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出境交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9-05-24史颖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赴境外交流的学生日益增多,相应的问题也不断涌现。文章从分析出境交流学生的特点入手,探讨了境外社会环境对交流生的影响,对交流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交流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提升交流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出境交流学生;思想政治;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6-005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有机会作为交换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新形势下,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出境交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出境交流学生的特点
1.交流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
高校选派交流生前要经过笔试、面试、资格审核,从思想品德、学习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查。通过层层选拔,经过激烈竞争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才会被推荐为出境交流对象。之后,学校会专门对其进行专业、语言等方面的培训。因此,交流生一般是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未来能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宝贵人才。
2.交流学生的经济压力较大
国内高校与境外学校签订交流合作项目时,已约定了交流生在境外期间的各项优惠政策。选派交流生时,政府和学校会对交流学生的学费、旅费等费用给予一定的资助和支持。这一系列舉措大大缓解了交流生的经济压力,让交流生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学习之中。
二、境外社会环境对交流生的影响
1.境外社会体制对交流生的影响
大学生赴境外交流的目的地,其社会制度大都是资本主义,在选举阶段,往往为了竞争充斥着各种拉票手段。交流学生由于年龄偏小、社会经验不足、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较弱,容易被不健康的文化氛围影响和不良的政治手段利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种族歧视。这些消极的社会思想意识,会对交流学生的“三观”产生极大的危害。
2.境外社会文化对交流生的影响
交流生赴境外学习时会受到异域文化环境的强烈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异域文化环境,交流生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当地人的语言、行为、习惯、交往模式的模仿来修正自己的语言、行为和心态,以此来更好更快地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对异域文化的学习,交流生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甚至是宗教信仰都会受到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促进交流生在境外顺利完成学业
交流生远离同学、亲人和故土,到异国他乡求学,心中难免孤单寂寞,加之境外的生活方式、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等与国内差异较大,短时间内不易应对,因此学生容易情绪低落、心态失衡,甚至影响正常学习。因此,学校应加强交流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交流生在境外顺利完成学业和交流任务。
2.增进交流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一些交流生体验了境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后,片面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发达之处,对祖国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甚至极个别学生被境外组织策反。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增进交流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激励他们刻苦读书,鼓励他们今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四、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针对交流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完善
当前高校对出境交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薄弱,且大都限于出境前,以集体座谈的方式告知学生礼仪、注意事项等,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学校对学生出境期间和回国后的思想状况关注较少。
2.缺乏针对交流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
随着交流生数量的增多,很多高校仍未安排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门负责交流生的追踪教育,也没有对交流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整理、思考和研究。部分管理教师没有出境学习、工作的经历,缺乏处理涉外问题的能力。
五、提升交流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学生价值观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是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结合融入高校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因此,高校应当引导交流生的爱国价值观,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让其对国家、民族的理想价值观、思想文化体系有认同和归属感。首先,让交流生了解爱国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从而不断提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让交流生知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中国精神、中国创造取得的中国价值,国家富强文明、社会自由法治带来的民族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美满,引导交流生理性对待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最后,要提高学生对外来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识别力和判断力,以开放、理性、包容、辩证的观点看待多元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健全交流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工作队伍
学工队伍是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基础。随着交流生数量的日益增多,高校需要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对交流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教育。团队应紧紧树立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完善及变革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以便更好地应对新的问题与挑战。
3.完善针对交流生的考核制度
针对交流生的特点,高校对交流生应采取全周期、追踪式的考核管理制度。如出境前,不但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和专业的学习,了解当地的文化、法律和习俗差异,提高自立能力,而且要强化国家安全、政治和保密纪律。在境外交流学习期间,教师要依托网络社交软件等媒介跟踪、掌握交流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心理疏导,缓解交流生的孤独感和思乡感,鼓励交流生之间团结互助,同时引导交流生积极树立文明的个人形象,保持政治立场坚定。返校后,高校要通过集体座谈、一对一交流等形式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重点关注交流生返校后是否存在“三观”方面的问题,是否被国外敌对势力策反,是否有宗教信仰问题等,引导学生积极总结境外学习经验和体会,正确看待环境的变化,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返校后的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胡晓飞.加强和改进公派出国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8(7):196-197.
[2]许琳.当前出国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15(23):115-116,114.
作者简介:史颖(1987—),女,河南商丘人,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