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在杭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题与对策探究
2019-05-23饶芸
饶芸
[摘 要]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就业心态不平、就业期望过高、就业行为功利、就业岗位不稳、就业满意度不佳等现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价值取向已然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文章在当代高职学生就业现状调研基础上,分析问题,查找原因,重新审视就业价值观的培育主体、功能及其影响,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维度,通过专业、职业、实践三方面的结合,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将实践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贯穿大学生涯始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关键词] 高职院校;就业;价值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9. 088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09- 0195- 03
0 前 言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在产业结构转型期,社会生产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用人单位也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毕业生面临更高的要求。面对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不断增加的就业人数、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就业目标迷茫、心态不平、行动无措、结果不理想的状况,毕业生在刚签订就业协议就毁约或者工作不满一年就跳槽的情况普遍存在。
现象是本质的表面体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表现,是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体现。根据《价值学大词典》解释,“价值取向”是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倾向性。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就业价值取向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根本态度及其在就业选择和决策时的行为倾向,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其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指向,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全过程[1]。因此,研究讨论当前产业转型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问题以及变化趋势,对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 “00后”大学生开始进入校园。这些学生经历了世纪之交的转折,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承受了这些事物所带来压力和困惑,在一系列矛盾中形成了新的、特殊的价值观和行为特征。为真实地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本研究对杭州高职院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775份问卷,回收693份,问卷主要围绕“为什么要工作”(目标)“找什么样的工作”(心态)“怎么找工作”(行为)“怎样做好工作”(结果)四方面开展,涉及就业观念、就业意向、择业标准、就业地区、薪资期望等内容[2]。再通过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个别访谈,分析总结得出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特点。
1.1 就业意识积极,就业目标不明
据调查显示,94%以上的高职学生选择毕业后就业,51.36%的高职学生比较关注国内、国际形势,仅有约6.75%的学生不关心政治,拥护党的领导,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意识,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表示与中央保持一致;在社会责任感方面,82.6%的大学生选择了“有公德心、奉公守法”,68.7%的大学生选择了“服务社会、响应国家号召”;在实现人生价值途径方面,92.6%的大学认为应该“积极努力、拼搏进取”。总的来说,高职毕业生主流就业意识积极向上。
但是,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高职学生表示毕业后就业,但是学生对专业、行业、职业认识非常模糊,对个人兴趣能力及职场环境需求认识不够,认为“毕业后就该工作”“毕业了就会有工作”的同学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不清楚以后到去哪里工作,就业准备明显不足,就业目标非常模糊。
1.2 就业选择功利,就业心态不平
在进行就业选择时,高职毕业生往往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名企、高薪单位等来满足自身需求。从2017年和2018年高职学生毕业数据来看,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区的分布呈现两大明显特点:一是主要在本省就业,省内就业占比达88.93%;二是超过半数学生将初次就业地选在省城杭州,占比51.38%。其次是宁波(7.89%),说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选择在经济较发达地区,选择的理由是“发展机会较大”“生活条件较好”。
在就业过程中,高职学生对就业薪资及岗位期望较高,实现该目标的往往寄希望于父母长辈,“等靠要”思想明显,相互攀比心态较重。而且,很多学生一旦在现实中碰壁或者面对的工作有落差,在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下,往往选择失败和放弃,甚至心理受挫,抱怨社会,一蹶不振。
1.3 求职行为简单,就业缺乏诚信
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目标不明,“等靠要”思想较重,求职行为往往简单而被动。在求职时,高职学生大多通过在校园招聘和网络招聘海投简历,然后静待消息,很少主动跟进与对方联系或上门自荐;在面试时,高职学生缺乏对单位和岗位进行了解,面试技巧和心理准备明显不足;在签约时,高职学生还寄希望于更好的单位,左顾右盼,再待佳音,签约行为滞缓,也有不少学生在签约后,经过短期实习甚至还未实习,主观臆断单位不适合自己而进行违约,就业缺乏诚信。
1.4 就业稳定度不高,社会责任感较低
高职学生在校求学时,学校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职业人。在高职学生步入就业岗位前,学校和社会都要求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努力并快速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完成从在校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学生身份转化意识缓慢且薄弱,主要表现为自我主体意识明显,团队合作意识淡薄,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缺乏沟通协调能力,遇到工作不顺心,就选择换工作而缺乏工作思考,跳槽率較高,缺乏社会责任感,职业稳定度和职业胜任率也不高。
2 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形成的原因
学生的价值取向源于社会现实,也是学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体现。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既包含环境因素,也包含人本因素。
2.1 环境因素
2.1.1 先天环境
当前高职学生属于接近“00年”的一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物质资源丰富,互联网、多媒体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先天的社会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充满个性,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2.1.2 社会环境
当前社会正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用人单位用工数量减少而质量提升,社会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双创”政策及条件的放开,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
2.1.3 舆情导向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高校及社会媒体积极宣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学生价值取向。
2.2 学校因素
2.2.1 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不够深入
从目前高职学生就业情况看,毕业生择业盲目,心态失衡,很多到大三才开始关注职业方向。这也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候接受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较少,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
2.2.2 认知教育、实践教育相对不足
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期望过高,行为功利,挫败感强的状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社会接触太少,不了解现实情况而导致的。这反映了学校在认知教育、实践教育安排上还存在不足。
2.3 家庭原因
