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戾气的根源与化解

2019-05-23杨世照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2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贫富差距人文主义

杨世照

摘要 社会戾气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中国社会的戾气是多种社会矛盾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并随着现代化进程嬗变。中国社会正处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物质生活水平今非昔比,社会思潮切换很快,民众的心理适应能力难以与高速发展的时代相协调。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利益分配格局不合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同时法治社会建设尚不完善,人文良性发展环节欠缺,这也加剧了矛盾与冲突。社会戾气是时刻威胁中国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探究社会戾气的根源与化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要义。

关键词 社会戾气 贫富差距 法治意识 人文主义

社会戾气作为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产物,从古至今一直贯穿着中国社会。作为一种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激发的必然产物,即使是在建国初期,也只是被计划经济体制的政治压力所暂时掩藏而已。而到今天,社会经济形势向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中国当代社会的戾气反而愈加体现出来。从“6·28上海浦北路持刀杀人案”到“10·28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悲剧让整个社会在伤痛的同时不由反思,当代社会怎么了?在重庆公交坠江事故发生以后,“社会戾气”再一次进入到社会视野与公众讨论中。有人将种种突发的暴力型事件都简单归因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可当社会公众深入探讨时就会发现,这都是当代中国社会戾气的表象,或者说是冰山一角。当前社会戾气的积压不仅把社会推到了极其危險的边缘,还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规范置于尴尬而又迷茫的境遇。可以看到的是,潘多拉魔盒已经揭开,我们的许多无辜者也已经受伤。当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与冲突尖锐到无法调和时,或者说当社会规范失范时,这种戾气所带来的不理性行为有可能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个体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我们应该直面这种挑战,敢于承认,勇于探讨,积极寻找方法化解社会戾气。

一、中国社会戾气爆发与失控的原因

(一)贫富差距与阶层失衡

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的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民众获得感明显增加。同时中国的大国地位也得以充分体现,国民自豪感不断增强,社会趋向和谐稳定。但同样应该引起警醒的是,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增大。中国走的是“先富带后富”的道路,近几十年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放大了社会资本积累在速度和数量上的差异性。在市场经济推行伊始,这种贫富差距的产生并没有对社会心态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收入分配的格局逐渐发生变化,阶层分化逐渐显露出来,贫富差距也逐渐扩大。然而配套的社会改革方案却没有及时出台,法治建设尚不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与道德的保驾护航,但目前,现实与理想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尤其是当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第一桶金来源与获取方式存在着非法性时,社会心态就会逐渐畸形。因为这种利益调整的失范,导致社会群体对于社会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存疑甚至产生失望、绝望的情绪,社会戾气便不可避免地充当了情感表达的载体。同时,这种不完善、不合理的利益分配调整在实际操作中滋生了一定的灰色乃至黑色利益。与此同时,中国当代社会底层的群体规模也在迅速扩大,除了得不到社会保障而又无再就业能力的失业工人,还有在城市化进程中异化于土地的农民,以及为城市建设辛苦付出却仍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农民工,甚至包括在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下无处是从的高学历群体。现阶段,他们独自承受着来自教育、住房、医疗方面的巨大经济压力,那么,当他们对这种高收入群体的财富获取方式是否合法化存疑时,一丝一毫都会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久而久之,怨气不断积累,社会民众心态就会发生不良变化,也就是社会戾气的积累。

社会阶层的失衡也在社会戾气的积累过程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阶段,但同时,中国社会阶层也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一方面,公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空前强大,行政权力渗透到了市场与社会组织之中,后两者的壮大受到了束缚与支配,导致公民社会的发展遭受挫折。而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将占有与分配资源的权力私相授予的现象,或者是在代际间流通。以上情况不仅放大了社会阶层的失衡,还为社会戾气的传播创造了空间与条件。全能型政府权力的扩张势必会冲压市场、社会与政府的缓冲地带,导致社会结构的失衡。中国社会距离理想的运行机制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这段距离的长期存在为社会戾气的滋生“大开方便之门”。

