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2019-05-24周金华刘睿
周金华 刘睿
摘要:强调要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指的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中和课后因自身需要有所满足而产生的积极、正面、美好的感受。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既要关注课堂外部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强化课堂教育教学自身内功。具体措施,首要在于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进行“因需施教”,关键在于改革体制机制、发挥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重点在于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需要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15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075-06
2017年教育部多次强调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2018年更是提出了“课堂革命”的号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强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走近教育对象的标志性事件,是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重大发展。学界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内在逻辑、路径和举措等进行了探讨,①这些研究具有启发意义。本文试图进一步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探讨其阻碍因素,提出可行性举措。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論课”、“获得感”三个词构成。“大学生”标识了探讨的对象,这个群体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由依赖走向独立。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在前大学阶段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和焦点,生活、思想上受到家庭和学校的特殊关照。他们经过了中学阶段空前激烈的竞争,而且赢得了这场竞争。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正处于从经济、生活、心理具有依赖性、半依赖性性时期,转向经济上逐渐自立、生活上自理与人格逐渐独立的时期。第二,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探索与形成时期。这个阶段,他们有对爱情、友情的强烈需求,有时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索和思考,有跟老师和同侪进行人生价值和意义讨论、追寻与求索的心理需求。第三,处于人生际遇的各种转变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处于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期;处于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受动式学习,转向在知识摄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创业的自主学习时期;处于从海量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向对于信息进行理性选择、过滤与反思时期;处于从不具备完全民事法律责任的青少年,转向一个要负完全社会责任公民的时期,等等。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心理素质各异,知识结构、品德基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选择性、能动性和建构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专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教育的课程。大学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形势与政策》五门。这五门课程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五门课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学习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成果,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结合人生实际,促进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并以此为实现依法治国助力。这五门课程的内容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的,是党和政府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了探讨的范围。
“获得感”是与“损失感”、“剥夺感”相对的概念,是主体对于“获得物”的主观感受,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表达了因为有所收获而产生的积极、正面、美好的感受。有“感”的“获得物”,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既可以是知识上的,也可以是审美上的;既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价值的;既可以是方法上的,也可以是能力上的;既可以是指向现在的,也可以指向未来的。“获得感”的关键在于对收获有“感”,即能让主体在意识上、情感上、精神上有所触动。反之,如果得到、拥有、收获了某种东西,在意识上、情感上、精神上却没有触动,那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获得感”与人的需要相关。满足了需要的给予和获得才能有“感”,也从而才能够产生“获得感”。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界定“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它指的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中和课后因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积极、正面而美好的感受。这种感受,主要指向的不是物质性的、实体性的“获得物”,而是一个兼及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的精神性过程和结果,宜言之,是一个意义生成和赋予的过程。为进一步理解这个概念,需要进一步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供给,要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并使其有“感”,其前提是学生身、心的参与。承认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就意味着该课程教育教学不是教育者一方的事情,不仅仅是教师以教的“供给”满足学生学的“需求”的单向过程,而是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只有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才会调动自身的注意,理解并掌握所学的概念、原理;在与老师和同伴的多维互动中,激发情感和意志的参与,加深对所学概念、原理的体验、领会与内化。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中或课后收获的“获得物”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这个“感”在形式上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其内容则指的是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中和课后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1]精神上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这种变化会逐渐由潜在到显在,外化为精神面貌、态度和行为。
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既来源于结果,更来源于过程,因而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指的是在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作用下教师、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互动过程。由下面笔者绘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运行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互动过程,作用于该过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等,都会对该互动过程及其结果产生或多或少、或积极或消极、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都会影响受教育者的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果指的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所产生的影响或改变。这种改变或大或小,或即时或久远,或正面或负面。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当然希望的是对受教育者产生即时、正面的影响或改变(参见图1)。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强的原因探析
2016年底,党中央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对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为了落实会议精神,以及31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在2017年年初就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打一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并要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检验高校落实会议精神的试金石,效果看满意度,看学生获得感。实际上已经指出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高的问题。
当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上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运行示意图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除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學方法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合理化组织等直接因素之外,外部思想政治环境也会对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教学形成重要挑战:
第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消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也从未停息过。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反华势力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目的未得逞的情况下,便把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年轻人身上,以各种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更趋复杂严峻,西方敌对势力不断通过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文化输出和价值渗透。由于西方的文化输出和价值渗透挟过去几百年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科技等优势之余威,曾经对我国青年产生较大吸引力。但由于资本主义主义的痼疾,以及新自由主义在恣意推行过程中的“斑斑劣迹”,加之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综合国力和霸权地位的相对下降,特别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和魅力,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影响力呈衰减之势。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新自由主义已经彻底退出中国社会的思想舞台了,就没有市场了,它在一部分人中还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并借助这部分人影响着青年大学生。除了新自由主义之外,民主社会主义也有较大影响。一方面,该种思潮在后共产主义的东欧等地影响也较大,另一方面,它自身的理论主张对于习惯了和平年代的青年学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吸引力。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复杂严峻。当然,对我国青年学生影响最大的,还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文化输出和价值渗透的新自由主义。这些西方思潮影响干扰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 [2]与崇奉自由主义价值观形成反差的,是青年学生对于传统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隔膜。在商家的操弄下,现在大学生对西方“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的崇奉和重视远远超过传统节日。
第二,国内错误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销蚀。除了国外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对青年有较大影响之外,近年国内还产生了其他错误思潮,典型的有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理论,等等。历史虚无主义突出表现在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并以各种方式诋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更有甚者,以学术研究的名义要求重新评价历史,达到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就的目的。宪政民主思潮也具有较大迷惑性,它利用人们渴望民主、痛恨腐败的心理,宣扬中国根除腐败的唯一手段就是施行“宪政民主”,把这条道路说成是中国改革应该走的康庄大道。诋毁中国共产党“有桥有路偏不走,过河硬要摸石头”。它的要害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张搞西方的三权分立、普选制,枉顾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已经被历史证明成功的、在国内外受到广泛认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宪政民主论、普世价值论与新自由主义有相当的亲缘关系。这些中西合璧的错误思潮通过讲坛、论坛、网络、微博、微信在我国传播,而且传播形式花样翻新,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思政课的功能。
第三,大学生学情的变化也构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巨大挑战。95后以及00后学生比起以往大学生有了很大的不同: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及科技信息工具,从多种渠道或主动或被动地获取、接收海量信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他们大多已经接触过,没有了新鲜感。以新型Web2.0网络(微博、微信、博客、百科、空间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交互性、开放性、聚合性成其为典型特征。“千变万化的互联网生活方式,恰恰是大学生欢迎并有开创性的领域”、“大学生接受思想信息的时间过程大大简化,接受效率大大提高”。[3]所谓见多识广,他们在观念上更加开放、多元。据有关抽样调查表明,青年大学生每天(通过电脑、手机)上网时间平均在2个小时以上,他们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人人都能成为信息、观念的传播者。问题总是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固然为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另一方面,由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客观上存在着监管的盲区,充斥着各种为吸引眼球而传播的谣言、片面放大社会阴暗面的偏激言论和观点等,理性、客观的声音反而很容易被淹没,这对青年学生极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各种思潮通过网络、娱乐节目、影视剧、评论等载体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影响。尽管这些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但却是碎片化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自媒体信息认识碎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中立、道德底线模糊、是非判断能力衰减,极易被网络舆论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限的时间和内容很难做到对于学生思想困惑、热点难点的全覆盖,获得感自然会打折扣。
社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也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随着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日益膨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被理所当然视为“无用”。高校大学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教育甚至是“洗脑”。概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非高校一方的任务,更非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所能单独承担。在社会、家庭、学校等三方主体中,社会是最为重要的主体。社会现象和社会价值取向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剧烈冲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授给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会被社会环境檢验,检验结果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兴趣度、认同度、信任度和获得感。
如果说前面所讲的“挑战”即外部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消解和稀释,是从宏观或者中观上进行的探讨,那么,要进一步厘清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强的具体原因则需要从微观层面进行探讨。通过近年对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最不满意的方面就是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佳的具体原因包括: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现实脱节。据沈状海团队2016年4—6月对全国3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均低于60%,[4]具体表现在“与现实脱节”和“不能很好回应社会热点问题”。 王高贺课题组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低头族”现象对于珠三角地区高校师生的调查,也反映了类似问题,“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不当”、“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等。[5]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不够“接地气”,没有很好满足学生需求。内容缺乏现实生活基础,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借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分析,是实现思想引领的有效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热点问题往往要直面尖锐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施教者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以深刻的理论穿透力、洞察力和解释力帮助学生解疑答惑,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但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有能力、有热情、有动力做到这一点。
第二,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话语表达上的“断裂”与“破碎”。所谓“断裂”,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话语表达与学生接受之间存在着鸿沟,入不了心进不了脑,存在通常说的“两张皮”现象;所谓“破碎”即教学话语以及该话语所承载的内容对于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的现实反映呈现出不连贯、不系统的碎片化现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光有内容上的要求,还有呈现形式和话语表达上的要求。部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观上缺乏网络话语创新意愿。一部分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者往往习惯于传统的话语表达、思维方式、教学模式,没有及时跟上时代变迁的潮流和步伐,面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带来的全新环境,缺乏相关的网络教学经验、网络知识,教育者容易拘泥于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课堂讲授单向传播方式,表达方式老化、陈旧。部分教师对于青年人喜爱的话语不知道、不关心、不研究,不熟悉青年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流行语,由此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的缺失,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吸引力呈下降趋势。客观上造成了话语创新能力缺乏。
第三,体制机制上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和迟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力以赴投入教育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需要教师倾情投入的事业,当前我国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相当一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在教师职称评定、晋级加薪上,口头上说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而实际上没有重视或重视不够,没有或只是较少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价值。这样一种导向,使得许多教师对思政课教育教学在时间上、精力上投入不足,投入不足自然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自然会传导至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获得感”。另外,与有的专业课老师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业荣誉、收入分配上自身的“获得感”也不强,这也影响了他们教育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举措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仅是新时期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任务,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当在这个高度来认识问题。外部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具有极大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虽然并不能直接解决外部大环境问题,这个方面问题的解决需要党和政府统筹社会各个方面的合力。但在校园这个小环境,对于应对西方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及国内近年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思潮等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却可以利用自己的主阵地、主渠道地位大有作为。关键在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的功能。大学时代是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个大变革时代他们具有思想的内在渴望,希望能够养成明辨是否、明察秋毫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供给上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即是教师是否能够发挥思想的力量、理论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6]
