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城乡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9-05-24潘磊磊马英顺于世洪张永生
潘磊磊 游 弋 高 青 马英顺 郭 洁 于世洪 郑 扬 张永生 吴 明△
1.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0005) 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3.大连金普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盘锦检验检测中心 5.灯塔市中医医院
当今全球有近1/4人口受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威胁,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疾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2]。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3]。心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受损的主要健康风险,也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为有效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掌握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实践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防控策略和措施,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进行了全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人口年龄构成比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辽宁省人口数据进行计算,男女性别比按照1:1分配,同时考虑经济有效的原则和抽样方案的可行性。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将全省人口分为城乡2层,根据城乡人口比例情况确定3个城镇和2个农村项目点,抽取5个区/县。纳入标准:①年龄在40~75岁之间的居民(1939 年1 月1日至1974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②筛查对象为项目点的常住居民(户口所在地与项目点所在地一致,每年外出超过3个月的除外);③自愿参加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凡满足以上标准者均确定为筛查对象。
2.方法
(1)资料收集
①问卷调查:由县区CDC公共卫生医师或二甲以上医院医生或护士采用预约或入户等方式进行面对面调查,主要包括人口学信息、吸烟、饮酒、疾病史和治疗史、用药史等情况。②体检:血压(统一采用欧姆龙HEM-7430电子血压计,间隔1分钟测量2次后取平均值)、身高、体重、腰围测量。③实验室:快速血脂检测(统一采用卡迪克 Cardiocheck PA仪器及试纸)。
(2)确定高危对象标准
①疾病史:心肌梗死病史、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脑卒中(缺血型脑卒中或出血型脑卒中)病史,符合以上四条中的一条即判定为高危对象。
②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0mg/dL(4.1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 mg/dL(0.78mmol/L),符合以上三条中的一条即判定为高危对象。
③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中的风险评估预测图对全部筛查对象进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4]。如果筛查对象十年心血管病患病风险≥20%,则判定为高危对象。
④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又称体质指数[5]:BMI=体重(kg)/[身高(m)]2。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控制指南》标准,BMI<18.5为低体重;18.5≤BMI<24.0为正常体重;24.0≤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3.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卡方、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检验水准αin=0.05,αout=0.10。
结果
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100217人,其中男性45012人,女性55205人,平均年龄(45.82±15.96)岁。吸烟率为15%,饮酒率为21.6%。
2.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率分布情况
调查人群中共检出心血管病高危对象26514人,检出率为26.46%;城市检出率(26.92%)高于农村(25.77%)(χ2=16.31,P<0.001);女性检出率(26.72%)高于男性(26.13%)(χ2=4.46,P<0.05),见表1。
3.影响居民心血管病检出率的单因素分析
年龄越大,心血管病患病的危险性越大;与未婚者相比,离异或丧偶者心血管病高危的风险较高,OR=2.07(95%CI:1.48~2.88),在婚者OR=1.64(95%CI:1.18~2.27);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率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吸烟者高于不吸烟者,OR=1.37(95%CI:1.32~1.42);饮酒者高于不饮酒者,OR=1.13(95%CI:1.09~1.17);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率随BMI指数的增加而升高,见表1。
4.影响居民心血管病检出率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将是否判定为高危对象(0=否,1=是)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城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吸烟、饮酒、BMI分级)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OR=1.05,95%CI:1.02~1.09)、女性(OR=1.24,95%CI:1.19~1.26)、年龄(与40~49岁组比):50~59岁组(OR=1.55,95%CI:1.49~1.62);60~69岁组(OR=2.34,95%CI:2.24~2.45);≥70岁组(OR=3.22,95%CI:3.02~3.44)、收入水平(与<5000比):5000~9999组(OR=1.14,95%CI:1.04~1.26);10000~19999组(OR=1.33,95%CI:1.23~1.44);20000~49999组(OR=1.51,95%CI:1.40~1.64)、≥50000组OR=1.86,95%CI:1.70~2.03)、吸烟(OR=1.48,95%CI:1.42~1.56)、饮酒(OR=1.09,95%CI:1.05~1.14)、超重肥胖(以正常体重为对照组,超重OR=1.60,95%CI:1.54~1.65;肥胖OR=3.29,95%CI:3.14~3.45)是心血管病高危的危险因素,低体重(以正常体重为对照组,OR=0.72,95%CI:0.59~0.87)是其保护因素,见表2。
表1 辽宁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率分布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表2 辽宁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多因素分析结果
讨论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报告,目前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正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6],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本次调查发现辽宁省城乡居民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率为26.46%,高于全国心血管病患病水平,这表明辽宁省应积极防控潜在的心血管病患者,在了解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准确防控,延缓或防止心血管病的发生,提高居民的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超重与肥胖,这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7]。吸烟、饮酒、超重和肥胖作为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得到控制[8]。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降压、降脂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9-11]。本研究还提示,年龄、居住地为城市、女性、高收入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性别是心血管病不可抗的危险因素,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率与个体收入水平呈正向关系,这和国内报道相吻合[12-13]。可以看出,国人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没有积极防控影响健康的诸多不良生活习惯。城市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率高于农村,这可能由于城市居民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加之体力劳动少,日常工作生活习惯所导致。由此得出,减少不健康生活方式将会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综上所述,提高人类寿命和生存质量,重点在于加强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防治,而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重点应针对高危人群及其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及防控。针对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措施,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从根源处彻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巨大,医疗资源有限,因此只有抓重点,真正实现心血管病早期防控,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