(二)法制意识缺位与司法不公正

当代社会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法治意识并没有跟上。当社会矛盾与冲突产生时,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暴力的手段和非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或是维护自己的权利,更有甚者只是为了宣泄情绪。究其根本,在民众的传统思维中:诉诸于法律途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金钱与权力可以解读法律甚至颠倒黑白。法律是捍卫公平正义的天平,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底线,但我国司法领域一度存在着不公正现象,包括司法腐败,行政权力干涉司法,尤其是一些重大冤假错案,都为社会戾气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我国经济水平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社会治理与更加复杂的社情民情需要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法律体系与更加权威、高效的监督机制。当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被漠视和践踏时,社会戾气不断升腾,就会有人选择极端方式去“维权”,“以非法抵抗非法”,甚至将个体难以排解的怨气发泄到无辜的社会大众中,藐视法律体系与公序良俗,用暴力手段去破坏正常的社会运行机制,阻碍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并给这个社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这也是社会戾气所造成的社会文明倒退。

(三)不良社会思潮泛滥与价值观念扭曲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泛滥,应该明确,社会思潮多元格局的形成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决定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必然随之变革,同理市场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一些新的社会思潮也随之诞生,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中的大部分作为基石构建成了正确的价值体系,但这其中也不乏传播负能量的社会思潮,它们成为底层民众与高收入群体冲突的催化剂。种种失范的社会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处在急剧变化中的社会无法妥善协调物质发展与价值观念转变之间的关系,由此产生了不良社会思潮。同时,人文主义发展的畸形带来了价值观念扭曲,这种异化的价值取向不仅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更蔓延向了中小学校园,开始侵蚀价值观念尚不明晰的青少年。这些不良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引导社会大众错误地崇尚暴力诉求,迷信原始丛林法则,为了缓解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将“弱肉强食”作为实现自己利益需求的唯一手段。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民众的暴戾行为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是巨大的威胁与挑战。

二、如何化解当代中国社会戾气

(一)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充分、平衡发展

毫无疑問,完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机制从而缩小贫富差距是化解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根本办法,也是化解社会戾气的必由之路。政府应该通过改革再分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同时实现利益调整的透明化与公平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限制强势资本对底层民众与社会弱势群体掠夺,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切身感受到公平与正义,切实涤荡权贵主义、本位主义、等级制度在中国当代社会滋生的土壤。

(二)不断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贯彻社会法制观念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法律永远是守护正义的利剑,昌盛社会文明的天平。进入新时代,持续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更是要不断催生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推进制度的落实与实施。同时新时期司法机关的自我革命应坚持“跋山涉水”,将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增强司法权威性作为重点工作方向。司法机关内部改革与治理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破题要义,也是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家机器的完善与高效运转正是支撑起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紫金梁”。社会的公权力部门要以公平正义为工作的准则,让所谓的潜规则没有存在的空间,让人民相信法律、支持法律、信仰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规则面前无特权,规则建设的平等化是实现权利平等化的基础,也是以法治的手段化解社会戾气的前提。

(三)建设良性社会心理,发展人文主义

消除社会戾气应该从物质与意识两方面入手,既要“物质化解”,也要“精神柔化”,而建设良性社会心理是引导社会心理进一步成熟、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一盏明灯,应该将良性人文主义的光辉与温暖送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心中。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国当代社会的人文主义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停滞后依然发展缓慢,也就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去浸润社会大众的心灵,所以才会在转型期产生迷茫与困惑,甚至是价值取向扭曲。建设良性社会心理离不开现代教育体系内容的完善、更新与传媒对于舆论的正确引导,同时政府应当在一定范围内与社会分享对多元化的舆情表达回应的权力。进一步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优秀因子,使其与当代核心价值观完美契合,并发挥出育人功能与建设良性社会心理的最大效用。人文主义的孕育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当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进一步普及带来的技术手段超脱社会整体发展阶段时,社会进步的“软实力”补充就更应被重视。当代社会呼唤共情共识的回归,需要柔化僵硬、麻木甚至是冰冷的心灵,也坚持着道义与仁爱的信仰。这虽然需要时间去归位,但不会缺席。

三、结语

社会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欣欣向荣的关键所在,而社会戾气是追求理想社会建设中的不稳定因素。为了消散社会上空的那一抹阴霾,社会各个治理主体应尽最大程度发挥所能,相互配合纾解社会戾气。中国的社会文明一直在探索中不断前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贫富差距人文主义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几点思考
如何重构人文主义
报告
资本占有量差异、收入机会不平等与财产性收入增长——基于扩大贫富差距的机制分析和实证检验
遗产、赠与和贫富差距——美国学者的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