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弹创作当有“时代之思”

2019-05-23潘讯

曲艺 2019年5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江南苏州

潘讯

风起于青萍之末,作为流行四百余年的江南民间艺术,苏州评弹虽被视为“小道”,却也能折射出一时的风教与文脉。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俗士耳食,徒见明中叶气运不振,以为衰世无足留意,其实尔时优伶之见闻、商贾之气习,有后世士大夫所必不能攀跻者。”①从长时段来看,“优伶之见闻”当然也包括评弹说书人的艺术活动。

过去的评弹艺人往往出身社会底层,“一部南词半生衣食,三条弦线羁客四方”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演出活动广泛而紧密地联系着社会的末梢神经,从细微处见证了江南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今人回味那些经典书目时,往往能听到前辈艺人叩击时代命题的深远回响,以及创作者的“孤愤”——“孤愤”是对现实的敏感,是对压抑的反抗,凝结在艺术创作中,便带来了讽刺与批判。这一点恰恰扣中了说唱艺术的本质,强化了评弹“兴观群怨”的艺术功能。看评弹史上那些流传久长的作品,在儿女情长、市井烟火中,均能看到下层士子、无名文人、江湖艺人的“孤愤”。《玉蜻蜓》是一幅斑斓多彩的苏州市井风俗画,流淌着商品经济渐趋繁盛之后苏州人的生活情趣,在离奇曲折的故事之下又分明蕴含着新兴的市民阶层对封建婚姻制度、宗法制度的大胆质疑。《白蛇传》所敷衍的人妖相恋故事早已融化在说书人所营造的市井烟火中,许仙与白娘子的形象趋向市民化,故事原型所具有的宗教和悲剧色彩逐渐冲淡,这一演进折射出明清以来江南文化中生活艺术化的重要变迁,中国南北文化的分野也与此密切相关。

1949年后,评弹界创作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白毛女》《苦菜花》《江南红》等一系列紧扣时代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讲述革命故事,塑造英雄群像,为江南曲艺注入了一股阳刚坚劲之气。新时期以来,苏州评弹创作佳作如林,徐檬丹(1936—)创作的系列中篇作品紧随时代风习变迁,观照现代生活,立意新颖,影响深远。中篇弹词《真情假意》是对社会转型时人性的拷问,曾被改编为话剧、歌剧、广播剧等在全国各地演出,紅遍全国。《一往情深》是对这一题材的深度开掘,作品塑造的罗明华、林娟等人物形象富有时代气息,深得陈云同志推崇。邱肖鹏(1926—2001)创作的中篇《白衣血冤》被誉为评弹中的“伤痕文学”,堪称曲艺界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先声之一。《老子折子孝子》对人情冷暖、人性扭曲的刻画,既有传统评弹道德批判的余韵,更是对一段特殊历史的辛辣讽刺。《九龙口》敏感捕捉到改革开放国门初开对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巨大冲击,虽有概念化的痕迹,却保持了清醒的批判精神。长篇武侠书《明珠案》分明有着与现实争胜的气魄,作者不满于低劣的港台武侠书充斥书坛,他要继承传统武侠书目的风骨,创作一部既符合江南审美心理又具有长远艺术魅力的新书。他的创作选材和艺术风格,体现出他对评弹传统深深的理解,他的书中埋藏着传统的种子,他抓住了传承发扬评弹艺术的命门。这位一辈子埋首写书的沉默寡言者,恰恰是站在时代前沿的鞭挞者、批判者。进入新世纪以后,中篇弹词《雷雨》以传统曲艺致敬话剧经典,将评弹美学推向新层次。近年来,吴新伯、胡磊蕾、言禹墨等创作者不懈耕耘,创作的《野狼谷》《战马赤兔》《绣神》《江南第一燕》等新中篇,体现出对历史和人性更为纵深的思索。

