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芩珠凉血方配合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及对其T淋巴细胞亚群和MCP-1、M-CSF水平的影响

2019-05-24秦涛何丽娜

关键词:鳞屑亚群银屑病

秦涛,何丽娜

(1.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宝鸡721001;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西安脑病医院,陕西西安721000)

银屑病属于临床常见皮肤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主要症状是红色斑疹、银白色鳞屑等,其中以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据统计寻常型银屑病在银屑病中所占比例高达95%[1]。该病有反复发作、治愈困难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 ultraviolet radiation B,NB-UVB)是临床治疗该病常用方法,通过照射皮肤可降低浸润性T细胞数量,改善临床症状,但单独使用见效慢,因而临床多联合药物共同治疗[2]。中医药在改善症状,减轻副作用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芩珠凉血方是我院经验方剂,具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3]。本研究观察芩珠凉血方联合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研究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25~49 岁,平均(37.28±8.16)岁;病程 1~6 年,平均(3.64±1.02)年;疾病分期:静止期、进行期分别为37例、16例;临床分类:斑块状、点滴状、混合型分别为35例、12例、6例。对照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23~48 岁,平均(37.39±8.24)岁;病程 1~7 年,平均(3.71±1.08)年;疾病分期:静止期、进行期分别为39例、14例;临床分类:斑块状、点滴状、混合型分别为38例、11例、4例。2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4]中关于寻常型银屑病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相关原则,并结合常见症状拟定标准。主症:瘙痒剧烈、点状出血、皮疹增多;次症:咽喉疼痛、颜色鲜红、心烦易怒;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滑。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均为血热证;③年龄18~60岁;④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原发性疾病;②患有感染、干燥综合征等影响实验室指标评估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关节型、脓疱型等其他类型银屑病;⑤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⑥内分泌、免疫、血液等系统疾病;⑦既往接受系统治疗者;⑧患有失语、视听、认知等障碍。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NB-UVB治疗。使用波长峰值为311 nm的光疗机(型号PL-S9W/01,荷兰)照射患者全身,初始剂量0.3 J/cm2,之后每次以10%的剂量递增,如出现红斑、水泡,则适当调整剂量或者停止治疗,皮肤恢复后再进行治疗,3次/周,共治疗8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芩珠凉血方治疗。组方: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30 g,徐长卿、桑白皮各15 g,黄芩、生地、玄参、珍珠母各12 g,牡丹皮、赤芍各10 g,紫草、防风、蝉蜕、甘草各9 g。上述药物加水500 mL并浸泡2 h,大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煎煮0.5 h,加适当水复煎,将2次药液混合,分别于早晚饭后服用。1剂/d,共治疗8周。

1.5 观察指标 中医症状积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计算主症:①瘙痒剧烈、点状出血、皮疹增多积分,按照症状无、轻、中、重依次记为0分、2分、4分、6分,症状随分值升高而越严重。②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估,包含皮损面积、鳞屑、红斑、浸润4项,其中皮损面积共0~6分,其余均为0~4分,分值越高,皮损越严重。③T淋巴细胞亚群: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 CD3+、CD4+、CD8+、CD4+/CD8+,均采用FACS Calibur流式细胞分析仪(美国BD公司)检测。④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MCP-1、M-CSF水平,采集患者空腹时静脉血5 mL,离心并分离血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吸附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操作,试剂盒由上海依科赛公司提供。

1.6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再结合PASI评分判定。临床控制:瘙痒、鳞屑等症状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瘙痒、鳞屑等症状明显缓解,积分减少70%~90%;好转:瘙痒、鳞屑等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50%~6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2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s)

表1 2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瘙痒剧烈 点状出血 皮疹增多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3 4.21±1.13 1.69±0.28*3.64±0.52 1.54±0.21*3.18±0.31 1.45±0.24*对照组 53 4.36±1.25 2.12±0.33*3.71±0.55 1.97±0.26*3.22±0.30 1.66±0.35*t—0.648 7.233 0.673 9.367 0.675 3.602 P—0.518 0.006 0.502 0.001 0.501 0.017

2.2 皮损面积和PASI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皮损面积及PASI评分(鳞屑、红斑、浸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皮损面积及PASI评分(鳞屑、红斑、浸润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2组PASI评分指数比较 (分,±s)

表2 2组PASI评分指数比较 (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皮损面积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研究组 53 2.35±0.37 1.22±0.21* 2.24±0.32对照组 53 2.41±0.35 1.59±0.23* 2.29±0.31 t—0.858 8.649 0.817 P—0.393 0.005 0.416鳞屑治疗后1.19±0.18*1.36±0.20*4.600 0.012组别 n 浸润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3 2.11±0.26 1.29±0.14*对照组 53 2.15±0.24 1.43±0.13*t — 0.823 5.335 P — 0.412 0.000红斑治疗前 治疗后2.13±0.25 1.08±0.16*2.16±0.24 1.29±0.17*0.630 6.549 0.530 0.008

