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5-23尹亚仙
摘 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物流行业发展迅猛,物流人才紧缺。学校要培养出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有必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本文首先介绍了校企合作的相关理论,接着介绍了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期望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随着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攀升,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也日益增多。但长期以来,学校和行业之间却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即物流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缺口很大,而学校培养出的物流专业学生难以在企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与物流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入地开展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提升實践操作技能,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较于物流行业人才的需求量而言,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算好。现阶段,我国物流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紧缺现象,然而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物流行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应届毕业生虽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却无法达到岗位要求。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还能提升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让物流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
物流管理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但存在着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问题。目前,很多学校虽然也设置了物流沙盘、仓储与配送、物流仿真等实训课程,但大多数实训课程都以软件为主,学生只能仿真模拟操作,缺乏实践经验。
让物流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能推动学校与物流企业建立一个高效的实战教学平台。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主要负责组织安排学生、教师和场地,物流企业主要负责带来技术人员深入到实战教学的课堂中,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这样的模式,期望能使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能使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弥补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能使物流企业获得宝贵的人才。
2.“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采用这一模式能有效地推动学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切实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种模式的普遍做法是:物流企业首先明确用人标准,学校则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毕业之时将其输送到订单企业里工作。期望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契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能力,减少毕业生的就业环节、提高就业率,降低企业储备人才的成本。
3.“2+1”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在“2+1”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安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二学年,学校会为学生开设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物流基础、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等。此外,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学习各项专业技能。当学生进入第三学年,学校就会与合作的企业取得联系,让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期望学生通过企业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提升综合能力,成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实施的这种“2+1”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企业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依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分段培养,期望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具备工作岗位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能快速进入到岗位工作中去。
三、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中,学生管理难度大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物流行业的工作岗位也不尽相同,且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会使物流企业的发展存在差异。对于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学生而言,会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都会怀着对物流工作岗位的憧憬和期待从学校踏入社会、步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习,学生们发现自己与企业招聘的临时工并无多大的区别,每天和他们一样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心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执行中,企业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激励。这些因素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存在较高的辞职率,使学校对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加。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校企合作给参与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仍过于单一,积极性仍待提高。教育具有公益性,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主导了校企合作。企业则重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和参与企业很难平衡自己的利益。然而,当前物流企业存在巨大的用人缺口,所以很多企业只是把校企合作当作一种解决企业用工的渠道。
3.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物流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和投入使用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需求。从长远来看,学校和物流企业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利于降低物流企业人才储备的成本,也有利于物流专业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但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使学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不符,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也使物流企业仅从眼前的经济效益出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因此,校企合作深度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
四、解决对策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将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如:对校企合作的学校和参与企业投入专项培养资金;鼓励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鼓励企业成立校企合作部门,专门负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等。国家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学校和物流企业一定的激励措施,有利于激发学校和物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社会需要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2.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物流专业课程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物流企业从全局出发,在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方面通力合作。在课程方面,物流专业的教学一定要将学校培养物流人才的要求和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相结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物流专业课程,使教学内容契合企业的物流管理职能与岗位群要求。在实训基地方面,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在学校内修建实训基地,让企业管理人员到校来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与管理,以此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取优质的企业资源,提升自身的能力。
3.学校和企业建立完善的实训制度
校企深度合作期间,学校和物流企业需对合作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并建立完善、合理的实训制度。在实训制度中明确规定企业和学校的管理权责,为校企深度合作中的每一位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学习、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师也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就業市场信息的渗透教学,以此培养出满足物流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五、总结
学校在培养学生时,采用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能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确保培养出的人才在职场中有着较强的竞争能力,而且使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校企合作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双赢的,校企合作的方式也有很多,但在合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也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总之,要想要开展好校企合作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社会、物流企业和学校多方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大力支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物流企业要为学生多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学校则要根据物流企业的需求改变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桂娥.关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7).
[2]李海波.职业院校与物流企业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途径探讨[J].经贸实践,2018(23):162-163.
[3]徐公芳,蒋承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制度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7):40-43+57.
作者简介:尹亚仙(1989.03- ),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研究生,助讲,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