长辈干预择业。当代高职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家庭,长辈对其毫不保留、倾其所有地为孩子付出一切。面临就业时,长辈殷切希望孩子能找份稳定、高薪、有远大前程的好工作光宗耀祖。因此,在高职学生择业时往往带有父母的择业取向,在与自己主观意愿不符或者客观条件达不到父母要求时,往往出现内心交织,心态失衡,取向混乱的情况。
2.4 个人原因
当前高职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家庭,良好的家庭基礎以及独生子女条件,使得他们乐于表现自我,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才艺得到展示并肯定,他们重视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他们往往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崇尚自由,对他人和外界期望较高,他们缺乏换位思考和团队协助能力,他们坚持自我,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也常常因为考虑个人感受而忽略他人和团队,团队合作意识淡薄。他们较少经历挫折和困难,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负心理。
3 引导高职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的主要途径
3.1 实践育人——高校要加强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在产业结构转型期,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教育,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企业的真实需求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实践,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3.1.1 强化专业认知,培养职业兴趣
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就业目标不清,主要是没有建立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联性,对所学专业没有直观的了解,没有就业的兴趣。因此,高校应尽早开展专业认知教育,通过开展企业参观走访、项目驱动、共创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和培养对专业方向的兴趣,同时,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启发性,多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引导价值取向。
3.1.2 优化课程设置,对标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在岗位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要紧跟产业变化,常讲常新。学校在设置课程前,要调研往届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要了解企业对专业真实要求,要通过对一线教师、行业专家的探讨探索课程建设,力求课程有效性、实用性。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需求适度延伸课程深度,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增加专业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
3.1.3 坚持全程育人的理念,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往往很多学生到临近毕业才意识到就业,谈及职业规划,更是一片迷茫,规划意识弱、求职技巧差。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应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尽早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教会学生科学的使用工具辅助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方法,并给予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咨询。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明确求职目标、为精准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3.1.4 加强校企合作,搭建良好平台,增强学生对行业和企业的了解
在学生专业认知时,可以将学生带入企业进行仿真的模拟练习,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邀请企业一线专家来校给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顶岗实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使学生尽早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岗位特点等,为择业时提供经验参考,也使学生通过企业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尽早调整职业规划。
3.2 服务育人——政府和高校要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系统支持
3.2.1 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整合有效资源,使学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
现有信息发布渠道主要有省、市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学校就业平台、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网站平台等,它们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但由于信息渠道过多也出现了信息分散、重复和虚假信息等问题,企业用人需求很难与学生就业需求进行快速有效的匹配。因此,政府和高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就业大数据平台,关注平台数据动态,有效整合各类平台就业信息,做到及时更新,为学生精准就业提供帮助。
3.2.2 打造线下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就业服务指导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通常会遇到求职经验不足、法律知识欠缺和心理异常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完善就业指导咨询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保障。一方面,社会要更多地开设更便捷的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咨询点;另一方面,高校要深化就业创业课程指导,要设立职业生涯发展咨询室等,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同时,要建立就业创业进度表和就业困难学生库,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就业动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跟进,了解情况,指导学生快速落实和适应新岗位。
3.3 文化育人,整合社会、高校及家庭文化资源,加强学生品行教育
3.3.1 政府加强媒体管理,社会引领正确价值导向
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信息社会,各种信息和资源平台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认知、行为、品性。因此,政府要加强媒体的管理,过滤不良信息,防止学生追名逐利、网红致富等,而用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加强学生品行教育。
3.3.2 高校树立高职通识教育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的教育要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进行,整合教育资源,弘扬主流价值文化,通过“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要豐富第二课堂,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体系等,来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走进真实企业环境,提前感受和适应企业文化;开展优秀学生事迹报告宣讲团等系列活动,把优秀的校友请进校园,加强目标导向和榜样引领,除此之外,学校要加强通识教育,教师多推荐学生阅读当代经典名著或课程相关拓展阅读,开阔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情操,增强校园良好的读书风气,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3.3 构建民主公平、相互尊重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长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导师,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家长应多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拜金主义、唯官主义,尊重学生选择,营造民主公平、相互尊重的家庭文化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波.我国数学教育功能取向论争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1):57-60.
[2]浙江省2017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OL].http://w
ww.zjedc.com/art/2018/1/15/art_6_33064.html.
[3]浙江省2018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EB/OL].http://www.ejobmar
t.cn/jyxt-v5/jygz/new/newsDetail.zf?xwid=7E83B4B71285100FE053DE11
A8C0E069&lmtyp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