今天的评弹创作应具有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从诞生至今,数百年间评弹艺术始终处于流变与创造之中,评弹的艺术传统、艺术精神也在坚守与更新中汩汩向前。近百年来,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江南社会的转型发展使评弹置身于全新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其艺术生产机制也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艺人由个体转向集体,演出市场由自由流动转向计划安排,书目创作由艺人自编自演转向职业编剧的深度介入,艺术形式则由长篇一统天下转向短中长篇各展所长。评弹在旧传统之中又衍生出新的创作范式,形成了新的美学风貌,主要体现为现实主义色彩更加强烈,具有现代气息的说表语言和叙事方式,幽默讽刺中承载的宣教功能,融合了江南地域之外新的文化因素等。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中篇,已经成为苏州评弹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脱胎于长篇,又经历近70年的探索积淀,已自成格局。《青春之歌》《芦苇青青》《真情假意》《老子折子孝子》等就是中篇的杰出代表。这些作品从现实中取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清新流畅、核心唱段精练,都体现出不同于传统评弹的美学风貌。即使是那些从传统书中挖掘整理出来的作品,如《三约牡丹亭》《老地保》《厅堂夺子》《林冲》等中篇,也更重视戏剧冲突和气氛烘托,演员表演更富个性化,与“母本”的美学风格也不尽相同。评弹数百年积淀的旧传统与70年来所形成的新传统之间既有差异与演变,又有延续与传承,他们已经共同构成了我们时代的创作语境。面对今天的艺术市场和评弹观众,创作者所要致力的就是如何衔接新旧两个传统,进而丰富两种格局,通过优秀作品来延续苏州评弹文脉。

评弹创作者应是时代文化的弄潮儿与探索者。苏州评弹向来不回避“俗”,评弹的本领在于从小俗中见大雅,以雅俗共赏吸引大众。从艺术史看,评弹艺人始终保持着对通俗文学的吐故纳新,与流行文化的交融互动,这已经成为苏州评弹的生命密码。只要我们对评弹传统书目做一番溯源,就会发现《三国》《水浒》《岳传》《七侠五义》《珍珠塔》《文武香球》《双珠凤》《麒麟带》等,都与明清以来坊间盛行的通俗小说(话本体、弹词体)有着难解难分的血脉姻缘,那正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鸳鸯蝴蝶派”小说是20世纪初流行文化的重要色调,评弹艺人与“鸳鸯蝴蝶派”文人合作,及时改编《啼笑因缘》《秋海棠》等新书目,推动了评弹艺术的近代化转型。今天市民大众文学的链条并没有中断,“冯梦龙们”与“鸳鸯蝴蝶派”的后身正是当下呈现“裂变式”增长的网络文学、网络类型小说。“鸳蝴派”所开创的社会、言情、武侠、侦探、科幻、悬疑、神魔、宫闱等小说类型都为网络小说所继承,自然还有更加广阔的发展。正如著名通俗文学史家范伯群先生所指出的,“冯梦龙们”——“鸳鸯蝴蝶派”——网络类型小说,构成了一条绵延400余年的市民大众文学链。②据《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统计,截止2017年底,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高达1647万部(种),签约作品132.7万部(种),当年新增签约作品22万部(种)。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数量高达6942部,改编电影累计1195部,改编电视剧1232部,改编游戏605部,改编动漫712部。2017年网络文学驻站创造者数量已达1400万,签约量达68万,其中47%为全职写作。③预计2018年全国的网络文学读者规模突破4亿。2015年初热播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改编自顾漫同名网络小说,在江苏卫视、东方卫视首播后,各大视频网站也同步跟播,网络播放量连续7天单日破3亿,32集总播放量突破78亿,创造了现代剧之冠。去年在几大卫视热映的《扶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庆余年》《斗破苍穹》等电视剧均改编自网络小说。特别是《扶摇》,播出三天后腾讯视频播放量就突破10亿。

评弹创作与网络文学,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满面风尘,一个则是播弄风潮的时代宠儿,方兴未艾,二者看似相隔如云壤,其实却有血缘联系。网络文学在线写作、在线更新、即时互动、持续连载的传播方式与曲艺表演如出一辙,而其所具有的以“草根文化”为核心的大众化审美范式,更是与评弹有天然契合之处。所以评弹工作者不应该漠视网络文学的云蒸霞蔚,不应该有意无意地忽视迅捷敏感且富有文学性地正向流行文学。评弹工作者应该借鉴网络文学及其运作机制,在始终坚定评弹艺术本体基础上,尝试重构当代评弹生产、消费机制甚至审美范式,这对于苏州评弹等说书艺术而言,也许是一个可以期待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江南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