2.3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90.57%显著高于对照组 73.58%(P<0.05),见表 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 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治疗前2组CD3+、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 组 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 组 CD8+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表4 2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s)

表4 2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CD3+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研究组 53 54.68±4.25 65.54±5.36* 31.25±3.29对照组 53 54.97±4.17 61.79±5.41* 31.46±3.31 t—0.355 3.585 0.328 P—0.724 0.024 0.744 CD4+治疗后44.75±4.13*41.58±4.37*3.838 0.023组别 n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3 0.96±0.21 1.76±0.37*对照组 53 0.89±0.23 1.52±0.36*t — 1.636 3.385 P — 0.105 0.027 CD8+治疗前 治疗后31.25±2.22 20.49±1.65*31.47±2.35 23.14±1.30*0.495 9.184 0.621 0.001

2.5 MCP-1、M-CSF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MCP-1、M-CSF 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 MCP-1、M-CSF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5。

表5 2组MCP-1、M-CSF水平比较 (±s)

表5 2组MCP-1、M-CSF水平比较 (±s)

组别 n MCP-1(pg/mL) t P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3 251.42±35.21 69.87±10.26 36.039 0.000对照组 53 252.64±35.32 134.75±23.45 20.244 0.000 t— 0.178 18.453——P—0.859 0.000——组别 n M-CSF(ng/mL) t P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3 93.24±7.39 26.98±5.12 53.655 0.000对照组 53 92.68±7.15 37.76±7.34 39.019 0.000 t— 0.396 8.769——P—0.693 0.003——

3 讨论

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与遗传、细菌感染、精神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免疫调节异常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联系密切[7]。T淋巴细胞亚群是常见免疫指标,其改变可导致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其中CD4+、CD8+发挥关键性作用,前者可促进B细胞合成,并有效调节免疫防御反应活性;后者可抑制B细胞生理功能,有细胞毒性损害作用,并发挥负向调节作用[8],二者相互诱导和制约,并能够维持免疫防御功能,一旦失衡,可诱发疾病。另有研究发现,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出现CD4+降低而CD8+升高现象,推测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现象[9]。近年来研究发现,炎症反应与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有关[10]。MCP-1属于CC型趋化因子,也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可促进炎性血管生成,在银屑病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M-CSF属于炎性反应标记物,可损伤内皮细胞,促使单核-巨噬细胞分化。有研究发现,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机体内MCP-1、M-CSF水平高于健康人群[11]。因而控制炎症反应,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稳定性对于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目前NB-UVB是临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常用方法,其具有较强穿透能力,通过照射可直达真皮乳头层,能够有效抑制患处表皮细胞DNA合成,促使T淋巴细胞凋亡,改善角质形成细胞角化过程,并抑制朗格汉斯细胞功能,进而降低免疫防御反应性[12]。此外该方法可进一步加剧损伤角化过度细胞,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从而促使皮损消退,通过扩张毛细血管,进而改善皮肤血液循环[13]。

中医学将寻常型银屑病归于“白壳疮”、“白疪”等范畴,认为该病发病机制是外受风邪、客于皮肤;七情内伤、郁久化火、热伏营血、饮食不节、脾胃失和、气机紊乱、久则化热。中医治疗原则是清热去火、活血凉血。芩珠凉血方属于我院经验方剂,方中黄芩、珍珠母为君药,黄芩性寒,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珍珠母重镇咸寒,归入心经,可镇静安神、平肝潜阳;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紫草为臣药,金银花性寒,有清热解毒、泻火散热之功效;白花蛇舌草味苦,可利湿通淋、活血解毒;紫草可解毒透疹;徐长卿、生地、牡丹皮共为全方佐药,徐长卿善舒经活络;桑白皮味甘,有利水消肿之功效;生地善活血凉血、养阴生津;玄参性微寒,有祛瘀止痛、除烦安神之功效;牡丹皮善活血化瘀;赤芍味苦,有泻火降气、活血凉血之功效;甘草为使药,有缓解苦寒防其伤胃,并调和诸药之功效。上述药物共奏解毒透疹、活血凉血、清热泻火之功效,故名为芩珠凉血方[1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芩珠凉血方联合NB-UVB可有效改善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临床症状。研究组皮损面积及PSAI指数评分、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可有效缩小皮损面积,改善皮损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对与疾病相关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研究组CD3+、CD4+、CD8+、CD4+/CD8+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可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本研究进一步对炎症因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MCP-1、M-CSF水平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可改善MCP-1、M-CSF水平。

综上所述,采用芩珠凉血方联合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皮损程度,缩小皮损面积,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和MCP-1、M-CSF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但由于样本数量限制,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将重视在扩大样本数量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鳞屑亚群银屑病
个性化健康教育实施在银屑病护理中的应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沟通表里和解祛邪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CD11b和CD27定义人类NK细胞新亚群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银屑病开关,尽在掌握
腹腔镜手术治疗复杂性阑尾炎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
牛皮癣有什么良药良方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