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本身如何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问题。过去,我们常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那是从课程的整体效果来讲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则主要是从大学生的角度提出来的,把学生看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上的重要推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正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运行示意图”所标识的,其关键在于要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对教育教学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其作为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突破口,当前要采取如下举措:
第一,首先要发挥好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从事具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教师而言,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可能改变不了宏观的环境,但对于他自己能把握的微观的具体的小“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他是可以也应该能够加以改善的,对于增强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教师应该有所为而且也是能够有所为的。改革考评机制,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第二,其次在教育教学环节上,教师要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精心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选用教学方法。首先,课前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上的存量,精准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最近发展区。课中,关键是要突出内容为王。一是要针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实际”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抽样调查、座谈、小纸条、观察分析等方法记录与分析大学生各个阶段的需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理论与材料的准备。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将认知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同体系。三是要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内容進行优化,针对学生关注现实的特点,可以将时事政治或社会热点及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思想认知的良性发展。增强其认知上的“获得感”。四是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另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实际,还要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应用情况。课堂也要要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活需求。五是要在内容设计上要针对大学生需要的层次性、过程性,对教学内容加以统筹规划,选取合适教法。大学生思政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针对大一新生的交往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营造和谐、良好的交往氛围,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多组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集体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成长;针对学习需要,则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深入加工、打磨教学内容基础上,运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多媒体手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组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确实使学生在交往上、精神上、能力提升上、受人尊重上增强“获得感”。针对大二学生要求更高和相对功利的特点,则要针对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和理论,进行针对性的释疑解惑,提升理论阐释的精准度和解释力。课后,则要及时收集学生反馈。
第三,要经常性创设大学生体验或获得的课堂生态环境。当今新技术已经为大学生思政课提升“获得感”提供了可能性条件。慕课的开设和推广应用,事实上为该项举措提供了条件。首先,在线下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已经可以初步完成一般知识性的了解或掌握。线上课堂教师主导教学环节,教师完全可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给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结合案例教学、专题教学、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等活动,创设必要的体验情境,使学生广泛深入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在参与中增强对概念、知识、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在参与中进行方法和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获得感、知识获得感、能力提升获得感。
教师在教育教学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做导演,让学生做好演员。做到这一点,可以因地因时制宜、因生制宜,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团队、分工合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亲自参与意义的赋予和生成过程,从而增加主动摄入性获得感,减少被动接受性获得感。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现代企业、新农村建设成就,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研讨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学到知识,也可以催生情感,了解国家在走向现代过程中所经历的挫败与成就、苦难与辉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从而增强认知性获得感、情感性获得感、价值性获得感。在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主体来尊重,同时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个性,从而满足他们受尊重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95后青年大学生对于审美的需要比以往时代的大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展现思想的魅力、逻辑的力量、领袖和英雄的人格魅力、民族文化的恒久魅力,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愉悦获得感。
第四,教师要贴近学生进行话语创新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用青春的方式,讲接地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5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要改变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抽象”、“脱离现实”、“不接地气”、“无用”的刻板印象,必须以他们喜欢和认同的话语方式加以呈现,用他们喜欢的话语加以叙述和展示。这样才会使他们认同,从而激发和增强他们的“获得感”。
第五,改革体制机制,创设有利于发挥各方面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教育教学体制机制。这一点是针对高校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而言的。主要是改变过去的重研究轻教学的考核和评价体制。习近平在2016年底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本”就是根本,也就是说,“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个任务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要纠正过去的不适当做法,转变观念,下决心整改,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顶层设计、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通过各方面协同努力,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注释
①参见张学亮.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逻辑生成[J].思想理论教育,2017(7):66-69;王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措施[J].高教学刊,2017(23):113-118;金文斌.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157-159.
参考文献
[1]黄冬霞,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6):28-32.
[2]李虹.高校思政课应对新自由主义思潮挑战的思考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91-94.
[3]徐园媛,周优文,蓝善康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构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07.
[4]沈壮海,王迎迎.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基于全国35所高校的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45-50.
[5]王高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低头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81-85.
[6]庞立生.思政课教学重在有“思”[N].中国教育报,2017-09-11(5).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