场管理不严格,她就溜进去坐在最后面听了起来。这个老师讲的内容让脱不花深受震撼,内容涉及战略管理、4P均衡发展等。
讲完,她冲上去找老师交流,想问老师下次在哪讲,她再来听。结果这个老师说他一般只给自己公司讲,这次是因为给朋友帮忙,是第一次讲公开课。
一般人问到这只能作罢了,但脱不花竟然问:如果我们也举办公开课,可不可以请您来讲课?
老师说: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试试。
脱不花很激动,但她其实不知道怎么做公开课,连场地都没有。结果她一扭头,发现酒店的工作人员在一旁,她直接跑过去打听。
那个工作人员就是负责出租场地的,脱不花就问人家租这么一个场地要多少钱,对方一报价,吓了她一跟头“这老师确实高端,但我也租不起这么高价位的。”
那个工作人员又问脱不花:你能接受多少钱?
脱不花没概念,愣愣报了一个五分之一的价格。结果谈到最后,对方同意了,只是说:“你要送给我5个免费听课的名额。”
就这样,脱不花竟然搞定了场地,然后又转头去找老师问讲课费要多少。老师也愣了,因为从来没有讲过收费公开课。
结果俩人合计半天,按脱不花的话说是:最终商定了一个今天看来低得令人发指的讲课费。
这就是脱不花的鲁莽定律,啥都没有两头撬,一会儿功夫愣是搞定了场地和老师。
听这种课的都得是企业家:去哪招这样一群学员啊?
你看,这才是最难的,如果脫不花首先想的是这个,解决不动,她就不做这公开课了。但鲁莽定律就是:再难不怕,干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脱不花在跑广告业务时,跑腿儿去过央视广告部送材料,“对,我见过企业家最密集的地方,就是央视广告部”。
于是她立刻抬腿跑去了央视西门,找到了替老板跑腿儿时接触过的广告部行政秘书。叽叽咕咕半天,那个秘书给他广告部主任的名片夹,让她去复印一份,于是脱不花就有了一本企业名人通讯录。
脱不花一个一个打电话,到实在不能不开班时,卖出去了十几个座位,然后加上送给酒店工作人员的5个名额,开班那天坐了二十多个人。
脱不花说:学员少,服务凑!她又是做主持活跃气氛,又是做抽奖增加体验,还评优秀学员让大家开心,所以最后大家都很满意。
当时有位学员被脱不花评为优秀,获得第二次免费听课的奖励,结果第二次那个学员不仅带来十几个高管来听课,又请她带着老师回企业做内训,那家公司成了脱不花的大客户。
回过头来看,因为一次偷溜听课,脱不花竟这样莽撞地冲进了企业家培训领域:那个讲课的老师是高建华,先后担任惠普中国的助理总裁、战略总监。首席知识官,也是中国第一个CKO(首席知识官)。
那个被评为优秀学员的高管是牛根生,他当时在伊利做副总裁,听课后的第二年从伊利离职,创立蒙牛。创立蒙牛后成功后,他专门找到脱不花表示感谢,并成为脱不花的重要客户,合作了10年。
脱不花人生中组织的第一次公开课,有完美的计划么?没有,但她用一流的执行力执行了下来。
脱不花的鲁莽定律一定也融入到了罗辑思维这家公司,因为我记得有一次,罗振宇说了这么一段话:做一件事,它到底靠不靠谱,你坐在家里想是没用的。我们的风格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主意出来大体觉得靠谱,先干起来!
高手思维是我要做什么
而不是我会做什么
回过头来看脱不花的一些经历,你会发现,她做的很多事情并不简单,而且以她那个节点过去的经验来说,她可能并不会做。
她赢就赢在,很多时候她并没有过多考虑“我会什么”,更多的是考虑“我要什么”,因为“只要我想要,我可以去学”。
鲁莽定律背后是一条高手思维: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会做什么。
1995年,马云去美国。第一次看到互联网,他摸到计算机时都不敢用力打键盘,生怕给人家搞坏了。马云感觉这个“网”太神奇了,输入关键词,就能连接一切。于是,他在美国的网上搜“中国啤酒”,结果一无所获。
这样的结果让马云很失望,他决定回国创办一家公司,把互联网带到中国,把中国带向世界,而那时中国还根本没有在线业务。
1999年,阿里在马云的家里成立,虽然只有18个人,但他们想做的事情很大:用互联网技术改变落后的商业行为。
我每次看这些高手做事的方式,就很佩服,因为他们的思维总是跟常人不太一样。
普通人在规划自己要做什么时,之所以老是纠结、不去行动,是因为他们总是上下打量自己一番:我会这个,不会那个。所以对于一些虽然做了会很厉害但很难的事,我们总是想想而已,并没有准备去做,因为我们觉得“我不懂啊,我不会啊”。
牛人在规划自己要做什么时,不太会局限在心里想“现在会什么、懂什么”上,他们更多的是思考:我要不要做这个。只要回答为“是”,他们便着手去做,不懂不会没关系,可以一步一步去解决。
如果把1995年摸到计算机的换成我们,我们多半会觉得:哇,这东西太神奇了,等咱们中国也这样了就爽了。
我们不懂,于是90%的人不敢去想,10%敢想的人里估计大多也在一番纠结后不敢去做,敢想又敢做的人能有1%就不错了。
马云也不懂,他英语教师出身,更不懂技术,但他只要回答“我要不要做”就是了。
假如在2012年时,你也想做一个打车软件。你可能会想,我对技术一窍不通,甚至我找技术团队来做,我都不知道怎么讲,我也无法判断对方是不是可以,所以对我们来说,通常是放弃。
滴滴的创始人是程維,阿里销售出身,同样对技术一窍不通。但他来北京出差,因为几次堵车和打不到车的经历耽误了自己谈生意后,就萌生了他要做这件事的想法。
不懂去学,去找人聊,去找懂的人来做。当然他不懂,也踩了很多坑。最初他找的给他做APP的团队,好像是山东的一个很山寨的团队,技术不好,拿了他一笔钱,做出来的软件却很水。
但没关系,这都是过程,只要程维在心里对做这件事的回答是确定的,踩几个坑没关系,那就继续做。
由于不懂技术,他找了一个不太行的CTO,还给了不少股份。发现不行后,他在公司没多少钱时拿出大量现金买回那个CTO的股份,让他退出。
就这样一个一个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的局限性,我也有。很多时候你只要告诉自己要不要去做那件事就好了,要,就着手去一步一步做,而不是:我不太会、不太懂,然后就一直纠结不去做。
90%的情况下,先干起来都是稳赚不亏的,而90%的情况下,光想不干是稳赔的,因为你耗掉的时间和精力不会给你任何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