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四个自信”教育在“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2019-05-24常丹李晶申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常丹 李晶 申覃

摘要:坚持“四个自信”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前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在“概论”课程教学中,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路径与“四个自信”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好地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概论”课程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1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090-04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坚持“四个自信”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前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在“概论”课程教学中深化“四个自信”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更好地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四个自信”教育与“概论”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

“四个自信”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促使全体人民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主要内容及其精髓,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理解和认同,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四个自信”教育可以从历史维度、发展维度、现实维度和价值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优越性、科学性和传承性,从而实现二者共同的教育目的。

道路自信重在从历史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2]在“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大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从而理解、认同中国人民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重在从发展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理论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五位一体”的总体规划、“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等等,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在“概论”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并在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使大学生能以发展的眼光了解把握理论的科学性,提高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重在从现实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是现今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改革开放以来,就经历了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的许多考验,顺应了我国社会各个阶段的发展现状,赢得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效。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制度优势,具有高度调动社会活力的政治优势,具有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经济优势,具有最大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优势,具有积极凝聚社会共识的思想优势。在“概论”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大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把握这些基本制度的历史演进、科学内涵、现实状况等,能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我国现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重在從价值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主要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文化的自信。[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处世之道、安邦之策,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革命文化激情澎湃,饱含着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效国之力,是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硕果累累,体现着崭新的时代之光、蓬勃的发展之势,是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力量源泉。正是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蒸蒸日上,美丽的中国梦才能实现。在“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就是要注重继承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价值理念,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精髓,夯实大学生的文化根基,以便更好地实现国富民强,提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二、“四个自信”教育与“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展现

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4]《概论》课程教学可着重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充分说明,我国既不能适合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完全模仿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结合自身的社会历史条件走自己的路,因此,在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建立了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核心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社会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社会改革全面深化,反腐败斗争成果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能使大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并非个人意志的选择,而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由中国国情所决定,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选择,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无论是坚定自信、还是增强自信,理论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5]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来源于各个时期中国社会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实践,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阶段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正确把握前进方向”。[6]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社会建设日新月异,各项社会改革逐步深入,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建设进一步改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这些伟大成就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稳步前进,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发展,思想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全方位外交深入开展……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引人瞩目的成就也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概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正是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在中国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改变中国现状,促进中国发展的思想基础,大学生可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真正感受到理论的巨大力量,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非一味照搬他国的制度体制,而是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先进制度,能更加有效地保障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鉴于我国社会经济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特点,非公有制经济因素在社会经济构成中已经占有一定比例,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社会经济要素的复杂性,也使得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政党众多,各种政治理念相互交织,经过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有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诞生,这一制度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又最大限度地联合了各个民主党派,在社会建设中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中国长期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在近现代历史变迁过程中,各民族都曾为中国社会的革命斗争和发展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定,既肯定了各民族过去为国家建设所做的贡献,又保障了他们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平等地位和自治权利,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有效途径;等等。在《概论》课程的教学中,让大学生学习知晓我国各项制度的历史由来、实施现状及发展趋势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近代以来的历史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经受历史和实践的各种考验,是最适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制度体系。通过对这些制度体系的学习了解,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7]在《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就是要激发起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真正理解中华文明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着重分析近现代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武装斗争开展革命,在复杂的革命斗争形势下很好地解决了如何联合各阶级进行斗争、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斗争、革命斗争中谁是领导核心的问题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的形成,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符合了当时的社会要求,为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期的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以及中国发展速度和建设成就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巨大力量。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更好地使大学生继承和發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持久的社会发展动力,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三、“四个自信”教育与“概论”课程教学路径的创新

第一,在“概论”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实践教学路径。“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也是人的思想发展的动力。”[8]通过实践活动一是要让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践,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通过实地考察改革开放典型区域,带领大学生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和显著成效,让大学生真正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西方社会改革的区别,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四个自信”的自我培育。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农村,体验和感受真实的社会生活。可以结合大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深入农村解决农民实际的生产生活问题,使他们能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从理论到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在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二,在“概论”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教学信息网络路径。在当今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技术的运用,使严肃的思想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9],通过微信、微博等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媒体培养大学生“四个自信”,是“概论”课程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要实现其教学效果就必须利用好这一手段。首先要重视新兴网络媒体的广泛性特点。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新兴社交媒体的广泛性,结合“四个自信”教育的要求构建相关的宣传教育平台,把握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的主动权。其次要重视新兴网络媒体的独特性特点。在高校的“概论”课程教学中应分别利用它们的优势特点,在大学生中形成思想引导、观点传播等作用,同时可以在学生干部中培养一些宣传精英,利用他们在社交媒体中的影响力提高“四个自信”教育的效果。再次要重视新兴网络媒体的互动性特点。通过它们把“四个自信”教育的形式更加生动化、形象化,能更加及时地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成为解决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中答疑解惑的重要途径。

第三,在“概论”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情感认同路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0]“概论”课程教学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意识的唤醒,在此过程中需要感情的交流和认同,培养大学生“四个自信”更是不能依靠简单的强制性理论灌输来实现,需要大学生从内心理解并接受,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达到情感认同。其一,通过感情体验法提升大学生的归属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用真情实感感染大学生,真正关注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态度和情绪。同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体验,将“四个自信”融入“概论”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关联,从而提升其归属感。其二,通过比较教育法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比较教育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种有显著效果的教学方法,“将两种不同现象或事物的属性、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引出正确的结论,用以提高思想认识”[8]。在“概论”课程教学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与西方国家进行实事求是地比较,就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当前中国社会和人们的发展需要,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识,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其三,通过心理疏导法引发大学生的共鸣感。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的生活不再与世隔绝,他们的思想认知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消极思想和不正确言论会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以至于不能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缺乏对其客观的认识。在“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大学生对“四个自信”存在的心理困惑,认真查找原因,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在此过程中与之形成思想共鸣,帮助他们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1).

[2]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3]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16-07-13(1).

[4]習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6/26/c_116299439.htm.

[5]邓如辛,韩彪.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

[6]习近平.长征胜利启示我们[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10-23/8040722.shtml.

[7]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8]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9-140.

[9]林艳.试论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9):112-116.

[10]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